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兴起得极快,据说现在已经">千团大战了。大潮滚滚,自然就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一点没有丝毫的奇怪。我最腻味所谓的法律专家跳出来说要加强立法和规范。这个玩意儿,根本无需立什么法。你要占便宜,自然就要做足功课,结果被人骗了,你不能回归头来埋怨政府不发牌照。说实话,发牌照有啥子用,要骗还不照样骗你。
大陆市场里最喜欢搞的就是设立门槛,这在我看来是完全和市场经济相悖的。除了一些事关国民生计或国家要害部位的领域,大多数市场就应该彻底开放。玩家随便进来玩,消费者请自重。出了事就说政府监管不力,那不催生出一个大政府才怪。
发牌照的另外一个弊端就是催生腐败,催生权钱交易的可能。我以为,事后监管对政府要求更高,也更适合今天的商业社会。再说了,所谓注册资金多少多少算是个门槛,其实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玩意儿,还不是轻松搞定的事。
扯远了。
算是在互联网圈混了几年吧,也认识一些人。团购刚刚出来的时候,就有一些人问过我对团购的看法,我没怎么明确答复过。不过,我曾经这么回答一个人:王兴说起来也是我的朋友,所以我不好置评太多。言下之意,其实是很清楚的。
但这不代表我不关注这个玩意儿。团购模式的跟进者越来越多,有消息说已逾400家,号称百团大战。有论者认为这有一哄而起之嫌,并断定未来这400余家团购网站能生存壮大的不过数家而已。我对“一哄而起”从来不认为是坏事,完全竞争市场之下这种状态是应有之意。而残酷的竞争也必然会使得最后赢家不多甚至是赢家通吃。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团购网站能够杀出重围,成为最终的赢家。
团购的核心在于商家,它的收入来自于商家的让利。而商家让利的逻辑在于两个方面。其一类似于贴现,也就是商家在得到一次性大批量消费时所获得的快速现金回笼。这种快速回笼需要商家支付一定的成本以取得,通俗点讲,就是批发和零售之间的差价。第二个方面则在于获取一个消费者数据库。通过第一次的大幅让利,使得商家能够迅速建立起一个对本产品还是有兴趣有需求的目标消费者名单,以供它做更深入的价值挖掘。为了获取这样一个名单,商家支付成本也是理所当然的。
前一种属于差价,属于交易范畴。而一种属于广告费,属于营销范畴。从目前的团购竞争格局来看,两者都存在,但从商家打折的力度来看,更倾向于后者——一个服务或产品以1-2折的价格出售,除非它原先的价格水分太大,只能说明它并不是冲着快速现金回笼去的。
团购网站能为商家带来可供再次挖掘、贡献更多消费金额的消费者,是它的根本生存基石。换句话说,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团购网站已经成了一种营销工具。而这种营销工具和很多媒体平台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它的地方特色很强。大多数在团购网站上吆喝的商户都是提供服务而非具象产品的本地化商家。这种特征使得团购网站就如同电子商务网站一样,商务重于电子。也就是在线上开设网站的表象之下,其实线下合作洽谈的执行力比网页技术更重要。
事实上,连王兴本人都承认,团购网站没有什么技术门槛,一两个过得去的技术人员就完全可以把这个网站搭建起来。400家团购比拼的不是技术能力,而是商业谈判能力。在我看来,一天只卖一样东西不过是个噱头罢了。如果团购网站能够有实力一天卖十样东西,很难找出理由不这么做。
除了线下合作的执行力这一关键要素之外,团购站点的融资能力也事关生死。基本上我可以比较武断地认为,独立团购网站在未来一年内不能吸引到风险投资大致就会歇菜。获取融资,可以让网站迅速控制资源,让尚未成型的竞争者出局。
我前面提到,团购网对本地商家的依赖很重。三线城市地方小,竞争也没激烈到需要商家使用团购网站这种营销工具。相对而言的经济欠发达,使得大型商家对这类城市的消费潜力持有怀疑态度。而在一线城市拼杀,控制住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有报道称,目前有些团购网站已经进入了赔本赚吆喝的阶段,这是竞争使然,必然会有此一步。
团购网站很难做出一个垂直性的网站:比如专门进行健身服务团购的网站。因为它说到底是一种营销工具,一个垂直性的健身服务的团购网站反而会使得健身服务提供商疑虑重重。而水平性全覆盖的网站,不能迅速崛起就意味着迅速死亡。
团购这个东西,从商业逻辑上而言,有它存在的必要性。400家团购站大战,我估计不仅仅是他们的事。事实上,大型的水平站点,特别是地方门户,做这个优势更明显。留给独立团购站点的时间并不多。这不是一场马拉松,1-2年之内,必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