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 童彤
农业部市场司司长张合成12月21日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透露,农业部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特点,科学布局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产地市场、区域性产地市场和农村“田头市场”。
稍早前,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副司长孙长青也公开表示,商务部将采取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产销衔接促进体系、推进农产品流通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四大措施,以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产品市场稳定。
此外,商务部还于12月19日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经过3到5年时间的发展,实现进一步完善流通环境、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主要目标。
一周内,农业部、商务部各自对外释出利好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的新政,对外传递了国家发力规范健全农产品市场的决心。而通过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维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杜绝出现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实现利好农业产业长远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也正是一个规范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最终需要实现的目标。
作为规范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中的有形基础载体,打造农产品产地市场一直备受各方关注和期待。农产品产地市场,是相对于农产品销地市场而言的一种市场形态,主要由交易场所和冷藏设施等组成,它能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实现农产品均衡上市,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是产销衔接的重要载体。简言之,就是无需将农产品运送到专门的批发市场或是终端市场,而是直接在田头及其附近就能基本卖出,并可获得较好价格的市场形态,可共同惠及农民和市民。
然而,当前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的总体发展依然滞后,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经营方式传统单一,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输三大市场功能仍然缺失。为此,农业部布局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将围绕主产区构建三个层次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
一是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产地市场,定位于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航空母舰”,使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和会展贸易中心。二是建设一批区域性产地市场,定位于打造连接区域产销市场的“桥头堡”,形成区域内价格、信息和物流中心。三是建设一批农村田头市场,定位于建设农民家门口的市场,着眼于提高农户议价水平,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
对于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来说,一直以来,流通环节多、流通损耗大长期困扰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且随着农产品价格屡现波动,国家早已明确了 “畅流通”的政策基调,而通过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完善设施减少损耗、降低费用减轻农产品进场负担、加强农产品产销信息发布、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运输通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成效已经有所呈现。
本次商务部所采取的四项措施,正是从流通基础设施、产销对接、流通技术、信息服务等四个方面对国家早前政策予以重申和明确,同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任务要求。
与此同时,前述商务部发布《指导意见》更是与之相配合,明确提出经过3到5年时间发展,我国要初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体系,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机制及支持政策。同时,重点培育一批创新示范企业,并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
其中,《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要求,无疑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流通并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了保障。形式多样的市场流通主体是现代流通的基础,而参与流通的市场主体的实力和发育水平正是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流通企业主体 “数量多、规模小、分散布局”的当前,通过鼓励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形成几个覆盖广泛的现代流通企业,势必会为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带来好处。
在记者看来,在构建农产品市场网络的过程中,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正发挥着重要的节点作用,而将这些“点”有机结合和高效串联成一张农产品市场网络的关键正在于便捷、高效的流通体系的形成。
同时,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发挥连线作用的同时,建成能够覆盖全国,并可提供充足多样农产品的产地市场也是流通体系发挥 “生产通往消费”桥梁作用的必要前提。
因此,在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共同取得成果之际,且二者能够实现点线对接,互为关键和前提地有效运转后,一张足以覆盖全国,规范健全且能依托市场自身力量高效运行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也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