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大学生们近日尝试把微电影从网络“搬进”了影院。在福州大学城的一家电影院,第一次放映了6部微电影,其中两部是大学生自己拍摄的。影院的大屏幕、立体音响效果,给往常在网上看微电影的大学生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觉。
活动的发起人是一位大学生创业者、“书境传媒”的负责人陈锦江。他告诉记者,首次公映微电影是一次免费展示,他手中100多张入场券却有上千人索要,有的人表示愿意出钱买票入场,可见观众对微电影的热情之高。
陈锦江认为,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难得花两三个小时去看一部大片。“如果花10元、半个小时就能在电影院欣赏三四部高质量的微电影,那些大忙人和低收入青年人就会被吸引到电影院来。”
而对于微电影的创作者而言,最大的苦恼就是“叫好不叫座”赚了网上的喝彩,却得不到资金的回报。如何把微电影变成“钱”,是一道需要破解的难题。
“有好的作品,就不怕没有观众”。在从事传媒服务的陈锦江看来,实现微电影票房价值的关键还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为此,他发起成立了“福州微电影院线联盟”,将一批本土微电影制作者聚集起来,以提升微电影的创作水平。
由于缺乏资金来源,目前大学校园的微电影“只是随性地拍片,并无系统的运作规划”。福建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王宇,给他这次参加公映的微电影《丘处机》算了一笔账:创作前后用了7天,花费700多元,4天的拍摄花了400元,其中一场KTV场景的戏也烧了不少钱。“这种自掏腰包的成本支付方式,让大学生拍微电影的时限和质量都受到限制”。
事实上,校园之外的微电影创作者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一些团队只好通过接拍婚庆、商业宣传片解决拍摄的资金和设备问题。”福州尚武传媒总监制池建华告诉记者,“我们只是凭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互支持。每次拍戏演员都是自带干粮,很多时候得靠网友和社会关系的配合,演出道具也是借的。”
陈锦江表示,成立“福州微电影院线联盟”,就是希望能够为优秀的微电影创作人搭建平台,寻求资金支持,以期实现微电影的市场化。他认为,市场化的前提是专业化,微电影创作团队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技术做上去。
“社会上的商业微电影培养的是金字塔中最底部、最基础的观影人群。这些人看得多了,自然会往更高的艺术性观影方面去追求。所以,大学生的作品如果想要走出校园,得先考虑培养一定规模的受众。”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师彭艳戎说,此前微电影主要依靠网络传播,现在院线公映是一个进步。“微电影市场商业化是难免的,希望年轻人拍电影的时候不要随心所欲,应当采取多种方式让其完美,不断地出些好作品。”
陈锦江计划每隔一个月举办一次微电影院线公映,以提高社会对微电影的接受程度。他相信,“总有一天,大学生也可以用专业的作品吸引票房,来证明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