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朋友圈又被华为任正非在战略预备队建设汇报的讲话刷屏了。因为华为内部论坛“心声社区”的公众号对所有人开放,华为也利用这个公众号传递内部领导的讲话、企业的文化、产品的宣传等等。
作为当前最受瞩目的公司,华为的一举一动都被外界关注,任正非的讲话也被许多企业拿来研究、学习,希望能汲取营养,用在自己的企业经营中。
从这一点上讲,华为把自己的管理经验对外分享,除了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同时也帮助其他企业学习和进步,这种开放的精神真的“功德无量”。
由于任正非的讲话太长,也有一些专业术语,可能阅读起来有障碍。几乎每篇任正非的讲话,我都会认真学习很多遍,并作学习笔记。
现在,我将这篇近4000字的讲话提炼成1500字,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更好的领悟任总的讲话。
首先,为何要建设“战略预备队”?
“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大的组织结构改革,我们也需要两万营团干部啊,当然希望一万是将军。”任正非。
建立这样一个战略预备队,是因为任正非感觉华为创业至今30年了,时间上到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我们三十年大限快到了”。
另外,时代在改变,互联网的渗透,让华为制订了组织结构变革的目标:以管理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转变的战略。
而完成这一转变,就必须要有更多综合才能,能征善战的将军和士兵。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些小型、局部,直接面对市场的战役中获得胜利。
而华为此前的战略是“管理为中心”,大团队作战,每个人都是“螺丝钉”。
这些人从哪里来?直接招聘的大学生、社会招聘人员都难以胜任,因为这是一个崭新的局面。任正非将此比喻成解放战争后的“华北大学”,主要就是为了培养那些能去全国当官做管理的官员。
所以“战略预备队”是为了配合华为向以“项目为中心”的战略转型。
其次,如何建设“战略预备队”?
口号:升官发财请来战略预备队。这个口号很淳朴,又很直接。其实,这个社会的运转,直白一点就是利益驱动屁股。华为这么多年的发展,任正非曾总结一句话:分赃分的好。
这个战略预备队就是要选拔一批少将、中校、二等兵,然后培训、比武后,再将他们投放到前线,去感受炮火,积累经验。经过炮火的洗礼、磨练后,就有人能成为“将军”。
因此,在选拔中就要从优秀的员工中选拔。任正非提出了“每年排在前25%优秀的人员进战略预备队”。
另外,有些海外市场无法继续拓展了,有些产品线要砍掉,这些人可以进战略预备队做缓冲。因为他们都在前线打过仗,有技术,有经验,所以也是公司的财富不能退掉。
但是他们进了战略预备队后,就必须要接受考核,建立淘汰机制,把落后的淘汰掉。
任正非说:“历史就是无情的。谁也不能确保我们的胜利,就不能确保每个人的幸运。”
““我们要的是胜利,不是要的平衡”。胜利的基础,就是谁能打下“上甘岭”,就优先选择谁。”
通过竞争、考核,让战略预备队成员相互比拼,减少惰性。同时,把战略预备队员送到前线,也会刺激前线的将士,让他们更加努力战斗,不努力很快有人替换你。
这其实就是内部竞争机制,提高员工的危机感,减少惰性、公司政治等大企业病的产生。任正非说,这叫做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增强优秀干部、专家的循环赋能。
第三,如何平衡压力与奖励?
“战略预备队”必须要实施高压政策,只有足够的压力才能迸发能量。华为一直强调以结果为导向,任正非习惯说“攻打上甘岭”“多产粮食”。
在“战略预备队”也需要有考核标准,那就是学员的学习、理解成果。
但是任正非很善于挖掘人性,那就是利益。所以他还一直强调“战略预备队的诱饵是升官发财”。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愿意进战略预备队。
甚至还提出,由于战略预备队新兵去战场上可能没法真刀战枪的战斗,所以奖金拿不到,那就适当的提高下职级的工资,让他们看到“升官发财的希望”。
而对于那些“老红军”,没法上"航母"上参与新式的战争,也要看到他们曾经做的付出和贡献,让他们也不愁后续的生活。
这也给企业家们很多启发,品味人性才能驾驭员工。人性是什么?直接的利益、尊重以及兜底的政策。
永远的高压和压榨,永远摸不到的“梅子”,其实都是“耍猴”,也是企业不诚实的表现,员工自然也不会真诚的付出。
任正非已经认识到,未来的战争是“班长作战”“小团队作战”,因此华为需要更多的将军、更多优秀的士兵,而不是此前的“螺丝钉”。
同时,30年来,企业已经发展的很大,面临大企业病,拥有许多无法应对新战争的“老兵”,以及混吃混喝的“虾兵”,必须进行干部队伍的重塑,清理掉这些负担,减少大企业病的危害,华为才能继续前行。
“战略预备队”是一个培养将军、优秀士兵的学校,也是一个淘汰不合格员工的筛子。在人力资源与市场中间加一个加油间、缓冲带、滤网,这非常值得其他企业学习。
未来一定是直面市场的战争,一定需要跨界的将士,而这些人则需要千锤百炼,需要培育和筛选。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