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中部的普通中等地级市,在与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的比拼中,脱颖而出,把自己城市的名字连同自己取得了骄人成就,摆在了日前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入口处最显眼的一号馆。
这个城市就是宜昌,2013年8月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成为目前全国被列入智慧城市试点的300多座城市中的一座。
就是这座在全国所有试点中并不具备任何先天优势,甚至被贴上“信息孤岛”标签的城市,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走出了一条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并因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医疗方面的突出表现,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获得国务院2016年“免督查”待遇及多项激励政策。
除了宜昌市受到国务院嘉奖,今年6月在国家卫计委举办的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高级管理培训班上,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也作为全国同类城市唯一典型案例在会上介绍经验。
国务院发出的表彰通报中,提到了一个数字:90%的县域就诊率。这正是宜昌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医疗中取得重大成果:
借助“互联网+”创新搭建“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实现了市、县、乡三级诊疗机构信息无缝对接,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挂号难、转院难、结算难、缴费难、报销难”等问题,使县域内就诊率达90%,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2015年6月起,宜昌开始探路“互联网+”,通过联手健康之路(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搭建“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对接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实现了预约挂号、导诊、转诊、家庭医生电子签约、随访、咨询、慢病管理等多项医疗服务信息的电子化、平台化。
平台搭建好之后,老百姓从中迅速感受到了实惠。一个农村病人要在宜昌市内转诊,不到十分钟,就可以完成手续办理:接诊医生登录“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填写电子转诊单,录入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摘要、欲转往科室等信息,传至要转入的医院、新农合部门同步审核。不到10分钟,病人手机上就收到了新农合同意转诊以及转入医院关于检查治疗相关安排的短信。
“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实现了宜昌各层级的医院的信息连通,后期报销也不用患者发愁。基于“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病人所有的就诊信息都在平台上由乡、县、市三级医院的主治医生同步共享,新农合办公室同步审核,信息流、服务流和财务流的统一,让病人能真正实现安心治病。
为了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卫生主管部门明确政策,鼓励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院治疗,疑难病、危重病在大医院治疗。除了转诊方便,诊疗安心之外,宜昌的分级诊疗平台,也用信息技术推进诊疗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
宜昌通过平台鼓励患者进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100%,转诊到县医院、市医院的报销比例分别可达75%、65%。而如果不通过平台直接前往上级医院就诊,报销比例则下调至40%。
政策杠杆引导加上贴心服务带动,群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意愿显著增强。宜昌市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宜昌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同比上升了20%,人均住院费用首次出现下降。
宜昌建成了区域一体化智慧健康医疗体系,既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老百姓预约挂号、移动查询,又可以通过医疗健康专网实现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既可以实现医疗机构信息共享,又可以实现医疗医保数据联动,做到一人一卡服务终生。
11000个网格城乡无缝全覆盖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宜昌不仅在“智慧医疗”下足功夫,社会治安管理方面,也创新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构建了以大数据为轴线的社会治理智能化体系。2014年在湖北召开的全国平安城市建设现场会上,重点推广了宜昌“大数据,大平台,大应用”的社会治理先进经验。
宜昌在全市建立了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平台(GIS),实行全市一张图。将城区按照300户左右划分为1421个网格;农村以村民小组为基础划分为9579个网格,全市共划分为11000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立一个网格员,配备一个移动终端“社区e通”,全权负责网格内的信息采集及各类政务服务。将网格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在一张图上空间定位。
网格建立好后,宜昌对于全市人口、法人、房屋等基础数据实行网格员动态采集,对于部门业务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时交换更新。通过部门与网格员之间反复数据关联比对,形成标准可用、动态更新的数据库。
目前宜昌全市已有28个业务部门实行数据实时交换共享,数据总量已达4.5PB,28亿多条。有效解决了数据采集难,更新难,准确难的问题,解决了社会治理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
部门数据交换
对接基础数据库,宜昌采取职能部门与网格员、自愿者相结合,对流动人口、困难人群、精神病患者和吸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开展全天候零距离的跟踪管理服务。公安部门2011年以来,发现流入违法犯罪前科人员1870人,抓获在逃人员985人,获取各类违法犯罪线索2108条,查破各类刑事案件1425起。
部门共享基础数据
此外,宜昌还牢牢抓住自己成为全国50个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城市的机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城市级的视频监控云平台,将原建的、新建的视频监控资源整合起来,统一提供给10多个部门共享应用。实现了建设成本最小化,共享应用效果最大化。
各个部门将业务工作对接基础数据库和网格化管理平台,改革体制机制,跟进管理跟进服务,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变过去的层级式管理为现在的扁平化治理。由此,除了公安工作之外,宜昌的工商、城建、城管、民政、民宗、工会、残联、消防、禁毒等16个部门的智慧应用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比如, 智慧消防通过网格化管理体系就做到了精准防范、利用GIS平台和数据库对事故发生后做到精准救援。2015年,宜昌比上年火灾起数下降了23.39% ,死亡人数下降了75% ,直接财产损失下降了63.79% 。2016年6月28日公安部消防局也在宜昌召开全国现场会推广宜昌智慧消防的经验。
“城乡一体化”的背后
90%,11000……这些让宜昌城乡一体化建设落到实处的数据背后,正是宜昌这些年着力建设的城乡一体化支撑体系提供的最基础保障。
因为2014年宜昌就在全省率先实现的光纤“村村通”。2015年宜昌被列为工信部“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宜昌再次抓出大好契机,大力实施光纤入户工程。市县两级政府投入上亿元、电信部门投入12亿多元,在2014年于全省率先实现光纤“村村通”之后,2015年开始实施光纤“户户通”工程。目前农村通光户已经达到35%,规划2018年全市农村“户户通”光纤。
兴山县昭君镇滩坪村——全省首个实现农村光纤“户户通”的特级贫困村
另外,无线宜昌建设也是快马加鞭。目前,宜昌全市已实现3G/4G网络全覆盖;全市也已经统一建设Wi-Fi管理平台,实现了城区公共场所Wi-Fi全覆盖。
而适用范围更广,瞄准城市未来发展的云上宜昌建设,宜昌则大胆拓展新的建设思路:由企业投资、政府服务外包,建设湖北三峡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中心。
目前宜昌已建成电子政务云、教育云、健康医疗云、社保云、市民云、医院云、视频监控云等综合性城市云平台。
除了硬件设施建设的保障,在智慧城市软件建设的重视和投入,从宜昌智慧政务体系的建设可见一斑。
城市政府是城市的大脑中枢,智慧城市建设政府要带头示范。宜昌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网络机房、统一应用开发、统一数据共享等“大统一”的思路建设,率先形成了区域一体化的智慧政务体系。
宜昌市公务员办公门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公务人员4万多人,实现了贫困山村都能在网上办公和手机移动办公。在国家档案局指导下,在全国率先实现公文从起草到归入档案馆全生命周期网上运行。
政府的办公服务体系也实行“五个一”互联网+政务服务,即一单(公共服务清单)规范、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办理、一卡通用;将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系统部署到村委会(社区),通过一站式受理和代理代办,实现全市政务服务办事不出村(社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工商营业执照全程网上办理,做到零纸张、零见面、零费用。
此外,宜昌也建成市县乡三级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市县两级统一的政府网站运维服务平台,统一网上办事大厅和政民互动平台,统一双微管理服务平台。市县两级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工程招标、土地拍卖等全部实现全市“一网”运行机制。
在率先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社区)四级的智慧政务体系,率先建成了智慧网格全覆盖的社会治理体系,率先建成了以人为核心的智慧民生体系之后,宜昌也由此实现了智慧城市从1.0智慧政务、到2.0智慧治理、再到3.0智慧民生的跨越。
在2013年8月宜昌被列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之后,当年10月,市委中心学习小组就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童庆禧作智慧城市专题报告,童庆禧在报告说到:“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城市具备人体特征象人一样智慧起来!”
回望这些年,宜昌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正是脚踏实地地朝着这个目标在迈进。
宜昌三峡云计算中心
====================================分割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