Google是一家非常有强调控制力的公司。或者说是,Google的两位创始人都非常强调这一点。
熟悉google的那些人都知道。google有一个商业技巧,就是让用户尽快的离开它的网站。Google是这么解释的,如果用户能够尽快的跳离它的搜索结果页面。那么,就说明google的搜索做的非常符合用户的需要,能够很快的完成任务。不过,google可不愿意让它的员工,尽快的离开它的公司。事实上,它希望为google服务的人在公司里待的越久越好。
Google在公司里所提供的各种福利是举世闻名的,比如免费的食物、开放的休闲吧、甚至托儿所、演唱会,等等令人艳羡不已的事物。但有一位google的实习生马克简却在他的博客上写了另外一种体验:“我意识到这些福利是为了让我们节约更多的时间,以便更长久地停留在工作岗位上…可以列举出来的服务数不胜数,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项服务都在你的身边,以便使你不要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不同的人或许对这些福利有不同的看法,在相当多把工作看成就是生活的人——这种看法在IT圈里其实很普遍——来说,马克简未免有些得了便宜还要卖乖了。但在面对投资人的时候,佩奇和布林着实显示出了这两位天才的天才不仅仅是在对技术的把控上而已。
Google上市后,google三巨头一共握有37.6%的股份,其它高级管理者也在剩下的6成多股权中持有一些份额。这保证了google管理团队对公司运营管理上极大的自主权。这在中国股市中其实很常见,但在华尔街,这是一个异类。另外一位数字传奇英雄杨致远,对于雅虎的影响,大概就只剩下“酋长”的头衔了。
但这并不是最体现佩奇和布林控制欲望的,因为google上市前的确是一个相当赚钱且看上去未来还会更赚钱的公司,华尔街金融机构向google妥协不是没有原因的。但在google羽翼未丰的时候,google就已经敢叫板投资人,才是真正的彪悍无需解释。
99年,在一两轮天使投资之后,Google最初从专业投资商那里获得的投资数额是2500万美元,分别来自KPCB和红杉资本,各自占有大概10%的股份。这是一个异数,因为按照一般的惯例,年幼且其时根本没有任何商业计划的google只能选择其中一家。事实上,KPCB和红杉资本很少进行联合投资,更多的是,这两家同样声名显赫的投资商对同一个投资案例经常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但佩奇和布林绝不让步,他们要不惜一切地维护他们对公司的控制权,两个强有力的投资商的共同投资,会造成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他们则可以伺机避免来自外部力量的掌控。
出于对公司的控制欲望,佩奇和布林给投资商的答复却是:你们应该学会与人分享。这份坚持,其实已经几乎让google失去这次融资机会,而佩奇和布林也的确开始寻觅其它投资人。不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最终,99年的6月7日,佩奇和布林的这份可以被称为“坚持”也可以被称为“固执”的姿态得到了很好的回报:投资人妥协了。
很少有资料显示这两家成功且强势的投资商在入股google后他们几方之间的合作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并非蜜里调油。佩奇和布林显然很会玩三国博弈的把戏,但到了两个投资人在一个问题上达成惊人的一致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顺从了。那就是google需要一个CEO。
施密特是2001年加入到google,在获得投资后的两年里,佩奇和布林使用了各种或软或硬的招数来对抗投资人的共同要求,因为一个外来CEO的加盟会形成他们对公司控制的威胁。不过施密特可能气场和他们很对路,也有可能在面试一个半小时里对他们屡次三番的冷嘲热讽表现出来的毫不在意的态度,才形成了如今的三巨头格局。
在很多对外并购投资上,也彰显出google喜欢强力控制的风范。在大部分案例中,google要不就是全资收购,要不就是大比例股权收购,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google才会用参股的形式,比如投资百度。而对于百度这个中国的竞争对手的投资,显然有着更意味深长的含义。
最后顺便说一句,马克简后来自发删除了过往的博客,两天后,他被解雇。因为,google崇尚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