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感觉从何而来

  产品经理现在已经成为了趋势,但是无论方法论有多好、产品流程多规范、产品设计能力有多强,归根到底,需求的判断和萌发,产品感觉还是首要的。什么样的产品感觉就会发现什么样的需求,做出什么样的产品,决定什么样的命运。以下是我对产品感觉的看法。

  1.产品感觉不是拍脑袋,但是必须敢想敢做。

  做产品永远是个纠结体、矛盾体,处处都是选择题,也永远充满着未知和挑战。拍脑袋拍对了,就是运气好,拍错了,就慢慢积累了不靠谱的恶名,导致产品开发团队丧失信任感。

  但是产品经理是决策者,要敢于拍板,果断决策,嗅觉敏锐。有想法和方案,风险不大就可以上,有一定风险,就可以先做小范围测试或调研。或者A/B测试,灰度测试。

  如果相信自己的产品感觉够好,就多拍,多试。如果拍了几次都不行,就好好反省下,别再拍了,再拍不仅拍死了自己,也拍死了团队,拍死了项目。

  敢拍,就要敢负责。

  2.产品感觉要基于足够多的信息和经验。

  乔布斯这样的天才还是很少的。经验和信息量,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失误的风险,提高产品感觉的准确度。

  经验,一般是来自常年积累、总结,想方设法去做实验,观察,试错,验证对需求的判断。也可以来自对其他产品的长期观察。比如你觉得新浪微博新版的某个功能或模块做的非常屎,可以跟朋友交流验证你的判断。再比如对某个网站或app整体的感觉,去观察他最终是死是活。

  信息,多看看业内资讯,包括数据和动态。

  数据,比如艾瑞和易观国际的,可以宏观的把握行业走向;

  动态,比如zaker订阅的那些IT频道,可以了解多样化的需求和市场走向;

  3.降低风险——不重要又没想明白的事儿不要做。

  别拿公司资源当实验田,要对用户负责,对产品负责,每一个决策都可能伤害用户。想不明白的时候,要谨慎。

  一般来说要把想不明白的需求定级:重要度、成本、风险。

  如果情况复杂,涉及到接口或相关功能的不确定因素,而重要度一般,不能明确的带来产品改进,不管成本高低,都不建议立即执行。没多大好处,没想明白就执行了,不仅做无用功,一旦发生问题,造成返工、用户骂声等,还不如不做。

  再牛的产品经理也不都是对的,聪明的产品经理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这种需求的处理,尽量拆分,把想明白的部分先执行,后面的可以暂时不考虑。举个例子,彩虹公交站牌页面,想在途径站点下面支持显示站点在地图的位置,当前状态如下:

  要点击站点名称后,把地图盖在线路站牌下面:

  目前的交互是:点击站点名——出现3个按钮(完整的站点名称、地图和闹钟)——点“地图”在下面显示该站点在地图的位置。要看其他站点,需要循环以上步骤。

  有点复杂,如果地图出现后,可以点任意站直接在地图切换该站的位置显示就好了!

  没错,不过这步没想明白,因为涉及到:用户是否有连续看其他站点未知的需求、交互太多会不会容易有bug,因为同时要考虑返程、关闭地图、滑动站牌、如何让那三个按钮消失、定位刷新等等。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现在这么做了,达到可用性了,满足了基本需求,再深入,就是锦上添花了。

  4.勇于自我否定,坚持产品感觉。

  做产品需要不断的跟开发、设计传达需求,经常会遇到开发或设计“挑战需求”或要求打折或更改需求。

  这个过程中,要重新评估产品感觉,是否是自己没考虑到,同事的建议是否有值得参考的。如果确实是自己考虑不周,要及时叫停,想明白再实施。

  如果确信没问题,非原则性问题、不重要的、怎么做都可以的,就可以按开发和设计的来,难得主动提产品建议和想法,值得鼓励,不能打压,但是负责的依然是产品。

  如果是原则性问题,比如影响到产品理念的传达、产品战略方向的走向、重大用户体验。那就必须坚持,做到产品满意为止。不能妥协,觉得设计也挺辛苦的,也有点道理,能凑合用… 你凑合了、妥协了、犹豫了,用户就遭罪了。

  产品心里要有杆秤,孰轻孰重要衡量好。举个例子:

  公交换乘的地铁口周边信息入口按钮,点击后新页面查看地铁口周边地标和有哪些公交车:

  起初的设计时考虑用icon,设计了一个类似搜索的按钮,后来被我强烈建议简单粗暴的显示文字按钮。

  因为这个button如果用图标,用户很难想象里面是什么,甚至不会注意到,很少会去点击进行自教育,如果用文字,不管用户需不需要,她都知道我们有这个功能了,清晰直接,虽然难看了点。

  这里的原则是:通用菜单的按钮可以用图标,因为大家都这么用,基本都能认识返回、设置、首页等icon,但主界面里面的其他图标,如果是功能传达的或重要button,尽量少用图标,除非也是通用类的,比如留言、转发、收藏、喜欢的icon。

  产品感觉,更多的源于多观察、多总结、多试验、多调整。

时间: 2024-09-19 07:08:11

产品感觉从何而来的相关文章

互联网产品优化过程中的经验

文章描述:互联网产品优化经验分享. 产品上线后,无论是否达到预期,都有非常大的优化空间,以下列一些产品优化过程中的经验,仅供参考: 一.建立产品监控体系 从宏观上来看产品要关注的大的点,并把其拆开,如果能实时监控最好,不能实时的全部放在报表中,每天看一次也可以,从中可以发现产品在大的点上是否出了问题! 举例:邀请回来的用户,有多少成功注册了,这里可以设置成一个转化率,如果某个点突然有较大的变化,能及时发现. 这里为什么说只列大的点呢!如果切分开,点就太多了,在作局部优化时可以把大点切分成小的点来

soso产品总监:产品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的4个维度

文章描述:浅谈产品感的培养. 关于产品感的具体化以及培养方式,首先要明确圈定产品经理的范围.软件工程师,大家都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岗位,而产品经理似乎很多人都存在疑问,在招聘.和人聊天的时候,经常会碰到类似的问题.产品经理概念,最早出现在传统行业,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公司的产品经理,在工作职责.权利.资源和管理流程方面会有所不同,即便同是互联网公司,据我了解也会有不小的差异.这里根据之前的经验,尤其是在腾讯四年的心得,来做个简单梳理,和大家分享和讨论. 产品感看似是个比较感性的词,其实这是一个产品从业人

知乎产品经理黄海均:应届大学毕业找产品职位

文章描述:知乎问答:应届生如何高效率的谋求产品职位. 知乎产品经理黄海均近日回答知乎网网友关于"应届大学毕业生去北京各大互联网公司敲门找产品经理助理的工作,如何做效率才会高一些?"的提问时表示,从事产品相关职位培养网感.产品感觉,训练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很重要,求职时通过内部推荐效率更高,可以省去冗长的流程和等待,求职者如果能自己写一些产品体验报告,或自己动手做一些产品设计原型,都会大大地加分. 以下为知乎产品经理黄海均回复全文: 也经历过这个阶段,符合题目描述的情况,所以分享一下. 2

好产品要在好的用户体验下实现商业价值

文章描述:不管是产品也好,运营也好,推广也好,最终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的问题,让用户有很好的体验,在实现用户良好的体验的情况下实现商业的价值. 有一个观点很普遍:产品最重要,好产品自己会说话. 毫无疑问,好产品谁都想要.产品很重要.但是,产品是一切吗?有好的产品,一定会成功吗?谁都适合做出好产品吗? 好产品并不是一切.产品是不是最重要,跟创业团队的基因相关,有些创业公司是技术基因强大,有些创业团队产品把握能力超强,有些创业团队运营强大,有些团队营销强大.如果一个团队并不适

互联网产品设计要放到用户真正的核心需求

文章描述:产品最重要?更重要的是产品背后的需求和人性. 有一个观点很普遍:产品最重要,好产品自己会说话. 毫无疑问,好产品重要,好产品谁都想要.但是,产品是一切吗?有好的产品,一定会成功吗?谁都适合做出好产品吗? 好产品并不是一切.产品是不是最重要,跟创业团队的基因相关,有些创业公司是技术基因强大,有些创业团队产品把握能力超强,有些创业团队运营强大,有些团队营销强大.如果一个团队并不适合打造完美的产品,产品就不是最好的创业切入点.只有少数偏执狂才能打造出完美的产品.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少数偏执打

产品设计职位谈:让人欣赏和让人厌恶的产品经理

文章描述:产品设计职位谈:让人欣赏和让人厌恶的产品经理. 我大概见过厉害的产品经理.例如李明远,设计了百度贴吧和百科这两个重量级产品,只可惜我并没有亲见这些产品设计的过程,客观的说,我还不知道什么才是厉害的产品经理. 既然我有限的经历无法胜任点评产品经理这个重任,那就来感性的说一下我所欣赏和厌恶的产品经理类型吧,权当我所谓的好与坏. 欣赏的:理解产品的灵魂 我很欣赏曾经的百度有啊中充满想象力的产品经理,明远和东宝都能算作具有这样特质的人.他们不管做什么决定都能讲出不少理由,而且还让我觉得挺客观挺

视觉设计该如何赋予产品个性?

  最近经常被问到"设计如何赋予产品性格","如何通过分析确定哪种视觉风格更合适"等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我很高兴,因为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更高层次的设计问题,而不是局限于设计技巧.审美等表层问题. 恰巧过去的半年,我也在研究品牌设计相关的方法.一是因为发现行业对品牌设计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设计结果却没有太大的改善(行业内有个怪象:会使用方法论的设计师作品质量不见得好;设计质量好的又不见得会正确使用方法论.很多设计师因此排斥方法论);二是因为我们在做的是B端的

跨界混搭的产品设计

  [核心提示] 「混搭」这词常见于「流行音乐」中,是将两种不同的风格的音乐混合在一起,产生新的趣味的做法,在互联网产品中有哪些混搭的有趣玩法呢? 「混搭」这词常见于「流行音乐」中,是将两种不同的风格的音乐混合在一起,产生新的趣味的做法,有 1+1>1 的效果.而在我们熟悉的互联网中其实也有不少「混搭」形式,结合最近在做的产品正好做了一个简单的分享. 第一阶段:Web2.0 Mashup Web2.0 时代从一开始就有「Mushup(混搭)」的理念,各种号称 Web2.0 的网站或多或少的都会有

混搭的产品设计

  「混搭」这词常见于「流行音乐」中,是将两种不同的风格的音乐混合在一起,产生新的趣味的做法,有 1+1>1 的效果.而在我们熟悉的互联网中其实也有不少「混搭」形式,结合最近在做的产品正好做了一个简单的分享. 第一阶段:Web2.0 Mashup Web2.0 时代从一开始就有「Mushup(混搭)」的理念,各种号称 Web2.0 的网站或多或少的都会有 API 或着类似工具让大家方便调用内容,很多网站到现在还保存着这些功能,如果经历过 Web2.0 时代的同学,一定会对那是博客右侧的显示不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