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ware 网络技术:原理与实践》—— 2.4 TCP/IP模型

2.4 TCP/IP模型

和OSI模型类似,TCP/IP模型使用分层方法分解和隔离功能,但是用4层代替7层——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层和网络接口层,如图2.3所示。

和OSI模型一样,我们从下往上研究各个层次。

2.4.1 网络接口层

网络接口层定义了主机与网络的连接方法,包括物理连接本身和用于数据传输的物理介质细节。有些令人困惑的是,以太网既是关键的网络接口协议,也是我们所关心的物理介质。
以太网将在第3章中详细介绍。

2.4.2 互联网层

互联网层定义了整个网络中编址和数据交付的机制。在这一层中运作的协议包括IP、ARP、ICMP和IGMP。
互联网协议(IP)定义了网络设备分配的逻辑地址。这一地址由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用于将数据发往合适的目标网络,主机地址唯一标识目标网络中的主机。这些地址采用小数点格式,如192.168.1.100 ,你在以前可能已经遇见过,并且无数次地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设备。每个IP地址都定义一个子网掩码,可将地址解析为网络和主机部分。
地址解析协议(ARP)用于将IP地址转换为硬件地址,以将帧发往下一跳设备或者最终目标设备。ARP请求通过本地网络发送,询问那个网络接口有某个特定的IP地址。具有该IP地址的网卡发送ARP响应,包含了其硬件地址。
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用于控制通过网络的数据流、报告错误、进行诊断。最常用的ICMP命令是ping和tracert,用于验证连接性、确定主机之间的路径。
ICMP允许一台主机同时向许多目标发送数据。这称为组播(multicasting),这超出了本书讨论的范围,在此不做介绍。
互联网层将在第5章中更详细地研究。

2.4.3 传输层

传输层定义了主机间的连接类型,以及确认信息是否发送和如何发送。从使用的角度,该层只有两个协议可供选择: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它建立、管理和终止网络连接。TCP保证数据的交付,包括流控、错误校验的支持,以及通过确认和重传恢复丢失的数据。
相反,UDP是无连接的协议,UDP数据不需要错误校正或者流控,因此不需要建立网络连接即可快速传输,也没有对数据到达指定目标作出确认。这听起来很糟糕,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UDP对于流媒体等应用非常有用,在这种应用中数据的丢失总比重传丢失的包而引起延迟更好,在其他情况下,错误校正可以用更高层的应用,更有效地完成。

2.4.4 应用层

TCP/IP模型的应用层定义了端点运行的软件所使用的服务。当应用程序需要访问底层网络时,这一层通过将其转换为网络可传输格式处理请求。 这时,通过合适的端口建立连接。
端口是分配给应用程序或者协议的一类地址。TCP/UDP有65 536个端口。?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将端口1~1023保留给著名的应用程序。端口1024~49151被称作“注册”端口,它们也在ICANN注册。端口49152~65535是私有(动态)端口,由各种应用根据需要使用。
端口0
如果你注意力很集中,可能会发现我们说有65 536个端口,然而分类中只有65 535个。从技术上说,保留端口的范围是0~1023,但是端口0被用于特定的目的,不被用于传递流量。端口0在Unix套接字编程中被作为一个快捷方式使用,请求端口0时,系统指定下一个可用的动态端口。这使编程人员省去了硬编码端口号或者编写代码确定可用动态端口的麻烦。
运行于这一层的协议包括用于请求和提供网页的HTTP(端口80)、用于文件传输的FTP(端口20和21)以及用于电子邮件的SMTP(端口25)。端口及其分配的完整列表可以在www.iana.org/assignments/port-numbers上找到。

时间: 2024-10-21 14:39:09

《VMware 网络技术:原理与实践》—— 2.4 TCP/IP模型的相关文章

《VMware 网络技术:原理与实践》—— 导读

前 言 在许多组织中,仍然没有虚拟化团队,甚至没有专门的虚拟化人员.vSphere环境的维护任务通常落在现有服务器或者存储管理员的肩上,在他们的职务说明中增加了一条:"执行其他指定的任务". 虚拟化是一个复杂的跨学科主题,真正地"理解"它,需要对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有扎实的了解.但是因为新技术通常由新人管理,他们在技能上有着很多缺陷.根据作者的经验,网络是承担vSphere环境的管理员最不熟悉的领域.服务器团队和存储团队倾向于紧密协作,而网络人员则往往隐藏在很多接线板

《VMware 网络技术:原理与实践》—— 第2章 两种网络模型的故事

第2章 两种网络模型的故事关键概念网络模型网络架构分层封装OSI模型TCP/IP模型 2.1 导言 在前一章中,我们进行了一次思维实验,从头开始构建了一个公司范围内的网络.这种方法不建议在现实世界中采用.构建真正的网络时,你必须考虑部件的可用性.系统的可支持性以及和其他系统的互操作性.如果世界上的每个公司都从头建立自己的网络,在公司之间交换数据就会成为一场异乎寻常的梦魇.幸运的是,我们没有必要这么做.我们可以购买遵循著名网络模型的现成设备,以可预测和可支持的方式构建网络.网络模型是网络功能的概念

《VMware 网络技术:原理与实践》—— 第1章 入 门 知 识

第1章 入 门 知 识关键概念实体携行网络(sneakernet)网络效应访问层.分发层和核心层 1.1 导言 如果你对网络只有肤浅的理解,或者你的Visio框图上显示,服务器连接到一个写着"这里有恐龙"的大黑匣子,那么就从本章开始吧.如果你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能够熟练地使用TCP/IP.以太网和交换机这些术语,那么可以跳过本章.如果你是服务器管理员,可能对网络有一些经验--你必须插入一个网卡,分配IP地址.但是对这一主题的介绍常常是以用户为中心的,通过行动来进行--其他人告诉你应该插

《VMware 网络技术:原理与实践》—— 3.2 以太网

3.2 以太网 当谈到数据中心网络时,我们通常会讲到某种类型的以太网.以太网(Ethernet)这一术语指的是一组描述典型局域网(LAN)的物理和数据链路层标准,以及实现它们的技术. 3.2.1 历史和操作理论 以太网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将近40年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Robert Metcalfe的领导下,Xerox PARC开发了以太网,1980年正式投入商业使用,1985年正式标准化为IEEE 802.3.以太网最初是围绕共享介质的思路构建的--当时,同轴电缆作为共享的物理总线.在

《VMware 网络技术:原理与实践》—— 第3章 以 太 网

第3章 以 太 网关键概念以太网MAC地址冲突域广播域中继器.集线器和交换机交换逻辑 3.1 导言 现在,我们要脱离教室中的讨论,进入具体的细节中.虽然本书主要关注虚拟网络,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你想要完成任何工作,流量就必须进入物理链路.所以,理解物理网络至关重要.在本章中,我们讨论以太网和相关的第1层和第2层技术,这些技术你可能会在数据中心中遇到.我们从以太网历史的简单介绍开始,然后转向电缆连接技术.物理编址和设备互连以及在它们之间转发数据的技术.

《VMware 网络技术:原理与实践》—— 1.2 重复的工作

1.2 重复的工作 为了打好基础,我们先来想象一下,一个和现在完全一样,但是网络的概念还没有出现的世界.业务仍然在计算机(或者类似设备)上完成,但是还没有产生要求它们连接起来交换数据的需求.在偶然的情况下,数据需要从一个工作站转移到另一个工作站,这通过复制到可移动媒体完成--可能是某种蜡筒唱片--然后带着它到另一个地方去.在网络萌芽之后,这种方法被称作实体携行网络(sneakernet),因为数据的载体是你的鞋子(sneaker).假设你的工作是桌面支持,所以比公司里的其他人更懂技术.在维护工作

《VMware 网络技术:原理与实践》—— 2.2 模型行为

2.2 模型行为 在深入研究两种模型的细节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理解模型工作原理的几个关键概念. 2.2.1 分层 为了更好地理解组网过程,我们将它们分为更容易控制的层次,并定义了层次之间交互的标准接口.这样做有如下好处:降低复杂度:通过将过程分解为容易理解的部分,整个过程更容易学习.使用.支持和制造.在排除故障时,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各个部分,而不是整个过程.模块化和互操作性:供应商可以编写实现某个层次功能的软件,只要遵循层次之间的标准化接口,该软件就可以和在其他层次上运行的其他供应商软件并存.电话

《VMware 网络技术:原理与实践》—— 2.6 小结

2.6 小结 本章从理论而非实践出发描述了网络,重点介绍了网络模型.分层和封装等基本概念.从下一章开始到第一部分结束,我们将介绍更多的实际应用,说明网络的实践特性.

《VMware 网络技术:原理与实践》——3.1 导言

3.1 导言 现在,我们要脱离教室中的讨论,进入具体的细节中.虽然本书主要关注虚拟网络,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你想要完成任何工作,流量就必须进入物理链路.所以,理解物理网络至关重要.在本章中,我们讨论以太网和相关的第1层和第2层技术,这些技术你可能会在数据中心中遇到.我们从以太网历史的简单介绍开始,然后转向电缆连接技术.物理编址和设备互连以及在它们之间转发数据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