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爷爷因为没有补交费,迈着蹒跚的步子上到四楼来拿检验单。当我不断的望着这一幕幕重复的发生的时候,我深深地意识到,医院绝对不是一个用户至上的地方,医疗信息化已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院的成本,却没有提高用户体验。
当马云已经开始着手构建他的物流帝国的时候,我在思考,医疗信息骨干网什么时候能够开始?
抛开传统的互联网行业,医疗应该是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LIS(全称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是专为医院检验科设计的一套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的缩写,即医院信息系统)、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缩写,意为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这些专业领域内的信息化极大地方便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而且一定程度的也给患者带来了方便和实惠。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整个医院的工作都没法正常进行!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整个医疗信息产业却是不容乐观的。
就目前的形式来讲,它基本上是这样子的
1、山头林立
最初做HIS当属“军卫一号”信息系统的那一帮人,后来这帮人各自出道,有了今天成百上千的HIS厂商。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就成就了今天HIS厂商的星罗棋布那就太夸张了。时至今日,依旧有很多的小的HIS厂商依旧活的很滋润,原因就在于HIS这种专供医院的行业软件,准入门槛非常的高,这同时也说明,一旦进入了,也不容易出局。
国外的医院使用的医疗软件多是自己组织工程师进行开发,而国内的医院的做法更倾向于购买。吵吵(笔者)有一次和我们医院的信息科的主任聊天,该主任就说:“我们医院的领导宁愿花几千万搞一个信息系统,用了几年不好用了,再花个几千万,再搞过一个。”这表面的说法就是信息系统适用性很差,而背后的利益纠葛却是耐人寻味的,这也是医疗信息产业现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想在中国做大的医疗信息企业也很多,大部分如东软,走整体解决方案的道路,将HIS、LIS、PACS一起整体销售。也有一些企业走整合的道路,如东华合创,虽然HIS、LIS、和PACS不是一个厂家的,他帮助你把这些系统都统一的整合起来。这些貌似强大的厂商却都有一个弊病:如果你去问用过这些系统的用户,他们都会异口同声的说:“不好用!”
2、用户体验糟糕
现在如果仔细算算的话,依旧还是有不少医院在用着“军卫一号”这套95年研发的HIS系统,如果你是一个有使用经验的医生的话,你会发现该系统进入一个门诊医生工作站都还需要按好多下空格键,用以确认它加载的字库!
一旦HIS厂商在医院的根基无法动摇的时候,大部分公司给予医院的服务其实是非常糟糕的。一个功能的修改或者一个bug的修复,通常都要等好长一段时间,就更不用说这些厂商会进入到医疗前线去收集意见了。
当然,其实医生也很忙,中国的医生真的是很忙,如果一个医生想要比较顺利地完成他的医务工作,他才没有闲暇的时间去给你反应和要求改善程序。
另外一方面,你会发现,在中国,医疗软件的开发人员大部分都是理工科出身,很少有医生会参与开发。这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做医生的待遇要好过去做程序员,但是给医疗信息产业带来的后果却是十分严重:即便是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也需要花费一年左右的时间去了解医疗的具体事务和流程,才能着手真正地开发。很多医疗软件做得非常烂,访问量大一点的时候,很多数据库的表就锁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开发人员不理解医疗事务的模型,无法建立优秀的架构。大部分时候,开发人员在需求的后面一味的强行跟进,把整个系统弄的面目全非。
从医院应用的角度来说,搞出如此糟糕的场面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医院的流程的差异和管理的差异,同一套系统,部署到医院往往磨合期就要一两年,在这一两年的时间中,你还需要不断的该进,以适合医院的需要。你会发现一个HIS工程师电脑里面的源码是按不同医院存放的,因为每个医院都不一样。
3、对互联网的浅尝辄止
医疗行业的APP去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着实火了一把,很多人可能都不会同意我说的“浅尝辄止”,他们可能会用丁香园的“用药助手”和杏树林的“医学文献”的火爆来反驳我,但是如果从核心医疗事务的角度来看,你绝对会认为这两个应用是火一把就会死的。
比如“检验助手”这个东西,如果LIS系统有完善的检验参考区间,可以随时的供医生查阅,他会有时间翻手机?再说丁香园的“用药助手”,如果HIS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功能,在医生开药的时候,会结合病患的既往的病史、年龄、性别或者其他相关的信息做出用药的提示。相比之下,么“用药助手”这种东西就未免太肤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