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春节,短信、微博成了拜年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年轻人,“手指头拜年”比面对面更被他们接受。每天对着手机、电脑,他们称自己是“机男机女”,而这个群体的年龄段正在不断下降。近日,由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和天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68%的学生社交过度依靠QQ、微博等方式。孩子们整天与手机、电脑为伴,与外界的沟通也主要是通过QQ和微博。这种情况在中学生之中尤为明显。
网络交流代替交谈
“现在的孩子,话越来越少了。以前是不爱和家长沟通,现在,同学之间也不说话了,就算是见了面,也是一起对着手机、电脑玩游戏。相互有什么心事也不说,总爱说,关注我微博吧。”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天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对天津市大中小学近5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交际方式调查。68%的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来实现沟通。特别是在假期或是休息日,大多数人每日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除了游戏和网络浏览以外,他们上网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通过QQ、微博来与自己的朋友或是陌生人沟通。
同样,天津宜童心理行为研究中心也在社区里开始了青少年生活方式调查,在200余份问卷中,有8%的孩子表示,如果放假在家,他们除了睡觉就是上网。超过80%的孩子经常接触网络。而且,主要的“工具”就是手机和平板电脑,因为可以躺在床上“舒服地完成”。宜童心理行为研究中心的主任张原平告诉记者:“过度地利用网络沟通,会影响思维模式,在他们真正与人沟通时,总会觉得舌头的表达不够流畅,特别是面对陌生人,不知道怎么开口。”
“我对着手机或是电脑屏幕,思维就很灵活,觉得自己打字说出来的话都是自己的真实意思。可是,面对真实的人,我就不愿意开口,总怕自己说错了,而且,面对面交流时,我的眼睛都不知道往哪里看。”这是天津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在进行调查时接触到的一个中学生所表达的心声。 中心主任王虹翔认为:寒假期间孩子比平时更多地接触网络,特别是现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巧设备流行,孩子上网更方便,网络也确实是一个和同龄人沟通的渠道,但网络的虚拟社交绝对不能代替现实交往。而且,过度地依赖虚拟交流,打乱了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让语言功能退化。现实沟通中,还有肢体语言、表情、眼神、语气等内容,缺少这方面的锻炼,势必会影响孩子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再先进的设备也不能代替真正的社会交往。对于孩子对网络沟通的依赖。家长完全可以与孩子协商,每天规定一定的上网时间,树立“上网需节制”的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此外,老师和家长可以鼓励青少年之间多交流,多讨论,与人沟通不仅是生活需要,而且可以开发思维能力,提高情商。
孩子迷恋虚拟沟通
青少年心理专家、天津市工人医院主任医师刘茹认为,高智能手机让很多青少年产生了依赖。手机便于携带、隐蔽,不仅可以玩游戏,还能随时随地与别人交流。QQ、微博等功能还给了学生不受时空限制的沟通可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用这种沟通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因为,沟通的对象很多是陌生人,可以不受拘束地进行交流。学生迷的其实不是手机,而是手机带来的沟通快感。作为家长,有必要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不能限制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多沟通,多做面对面的交流。
新报记者 任悦 李海燕 实习生 朱潇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