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下无论是在美国硅谷还是中国,创业融资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容易。任何一家创业公司一旦融资成功,就会得到媒体的报道、同行的羡慕,用户轻易翻番,团队快速扩张。似乎投
当下无论是在美国硅谷还是中国,创业融资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容易。任何一家创业公司一旦融资成功,就会得到媒体的报道、同行的羡慕,用户轻易翻番,团队快速扩张。似乎投资可以解决产品和团队的一切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有的创业公司拿到了A轮甚至天使投资,居然办起了庆典燃起了鞭炮。
实在是本末倒置。魏武挥写过的《中国创业环境之殇》中提到,“风投不是散财童子,每一笔投资都会追求尽可能大的回报:风投A把股权溢价转卖给了风投B,风投B再如是为之,但总有最后一棒的时候,那就是在公开市场上的风投退出”。
但是真正让能让一个创业公司产品不断迭代、价值观不断传承的是什么?且不说IBM和Intel这样的百年老店。即使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的互联网创投圈,能够挺过两个以上周期的创业公司无不是靠产品说话。
阿里巴巴成功IPO之后,关于互联网创投领域是否迎来寒冬的问题引发了比较热烈的讨论。到底存在不存在泡沫不是这篇文章想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假设:
如果确实有泡沫,VC的寒冬即将到来,优秀创业者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寒冬中独善其身?
答案可以说是肯定的。两个星期以前,Micheal Carney在PandoDaily发布了一篇名《Zoho如何从两次科技泡沫中存活下来并获得巨大成功》的文章,讲述了一家成立于美国硅谷的IT公司-Zoho不靠任何外部投资,创立至今已18年,盈利良好并保持着每年40%的增长速度。最令人惊叹的是在Zoho的发展路上,在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持下,成功在两次科技泡沫与大范围的经济衰退中存活了下来。
根据公司创始人之一Raju Vegesna的说法,现在Zoho的总收入已经接近10亿美金。直到今天,Zoho依然没有融资上市的打算,在如此规模的公司中,实属罕见。Zoho的文化崇尚自食其力的发展方式,虽然一直以来都是VC追逐的目标,公司却从未有接受外部投资的打算。这就有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前的生态环境下,求职者都希望找到火箭式发展的公司,Zoho如何才能吸引并激励最优秀的人才的加入?
创始人兼CEO Sridhar Vembu提到,“我们并不认为短期的功利性的东西能够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Zoho的人员流动率非常低,100个产品经理里面,平均的任期都在10年左右,我觉得还是要依靠文化,好的公司文化才能留住人。风投的钱会改变我们的内心,人会变得急功近利,没办法安心工作“。
”你可能很难找到一家和Zoho一样产品线这么广、产品类别如此丰富的公司了“,Sridhar说,”我们把更多的钱投在了研发上,不像很多公司把大多数的钱花在了销售和推广上,这些钱最终会转嫁到用户身上。风投介入后,你会变成一个被风投利益所驱动的公司“。
和Zoho形成鲜明对照的是Box。后者至今已经历经七轮融资,总共募集到4.5亿美元。在今年S-1文件中的业绩报告中可以看出,尽管其收入与日俱增、融资不断,但是花钱如流水的做法带来的是巨额亏损和私人债务风险的推高,最终导致其IPO的推迟。同样的,Groupon经常被吹捧为史上发展最快的科技公司,现实却是其完全不可持续的“每日团购”模式,在每股20美元的发行价跌至了今天的6.25美元后,Groupon依然面临着商业模式和管理转型的严峻问题。
不依靠风投依然可以获得成功的例子绝不止一个Zoho。下面我们不妨盘点一下:
37Signals
37Signals成立于1999年的芝加哥,曾被《连线》杂志评出2008年十大最值得关注创业公司。对比一些风风火火的科技公司,37signals真的是一家让国内程序猿羡慕嫉妒恨的公司,其CEO Jason Fried反对今天科技界的所谓“快速发展”,反对这些公司融资,烧钱,招人,把人当畜生用,在他那里,员工夏天每周只需工作4天时间,仅35个员工,但公司仍然年赚几百万。
在2009年,一伙投资者用1美元,购买了该公司 0.000000001% 的股份,37signals 当天市值直冲1000亿美元大关。在此次融资的内部公开信中,37Signals提到,“自从Basecamp发布后,公司已经拒绝了30多家风投机构,公司对资金和人脉并不感兴趣,公司一直在寻找的是一位充满智慧的独特企业家,他看待事情与众不同,而且允许我们继续在家舒适的办公,并且有着长远的目光,现在我们找到了。在未来20年,37Signals将会成为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Jason Fried在接受专访时提到:“
看TechCrunch,看看那些热点新闻都在讲什么,讲的都是某家公司融得了多少资金,招了多少人,但一些真正重要的他们却不关心。什么重要东西呢?——你能赚钱吗?你能做出什么伟大的产品吗?你照顾好你的员工了吗?你对你的顾客好吗?在我们的整个行业当中,几乎没有新闻是关于如何善待消费者的,或者关于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商业的。TechCrunch对我来说,是看我们这个行业病态的最佳场所”。
Jason Fried的态度可能有些偏激,但是他指出了在媒体和VC推助下,创业者中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这种浮躁情绪在北京或者硅谷,有时表现得非常突出。
海底捞
据说海底捞的店长不对门店的营业额负责,而且没有人对营业额负责。这样一个没人对营业额负责的企业,2008年的收入却达到了3亿元!海底捞的张勇说过:“要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在利润上肯定会受到损失。但我们的服务让来过的客人以后常来,把等候的客人都留下来,翻台率不断提高。由于固定开销是不变的,翻台率越高,我们的利润率就越高,我们赚的就是翻台率。”
大批嗅觉敏锐的投资公司闻风而至,IDG、国金证券、老虎基金先后找过海底捞,希望注资以帮助其加速发展。与融资2500万美元、在香港上市的小肥羊不同,海底捞婉拒了所有抛出橄榄枝的风投。“他们要买股份,还要求制定发展计划书,规定第一年要发展到什么水平,第二年要发展到什么水平。”张勇说,“以海底捞目前的市场,只要把价格上调一点,工资压低一点,就能够达到风投要求的利润。”但他不愿意为了扩张而让海底捞“变质”。
也许有人会说,海底捞是因为不差钱才拒绝风投的,确实如此,但是,从一个麻辣烫起家的张勇为何能走到不差钱的今天,大家又仔细想过没有?今天“互联网思维”的餐饮新品牌如过江之鲫,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两个互联网周期之后,他们中还能存活几家?
Camera+
社交图片分享应用Camera+问世两年来已售出800万份,其开发商Tap Tap Tap可谓特立独行,不但拒绝了多家软件及互联网巨头的收购,还向初创公司通常求之不得的风投资金大胆说“不”。在Camera+庆祝两周年的博文中,创始人John Casasanta表示,Adobe、Zynga、Google以及Twitter都试图收购他的公司,John把他们都拒绝了。
John Casasanta说自己曾经差点就在TS上签字了,但是在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他不喜欢投资机构给他规划的发展道路。John非常重视公司的独立性,他已经终结了所有的追求者。Tap Tap Tap的成立,并不是为了短期的爆发,而是长远的发展,公司承诺的是做出非常棒的应用,因而绝不会出售公司。
纽约著名风险投资人、Union Square Ventures创始人Fred Wilson认为,不只是科技公司,当前美国几乎所有创业公司的烧钱速度都过快。另一家知名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合伙人Bill Gurley也表示:“整个硅谷,乃至整个风投社区或创业社区,他们当前所承受的风险过大。”他们敢于持续烧钱,因为他们知道下一轮融资还有会更多资金流入。由于风投机构幕后的推波助澜,硅谷创业公司的烧钱速度急剧增长,国内烧钱的情况亦是毫不逊色。
就是这样一个火烧火燎的现状, 让无数创业者们留着口水羡慕着。,“有些年轻人选择互联网创业时,关心的重点往往不是:项目能够创造多大的市场价值;如何实现价值以及需要多长时间实现上述价值;竞争状况怎样以及自身的竞争优势如何;自身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将该项目运作成功等等。而是关心要在多少时间内,把流量做到多大,排名做到多少位,以及多长时间内拿到风险投资”。
拉手创始人吴波说过,“当你做的好,你不需要融资;当你做的不好,给你钱也没有意义。”拉手网用自己的现状印证了自己创始人的看法。曾经的团购网站第一在2012年的那个小周期结束后兵败如山倒,刚刚已经被三胞集团收购,目前在团购领域的份额不足5%。
接受风投与烧钱并没有错,只是希望广大创业朋友们,还是要有一颗初心,不要因风投而迷失创业的方向,不要为了融资而融资。如果真想做出一番事业,就必须想想不接受风投,你如何走下去、能走多远。要知道,即便是风投,最偏爱的正是那些不靠风投也能活下来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