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晚,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严重暴力恐怖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而经公安机关等部门40余小时连续奋战,案件于3月3日下午告破。据了解,对火车站内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对于案件的成功告破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专家也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反恐方面还有待完善和增强。
对此,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比对,能够对整个国家和区域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上,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反恐已成趋势。”刘庆峰说,“我国应更多地利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趋势和不断完善的技术,让其在反恐中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让政府监控到公共领域细微的异常,及时启动预警机制。”
那么,大数据在反恐中到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对昆明事件很痛心,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大数据在参与反恐中确实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恐怖事件发生是有规律的。比如,这次昆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在两会前夕,并选择在人多的火车站,是为了制造社会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上恐怖事件的发生规律,来判断大概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需要特别警戒。”
美国波士顿曾经发生的爆炸案,恐怖分子的背包里装着有炸药的高压锅。事件发生后,纽约有人在网上同时搜索高压锅和背包,美国反恐部队立刻捕捉到该信息,并去调查搜索者的目的。
邬贺铨说,以此来看,对相关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可以为日后的反恐提供借鉴和提示。
刘庆峰也表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留下痕迹。通过利用恐怖分子平时产生的各种信息,包括通话、交通、购物、交友、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等,可以对恐怖行为发生前进行预警和事后分析排查。
“对恐怖分子来讲,在行动之前,肯定会有蛛丝马迹表露出来。我们可能还不能细化到为每个人建立档案的程度,但实际上,通过不断地收集积累数据,将来每个人的行动、生活都可以找出一些活动轨迹。”邬贺铨举例说,恐怖分子对社会有很多不满,会通过很多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发微博,微信等等。
有专家指出,对数据的及时分析和利用,也可以让政府在暴力事件发生后调动一切力量,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善后工作,最大限度地将危害降到最低。不过,我国对大数据在此方面的利用还有待加强。
“有针对性地去找可能很麻烦,但是仍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邬贺铨说,这就需要更好地利用大数据。
其实,对于其他研究大数据的专家来说,不仅是在反恐中,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挖掘大数据的价值,都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相关专家指出,当前亟须加强大数据的应用性研究。
刘庆峰表示,这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力量。“希望政府能依托大数据,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国家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打通后台数据,消灭信息“孤岛”。比如,通过对语种语音识别、声纹识别和关键词检测,可以分析人员地域、身份和交流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孟小峰认为,当前关键是要从现实需求入手,建立大数据的计算和应用模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则认为:“大数据科学是一种应用驱动性很强的服务,需要从战略上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把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公共管理等的有力抓手。要着力研究大数据可以做什么、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