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你也许不知道,你身边携带的移动电源,有可能是一个移动炸弹。 质检总局在今年8月展开了一场移动电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触目惊心。此次检测共采样32批次产品、224件样品
你也许不知道,你身边携带的移动电源,有可能是一个“移动炸弹”。
质检总局在今年8月展开了一场移动电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触目惊心。此次检测共采样32批次产品、224件样品,而这32批次产品均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其中,9批次产品电芯重物冲击测试不符合,存在发生内部短路时起火爆炸的风险;28批次产品输出电气性能测试不符合,存在损害被充电设备的风险;20批次产品外壳材料可燃性测试不符合,存在无法对电芯起火进行阻燃的风险;17批次产品电芯 0.2ItA放电测试不符合,存在容量虚标问题。
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移动电源产业目前亟待整顿。
残次品打造低容量电池
在所有移动电源的产品质量问题中,“容量虚标”是最为普遍的。
8月25日,央视详细报道了质检总局对32批次移动电源产品进行检验的详细过程,其中,17批次产品存在容量虚标问题。其中,“小米”牌5200毫安移动电源、“爱比酷”牌2600毫安移动电源、“迈特威”牌12000毫安移动电源、“去哪儿”牌5600毫安移动电源和“傲宇”牌6500毫安移动电源等9批次产品的容量偏差率均超过了50%,也就是说实测值连标注容量的一半都不到,虚标容量最大的一款产品容量偏差率甚至达到74.6%。
针对容量虚标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实地走访了中国移动电源最大的制造和销售基地—位于深圳市的华强北市场,结果发现虚标容量问题确实十分普遍。
记者在华强北一个专门销售移动电源产品的柜台,拿起一个由4节18650电芯组成的移动电源产品,向销售人员询问。销售人员毫不避讳地表示,这4节电芯的容量分别都在2000毫安左右,所以4节电池的总容量就在8000毫安左右,但这款产品标注的容量是12000毫安。他表示虚标容量在行业内是普遍做法,虚标30%属于正常情况。销售人员还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属于拥有自己品牌的产品,而一些山寨产品的虚标现象则更加严重。
随后,记者又来到一个销售移动电源电芯的柜台询问,店员告诉记者,他们出售的每颗18650电芯容量仅在1200毫安左右。他解释说:“仿冒大厂家产品的山寨货,一般都使用这种容量仅1200毫安的电芯制造,连1300毫安的都很少。”
移动电源制造商陈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电芯企业生产的18650电池,其标准容量为2200毫安至2800毫安左右。但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一些残次品,容量最小的不足1000毫安。电芯的容量越高,价格也就越高。
陈先生给了记者一组数据:一个2000毫安容量的电池,其出厂价为6元;一个1800毫安容量的电池,出厂价为5元;1200-1600毫安容量的电池,出厂价就只有3元;容量再低一点的电芯出厂价就只有2元左右,有些甚至更低。
陈先生告诉记者,每一家电芯企业都有自己的筛选设备,可以将合格的电芯筛选出来,企业会设定一个标准值,符合规格的产品每一节的容量在标准容量正负50毫安范围内,这些符合标准的产品称为A级品。在A级之下,还有B级、C级、D级等几个等级,这几个等级都属于残次品。
“对于残次品的正规销毁途径,应该是把他们交还给电芯的原材料供应商,材料商可以将残次的电芯拆解,提炼出里面有用的金属元素,作为新的原料生产新的电芯。”陈先生告诉记者。
但是他也表示,目前即使是大的电池企业,能够做到如此规范流程的也很少,每个企业的残次品都有人来收购再转卖出去,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完整的产业链。这也是导致市场上低容量电池充斥的主要原因。
另外,陈先生也表示严格的国家标准对于一个行业非常重要。比如从中国出口到国外的产品,就会经过严格的检验,需要额定容量全部高于规定的值。
三个层面的爆炸隐患
除了虚标容量问题以外,最让消费者担心的就是移动电源的爆炸隐患。近年来,公共场所的移动电源燃烧事件频频发生。
去年5月,广州地铁机场南站丢弃的锂电池短路自燃,浓烟弥漫,导致列车一度越站而过;今年3月,广州地铁六号线开往黄花岗的列车上,一名乘客的移动电源突然冒烟,导致大批乘客慌忙逃窜。
记者向一位从事移动电源制造的人士请教导致移动电源可能爆炸的原因,他告诉记者,电芯、电池管理系统和外壳都有安全隐患。
他解释说,在移动电源结构中,保障安全的屏障有3重。第一就是电芯自身保护。好的电芯自身有一个安全阀,在已经短路的情况下,即使电芯发红也不至于会燃烧。第二是管理系统,也就是电路板,它是一个升压和降压模块,可以调节电压。第三是外壳,就牵涉到组装工艺,正极、负极的焊接等。
首先,构成移动电源最主要的部件就是电芯。电芯的安全隐患包括:漏液、鼓胀、燃烧和爆炸。
在质检总局的电芯重物冲击测试中,32批次移动电源里的6批次发生起火爆炸。如果消费者随意搁置移动电源,使其遭遇挤压、针刺和重物冲击等外部冲击,就可能造成内部短路,从而发生起火和爆炸。
除了电芯以外,电路板也是移动电源第二关键部件。一位电路板制造商刘先生告诉记者,在电池的构造中,电路板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部件,其成本只有10元,占整个移动电源总成本只有10%到15%,但是其在移动电源中却非常重要。而其中,有一个保护IC,成本只有1-2元,为短路模块和升压、降压模块,是保障移动电源安全的一个关键部件。
质检总局在上一次的检验中,检验了移动电源的输出电压,结果显示32批次移动电源样品的“输出电气性能”测试仅有3批次符合要求。而输出电压过高会导致用户给移动设备充电时,把移动电源烧坏。质检总局测试表明,有些移动电源产品的电压甚至达到十几伏。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有些劣质的移动电源为了节约1-2元的成本,根本就没有保护IC这个部件。
最后是外壳和组装工艺。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国内销售的充电宝外壳主要分为塑料和金属两种,其中塑料外壳占3/4以上。本次监测对32批次充电宝的塑料外壳阻燃性测试中,仅有5批次符合要求,也就是说,大多数充电宝一旦发生电芯起火,这些塑料外壳将无法进行有效地阻燃。另外,有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在正极和负极的焊接上非常粗糙,也容易引发事故。
随着移动电源安全事故的频频
曝光,行业内的厂家也纷纷大打“保险”牌。记者查询各移动电源品牌的官网介绍后发现,部分厂家把“为自己生产的产品买保险”作为一个卖点,在广告中大量宣传。
如罗马仕(ROMOSS)产品的介绍网页上描述:“产品已经有中国平安财险 300万美金安全责任险”。小米官网上对产品的介绍中也提到:“每款正品小米移动电源,均由中国
人保财险承保。每人每笔承保额为 50 万元,让您用得更放心!”
行业调整期来临
在采访中,几位业内人士都表示,之所以目前移动电源行业准入门槛低、产品质量差、无序竞争,没有国标对整个行业起到规范是一个很大的原因。目前一些大的厂家已经参照锂电池国标等现有国标制定了自己的企业标准,保证自己的产品质量。但由于山寨产品太多,“劣币驱逐良币”,导致很多厂家利润太薄,无法生存。
上述制造商刘先生对记者坦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移动电源这个行业,导致很多企业不计成本的降价,做坏了整个行业。他的一批生产移动电源的朋友,都已经纷纷撤出这个行业,有的进入智能家居领域,有的进入电视机顶盒领域,而这样转行的企业不在少数。
刘先生告诉记者,在整个移动电源的产业链中,只有上游的电芯行业是最专业的。因为电芯行业的投资一般都在几千万元,进入的技术和资金门槛都很高,所以企业都是大厂家。但是移动电源的下游组装环节,企业层次就相差很大,大到专业企业,小到家庭作坊都有,导致产品价格差距也很大。大型企业的产品售价比山寨产品高出很多,其生存空间被大量蚕食。
而小米移动电源的出现,更是让移动电源价格战达到高潮。身为大品牌的小米,推出低至49元至69元的移动电源产品,让其他大厂家承受巨大降价压力。记者在华强北也看到,小米移动电源专卖店每过几米就有一个,成为最热销的产品。这些店铺都标榜自己为正版小米商品。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像小米这样的大型厂家,之所以推出如此便宜的产品,目的是以移动电源的销售,带动手机销售,其移动电源产品应该是不以盈利为目的。
刘先生认为,移动电源在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后,最终消费者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从注重价格到注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