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视传媒DMG“闪婚”留后遗症:兼而不容 销售抢单

  华视传媒收购DMG,从高层来看,互相指责,对簿公堂;从具体业务层面来看,对业务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前DMG副总裁曾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2009年10月15日,双方召开发布会;两个月后,DMG高管被挂空,DMG销售团队被打散。2011年12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来到南京,对兼并之后的DMG销售情况做了深入调查。

  一位销售员的苦水

  广告市场硝烟弥漫,客户抢夺无处不在。

  兼并收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整合资源,发挥合力作用。所以,双方资源能否更好融合、团队能否和谐相处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刘艳,以前是DMG员工,曾经是华视传媒销售人员,目前处于离职状态。一谈到销售问题,原本文静的她,突然激动起来,滔滔不绝地告诉记者关于她的“一把辛酸泪”。

  几年前,她开始在DMG做销售,日子是平静而踏实的,虽然辛苦,但是经过几年积累,随着客户对地铁广告的认可,手头基本形成稳定客户,收入还算不错,在南京生活还算自在。

  2009年,华视传媒收购DMG后,风云突变,刘艳平静的生活步调被打乱。兼并后,华视传媒和前DMG员工开始以更低的折扣、更有诱惑的条件争夺客户。

  “×××”这个客户,刘艳从2008年开始与之合作,在信任基础上,2009—2010年,双方继续合作,签订连续两年跨年合同。兼并重组后,华视传媒以更低价格和客户重新签订合同,此客户就被硬生生抢走。

  “××××”是南京本地企业,原本的合作模式是,企业只要有促销活动,就做一次广告,2007—2010年连续四年,刘艳一直和这个客户合作。兼并重组后,华视传媒总部来人了,采取“签一年送三年”的模式,抢走了这个客户。

  “这些都是大客户,小客户我就不提了。”刘艳生气地说,“华视几乎抢走了我的所有客户,还拖欠我的销售提成,我把他们告上法院,之后,他们就把我开除了。”

  马亮,原来是DMG员工,现任销售总监。他告诉本报记者,“薄利多销”的说法在华视传媒行不通。华视传媒给予全国大客户打折幅度是五折,给予地方客户是两折、二五折,更低的折扣也有。“这是一个诡异的地方。”

  知情人士介绍,对于销售公司来说,销售人员之间抢客户是常见的。公司如何通过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尽量规避和减少这个现象,很重要。

  诡异的折扣体系

  华视传媒的折扣幅度到底如何?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是能打几折就几折。

  马亮说,华视传媒卖广告,折扣分好多等级,没有固定折扣。每个销售代表或者广告代理公司,给予客户折扣幅度不同。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表面来看,是给予客户优惠。实质是,客户反而不敢做,不再信任这家公司。”马亮说。

  他举例说,目前,电子商务兴旺,广告客户较多。广告主处于同一行业,可能大家彼此认识,就会彼此打听折扣。最后发现,有的高,有的低,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折扣底线在哪,客户就会不再信任这家公司。

  在一位举报人提供的一份标注有华视传媒图标的《南京分公司销售管理办法》中,本报记者看到,发布时间是2011年1月份,其中详细规定了销售人员的折扣提成。

  该《办法》规定,所有销售人员统一折扣。全国客户一律五折(包括地铁、公交),南京本地客户地铁平台八折,本地公交平台两折,新媒体三折,语音报站六折。如该客户为全国性品牌客户的分支机构,需按照全国客户进行报价。

  按照折扣比例,销售折扣共分为六个等级,在刊例价格基础上(书面定价),实际销售价格,从五折至低于一五折区间都有,只是按照不同的折扣,做单人提成不同。

  五折到四五折,开单人提成比例是10%;四折到三五折,开单人提成比例是8%;三五折到三折,提成比例是5% ;三折到二五折,开单人提成3.8%;二五折到两折,开单人提成2.2%;两折到一五折,开单人提成是1.3%;低于一五折,开单人没有提成。

  然而,低于一五折的销售并不是真的没有提成。另外一份标注有华视传媒图标、发布时间为2011年1月份的《南京公司销售考核办法(补充)》中规定,若全国性客户成单折扣低于一五折,公司负责向集团申请一定比例的提成。

  “混乱的折扣体系,就会给竞争对手带来机会。”马亮说,南京这边大客户不太多,大家不敢再轻易合作,这就给竞争对手带来机会。

  刘艳说,有很多地方广电系统也开始介入地铁广告,通过植入的模式,给予客户很低折扣,和华视传媒争抢客户。

  南京账单

  华视传媒广告销售情况到底如何?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证明。本报记者拿到一份属于华视传媒南京分公司的工资表,清楚地反映出2010年7月份南京分公司的销售业绩。

  工资表显示,华视传媒南京分公司共包括四个销售中心,共有24人。依据该工资表,记者粗略地统计该月销售人员完成的任务量。

  销售一中心,共有6人,绩效工资共计2153元;销售二中心,共有5人,绩效工资共计3300元;销售三中心,共有6人,绩效工资共计2150元;销售四中心,共有7人,绩效工资共计3000元。

  这表明,整整一个月,整个销售团队的绩效工资是10603元。简单换算一下,即使按照最高比例提取5%,该提成对应的广告额度约21万元。

  工资表显示,7月份,该公司应发工资是93812万元,个税是5136元。这两项就超过10万元。

  也许,单月的工资不能代表总体销量。该地区一位不愿意具名的销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总体情况。

  他说,华视传媒同南京地铁和公交的合作模式,主要是买断经营权,每年交租金,独享广告客户。“据我了解,华视传媒一年在南京地区的阵地费(租赁地铁公交媒体成本)大概在4500万—5000万元之间。这里面还没有包括运营成本、房租和人工等各项支出。

  依据该公司在南京地区一年的收入和支出,他给本报记者算了笔账。从收入来看,南京公交系统的媒体运营,华视传媒和世通华纳各占一半,收入大概是200万元。

  在南京地区,华视传媒有四个销售团队,每个团队的季度收入大概在700万—900万元之间,一年总收入约3000多万元。由此推算,2011年仅南京地区,华视传媒一年大概亏损1000多万元。

  就上述销售问题,本报记者多次向华视传媒相关人员求证,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华视传媒销售管理问题,以官方发布消息为准,其他问题则不予回应。

时间: 2024-10-05 20:46:42

华视传媒DMG“闪婚”留后遗症:兼而不容 销售抢单的相关文章

华视传媒收购DMG垄断国内地铁广告代理权

李静颖 惠正一 华视传媒(VISN)昨日正式宣布100%收购数码媒体集团(下称"DMG"),并将向DMG股东支付1.6亿美元的总对价,这也是该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并购案.通过这笔交易,华视传媒几乎垄断了目前国内所有已开通地铁城市的地铁移动电视广告独家代理权. 华视传媒CFO陈廉义表示,此次交易将使用现金加股票的形式,在两年内分3次支付所有款项,交易结束时支付首期的1亿美元合并款(其中4000万美元为现金.6000万美元为股票),剩余款项将会分成2笔3000万美元在交易完成后的第一和第

华视传媒起诉DMG前股东:地铁广告业绩涉假

在收购DMG一年之后,华视传媒突然对DMG原股东提起诉讼,称收购时DMG涉嫌财务造假. 12月29日,华视传媒(Nadq:VISN)公告称,公司与旗下子公司Vision Best已于12月27日向数码传媒集团(DMG)前股东提起诉讼.多家机构被指在华视传媒收购DMG的过程中涉嫌虚假包装财务报表,粉饰DMG的业绩,使华视传媒出高价购买. DMG是国内地铁视讯系统经营商,而华视传媒在此之前主要从事公交车电视业务.2009年10月,华视传媒以总价1.6亿美元收购DMG,成为拥有国内100%地铁电视资源

DMG与华视传媒恩怨录:从竞争对手到对簿公堂

金融大鳄通过要约收购蓝星航空,对外宣称要将该公司做大做强,但转手就将该公司清壳变卖.这是好莱坞大片<华尔街>中荡气回肠.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然而,其中有多少创作灵感是来自现实世界? <第一财经日报>3月2日在<子公司前股东追讨欠款 华视传媒"原告"变"被告"?>一文中报道,数码媒体集团(Digital Media Group Company Limited,下称"DMG")前股东向纽约最高法院发起了针对华视传媒

华视传媒与橡树资本、戈壁投资就收购DMG案完成诉讼和解

华视传媒与橡树资本.戈壁投资就收购DMG案完成诉讼和解7月25日消息,今日,华视传媒与橡树资本.戈壁投资以及献售股东,与曹嘉泰联合宣布,华视传媒与献售股东就公司收购数码媒体集团(Digital Media Group,DMG)交易进行的一系列法律诉讼所达成的 和解协议已完成交割.截至此公告即日,上述有关诉讼均已撤销,且和解协议约定的所有交割条件已全部达成.华视传媒董事局主席兼CEO李利民表示,"此次和解协议交割将结束漫长而且繁复的法律诉讼.而在此过程中,各方均以最大诚意为华视未来业务成功的愿景而

华视传媒完成DMG吸收并购之后进入整合时代

"华视走到今天,一直走得蛮坚定.稳健和踏实的,"在华视传媒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利民看来,这是"必然的".而当初进入移动传媒领域,对于地产商出身的李利民而言,却是一种"偶然". 华视的故事还不到5年,李利民已经从"偶然"转为"必然",从"外行"变成"内行",虽然股价曾有一度下跌,但在几家Nasdaq的新媒体公司中,华视是跌幅最小的一家公司. 但尽管如此,一路顺风顺水的华视传

深圳华视传媒状告美国DMG

作为深圳第一家成功上市的本土文化企业,华视传媒近日官司不断.记者刚刚获悉,号称中国并购第一案的华视传媒状告DMG欺诈一案,日前已经有了一审结果.美国法院一审裁决DMG不构成欺诈,但认为其虚构财务数据事实存在.目前,华视传媒已经决定上诉并抗辩. 据了解,华视传媒目前已成功占据国内户外移动电视70%以上份额,但其主营业务主要在公交电视一块.为进军地铁媒体,华视传媒于2009年并购DMG,最终以1.6亿美元成交.但并购后不久,华视传媒就发现DMG存在财报造假行为,涉嫌刻意做低公司运营成本和虚增投资收入

华视传媒前世今生

美国时间7月26日,华视传媒的股价一度狂跌至0.15美元,毫无反抗的创下了收盘价的历史新低,此时与25.6美元的历史最高价相比,华视的股价缩水99%. 自IPO之后,公司估值也高达24亿美金,华视传媒的股价一度最高达到25美元,而按照8月3日的股价,华视传媒的市值只有2500万美元. 华视传媒前世今生 华视传媒成立于2005年4月,拥有中国最大的户外数字电视广告联播网. 华视传媒户外数字电视广告联播网是以采用数字移动电视技术,支持移动接收的户外数字电视为载体,结合户外受众的视频需求,提供即时的新

华视传媒李利民:一只眼瞄政策一只眼瞄资本

公交.地铁里的电视,擦亮了许多人的财富之梦 图/CFP 南方周末记者 骆海涛 发自广州 在一个浸淫商界二十余年的"老手"率领下,一家新公司成立两年半即在海外上了市,速度为资本市场所罕见. 他们怎样踩准了广电产业化的政策节拍?又如何打造了一个符合资本市场胃口的公司? 在公交车和地铁上,你在做什么?越来越多人的回答是:看电视呢. 华视传媒是众多把电视搬到公交车和地铁上的公司之一.它由户外媒体的"门外汉"所创办,但在短短5年间扩张到全国约30个城市:它是行业的后来者,却以

华视传媒董事长李利民:门外汉的传媒奇迹

作为传媒领域另一位速成上市的奇迹制造者,李利民的故事与江南春截然不同. 李利民对华视传媒的身份很清醒,"我们是传统电视的补充,但我们不能替代传统媒体." 2005年创立华视传媒,2007年末就登陆 纳斯达克,2009年又进行了一次大并购,李利民带领一帮户外传媒的门外汉,在这个泡沫不断破灭的行业里创造了奇迹. 在决定将移动电视媒体作为自己的二次创业项目之后,李利民就开始动用他的感染力和煽动性:初始创业团队中,首席开发官刘海军与他聊了一个上午加一个晚上,两天后就飞到吉林去拓展市场:首席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