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讯□本报记者 张阳春 房产税,不管何时出台,不管何种方案,不可否认的是,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近日,关于重庆等地将明确房产税征收的消息,开始逐渐明朗化。国家各相关部门也在不同场合开始就房产税的推行作出相关表态。 事实上,自从今年4月房地产宏观调控以来,关于征收房产税的消息就开始广为流传,举国关注。但是,绝大多数人还弄不明白的是:究竟什么是房产税?它将触动谁的利益? 官方声音:不再是“正在研究” 房价调控亮杀手锏 房产税被视为房价调控的“杀手锏”。在一系列调控举措难以压住高房价的情况下,房产税将成为调控的一记重拳。 今年4月,号称“史上最严厉”的宏观调整举措出台,旨在稳住房价,但仍没能止住房价上涨的步伐。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0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8.6%,环比上涨0.2%。这是房价连续第17个月同比上涨,连续第二个月环比上涨。其中,武汉算是房价调控比较有效的城市之一,10月同比上涨8.3%,低于70城市平均水平。 而就在9月底,政府还出台了包括提高首套房首付比例、停发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等举措在内的第二轮楼市调控政策。10月,央行又实行加息举措。 如果房价还是不降反涨的话,房产税就要走到前台了。 除了重庆之外,深圳、上海也传出将在全国率先施行房产税的消息,有的甚至给出了具体税率、开征时间等细节。 特别是在最近一段时间,包括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部委有关人士在不同场合,均表态房产税试点势在必行。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也一改以往“正在研究”的含糊说法,公开明确表示,对于房产税这项制度改革,拟先在部分城市对部分个人拥有的住房进行试点,恢复征收房产税,积累经验后逐步扩大到全国。 房产税真的越来越近了。 政策动机:遏制投机性购房 对普通老百姓有利 究竟什么是房产税?还有所说的物业税,又是什么呢? 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额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权。 前几年广泛提及的物业税,与现在所说的房产税,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只不过,房产税我国本来就有这一税种,现在征收,只是改革;而要启征物业税,则是推出新税种,需要走复杂的立法程序。 早在1986年我国就出台了《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房产如果自用,要缴纳1.2%的房产税,而要出租要缴纳租金收入20%的房产税。不过,对于老百姓个人住房,房产税一直是免征的。 房产税也就是在保有环节向产权人征税。目前我国房产税收主要在三个环节:开发、流通、保有。开发环节主要是针对开发商的税种,交易环节则包括契税、印花税、二手房营业税等。 近几年房地产市场调控多次使用税收调节工具,但主要都在交易环节。而实际上,相关税收都被转嫁到了购房者。在武汉,二手房买卖过程中,一般是由买房者承担所有的税费。 房价过快上涨的一种重要原因,是投资投机成风。因为没有什么持有成本,很多家庭拥有多套房产待价而沽。而开征房产税,则增加了住房保有环节的成本,有助于有效遏制投机性购房抬高房价,从长远来看,对购房自住的普通老百姓是有利的。 无需担忧:无关首套自住房 武汉目前尚无“动作” 在汉口一贸易公司上班的小赵,一直在努力的攒钱等最好的时机买房子。对于房产税,他既欢迎又担忧。他希望房产税出台后,能够把房子的价格往下拉一拉,让他早点买上房子。担忧的是,他自己以后买的房子会不会被征收房产税,如果那样每年就得多一笔不小的支出了。 这样的担忧其实没有必要。就目前的信息来看,自住房应该在免征范围之中,房产税几乎不会增加自主需求的成本。“房产税的征收面应该仅限于投资型住房。”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税系教授王德祥称,房产税应采取累进税率,面积越大、套数越多,税率就越高,持有成本也就越高。“如果首套自住房也征收房产税的话,那只会增加买房成本,对于遏制投资的意义也不大了。” 除此之外,有消息称,房产税试点启动还将遵循“存量不动、增量开始”的方案,也就是仅对新税出台后新买的住房征税。 开始的试点也仅是在少量房价高的、炒房严重的一些城市先行试点。王德祥认为,目前武汉房价虽然与市民收入相比较高,但与一线城市比还有差距,武汉应该不会先行试点。武汉市财税部门也称,目前没有任何房产税的消息。
无需担忧:房产税无关首套自住房
时间: 2024-10-11 17:37:04
无需担忧:房产税无关首套自住房的相关文章
银行五招查假单身防二套房贷变首套
根据楼市新政,二套房首付款比例至少50%,贷款利率也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此,部分房产中介的业务员为客户出歪招,如"假离婚"."假未婚"等,帮客户将二套房贷变成首套房贷.记者昨天从银行获悉,针对这种情况,银行将通过征信系统.户口本,乃至调查走访等五种手段调查贷款人婚姻情况.此外,银行有望与税务.民政等部门联网,以获得第一手数据. >>骗术 假单身避二套房贷 记者昨
北京首套房贷者平均27岁折射住房体系漏洞
比发达国家快一代人时间 买房年轻化折射住房体系漏洞 本报讯 据<北京晨报>消息,面对同样的高房价,中外年轻人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在过去3年中,英国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已由33岁上升至37岁.日本和德国为42岁,美国首次购房年龄也达到30岁以上.然而,链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与光大银行新近合作完成的一份报告显示,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比发达国家要快一代人的时间. 为了一套房子中国人可以透支几代人的财富,不在乎大半辈子为地产商和银行打工.房子在中国已经不再单单是一个住所,它是婚姻的前提.
首套房贷首付3成全面执行贷款未批或须补交
北京:首套房贷首付3成全面执行 贷款未批或须补交 欢迎继续收看<经济信息联播>,进入今天的楼市新观察.十一长假前,国家相关部委紧急出台了楼市二轮调控新政,随后,深圳.福建.上海等地也紧随出台了楼市"限购令".新举措重点对房贷等作出了更为严格和明确的规定,包括暂停发放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首套房贷首付款比例提高到三成以上,二套房贷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以及消费性贷款禁止用于购买住房等等.今天是十一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各家银行对房贷新规执行的情况
界定二套以上住房需要信息共享
调控政策应进一步出台实施细则 二套以上住房如何界定,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报4月18日讯国务院近日连续出台措施,抑制不合理住房消费.相关政策中二套以上住房如何界定,成为各界关注焦点和银行.税务等部门落实相关信贷.税收政策面临的一个难点.对此,房产专家认为,要准确界定二套以上住房,需要公安.房管.银行.税务以及民政.社保等各方充分实现信息共享. 不少市民认为,要抑制投机炒房及不合理住房需求,相关部门首先应该对二套以上住房进一步进行明确界定.而部分银行及税务部门的相关人士则表示,如不能解决如何准确
东莞银行被曝借助学贷款被盗用,为他人办理首套房贷
在东莞工作多年的赵华准备买第一套房,但当她去银行办理贷款时才发现,竟有一套"39万"的住房贷款莫名地挂在自己名下,这也使赵华因付不起6成首付,买房梦碎.而离奇的背后,竟是因为赵华在东莞银行申请的大学助学贷款个人信息被银行支行盗用,并用来为其他人办理首套房贷.除被挂名的房贷外,赵华(化名)无购房记录网易房产12月27日讯"助学贷款的个人信息被银行盗用去给别人提供首套房贷证明,估计我的这种事,千年才能一遇呀!"赵华(化名)说着,言语中难抑愤怒.在东莞工作多年的赵华准备买
银监会:首套房贷或提至五成
河北省银行首套房贷"视情况而定" 本报记者 武岩生 实习生 霍辽远 8月15日,银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 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一条提到对住房抵押贷款区分一套房和第二套房给予差别风险权重,一套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45%,第二套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60%.这意味首套房贷将有可能提至五成左右,记者昨日采访了我省房贷市场,发现政策暂未落地. 记者采访我省市场发现,目前二套房贷首付比例为六成,与第二套房抵押贷款风险权
北京多数银行首套房贷利率调至8.5折
在房地产调控的大环境下,不仅二套房.三套房房贷收紧,首套房房贷优惠也在悄然"缩水".昨日上午,记者从京城多家银行证实,目前多数银行已取消对于首套购房贷款利率7折的优惠.这几天,各银行已陆续接到了总行的文件.无论是首次购房,还是买二套房,新政策都要求:提高首付比例,减少房贷利率优惠,多家银行将手套房贷利率调整为8.5折. 据了解,目前,各家银行对房贷首付比例的要求相差无几.而在首套房贷利率上,京城开设房贷业务的20多家银行中,多数已经取消了7折优惠利率.不过,部分银行对于资信好的客户,还
北京多数银行首套房贷利率优惠调整8.5折
银行全面取消7折房贷利率 在房地产调控的大环境下,不仅二套房.三套房房贷收紧,首套房房贷优惠也在悄然"缩水".今天上午,记者从京城多家银行证实,目前多数银行已取消对于首套购房贷款利率7折的优惠. 记者从工.农.中.建.中信等多家银行了解到,这几天,各银行已陆续接到了总行的文件.无论是首次购房,还是买二套房,新政策都要求:提高首付比例,减少房贷利率优惠. 接近中信银行的一位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该行近日下发新规,从今年国家对房地产调控至今,首套房贷利率已从7折.8折,调整到了现在的8.5折.
长富汇银:决策层力挺首套房贷
5月,中国人民银行圿a href="http://news.pedaily.cn/industry/金融/" target="_blank">金融服务专题座谈会上,要汿a href="http://news.pedaily.cn/industry/商业银行/" target="_blank">商业银行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优先满足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贷款需求.如今,央行"喊话"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