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派vs大条派 产品设计谁更有优势

  

  2009年,我被邀请旁听博客新消息系统的策划讨论。有人提到,在消息中心内回复评论的时候,如果仅仅弹窗告知“回复成功”,很不友好,用户可能还要去日志下面确认是否回复成功。最好能和开心一样,回复内容直接挂在消息中心里边,和评论区块的样式一致。当时我也支持此观点。

  这个想法被工程师从技术层面否决了,细节略过。最后达成的妥协方案是,回复内容可以挂在消息中心,但样式和评论区块(多级回复)不一致,只悬挂一级,相当于重新生成一条静态化的提示,方便你确认“回复已成功”。当然,这会耗用额外的研发时间。

  那一年,新浪微博崛起,逐渐改变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生态。在微博消息中心回复评论,或在微博列表页转发内容,都只是弹窗提示成功。是否不够友好呢?是的,我自己经常多点击一次确认回复或转发结果。然而这丁点体验损失对新浪微博雄霸天下造成的影响是……零。既然如此,为什么博客当年要花费额外的研发时间去纠结这点细节呢?

  第二件琐事关于Piictu,这款创新APP自5月发布以来,关注度不断提升,我试用几天后却出故障了,无论怎么发图都不能刷新。当时还讥笑Piictu对网络环境要求太高,忽然回过神来,难道是我测试“捣乱行为”时被系统拖黑了?注册新号一看,擦!新号果然正常。像这样对拖黑用户无任何提示,相信是大多数交互、用研、PM无法容忍之事,然而Piictu就这么理直气壮地干了。去咬它啊,Who care?

  对此有如下几种常见诠释:

  ★细节派

  -即便是微小的细节愉悦,也能给用户带来惊喜,并提升对产品的信赖感

  -在激烈竞争中,核心体验容易同质化,这时细节就成为决定用户倾向度的天平

  ★大条派

  -核心功能需要抠细节,非核心功能无此必要

  -主干流程,频发应用情景需要抠细节,分支流程与偶发情景无此必要

  表面看上去,这算是细节与大条的两党之争,其实不然。我们常常赞美“细节决定成败”,同时也常常咒骂别人抠细节太无聊,然而这两个极端常常从同一人的嘴巴里讲出来,仅时区不同,让你觉得他简直就是个神经病!换句话说,是否注重细节并不取决于个人偏好,关键是情景判断。不少业内人士在我的微博上对此评论道:

  “产品是做给用户使用的,当然要以用户的需求为标准。以自以为是的标准做一款产品,无异于闭门造车。做产品,最起码要读懂人性。”

  “产品首先应该是有用、能用的,然后才是易用、想用,现在很多人直接跳到最后2步甚至1步上了。尼玛都不想想这东西有没有用能不能用,搞个P的用户体验。”

  “做产品调研时要发散再发散,想到各种可能的方向;做产品设计时要收缩再收缩,重点做最能吸引用户的功能。 ”

  “产品体验往往会变成几个人埋头追求完美,用户都感觉不到。在大方向上把握用户真的需要的才比较关键。”

  “细节决定成败,是在已经把基础做好的情况下。大面上都过不去,谈何细节。更何况,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值得去反复推敲。”

  这些话是不是都很有道理?

  很可惜,所有糖水大道理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在发生争执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观点最能够代表用户需求。即便对于何谓“核心功能、主干流程”达成共识,这部分哪些细节该抠,哪些不该抠,也会吵个热火朝天。什么才是“用户真的需要”?什么才是“值得反复推敲的细节”?两边恨不得拿起火箭炮豪快地轰杀对方。毕竟细节判断中的主观个性多于客观共识,如果每份争议都去做用户调研、数据挖掘、AB测试来解决,就会把产品设计变成一场漫长的,气呼呼的拉锯战。

  如我发微博所说:“产品抠细节这种事情,如果是自己做呢,会自得于无微不至与用户关怀;如果是别人要求自己做呢,又会咒骂他无聊透顶,吹毛求疵。”

  在此再一次回顾国外某科技大公司高管的经验之谈。他说“产品项目的效率很低的话,我就从小组中抽走一个人。还低?那就再抽走一个人。眼看着效率biubiu就提上来了。”是啊,都没人跟你吵架,掰腕子,对抠细节了,效率当然大有提升。

  这则经验之谈的本意是,其实没有太多办法去解决细节中的“个性之争”,只好在保证主干正确的基础上,把细节决定权赋予意见统一的个人或派别。转化到产品项目管理中,参与制定细节的人越少,则进度越快;人越多,则意见越杂。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能都是正确的,即便有对有错,效果差别往往也不大。但多种个性的冲突会导致决断效率低下,多种个性叠加又会导致产品需求过载——其中大部分对最终成败的影响为零。它们的存在意义仅在于,让设计者觉得这是融入了我的个性,我的风格,我的产品观的个人作品。仅此而已。

  这多无聊啊……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项目需要充分调动设计者的热情,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当然就得尊重他的个性。比如说乔老爷子一定要在mac电路板上刻个精美的logo,又看Google APP的Logo色阶颇不顺眼;又比如卡梅隆拍《泰坦尼克号》的时候,坚持购买昂贵的欧洲瓷器作为道具(摔碎),说这样才气场和谐。显而易见,这些想法都很有点偏执在里边,但你如果限制了天才的偏执,也就无法发挥出他们伟大的创造力。对于凡人,亦是如此。

  二季度以来,我一直在带队做相册APP。这是部门第一款移动应用,又涉及复杂的跨部门合作。谨慎起见,参与产品设计的除了我之外,还包括iOS与Android版本的PM各一,临时支援的交互与视觉设计师各一,再加上工程师也会提供意见。整个项目过程中充满了吵吵闹闹,各种产品观混战一团,虽然最后由我来拍板,但观点被否定的人往往不悦。

  有一次,我对两个版本的PM说,其实我很少同时反对你们两位的想法。我反对M君的时候,W君多半支持我;我反对W君的时候,M君多半支持我。其中的对与错无关成败,大部分是体验细节上的个性判断罢了。但因为拍板的人是我,所以靶子也是我,给你们留下的共同印象就是,我是个压制你们发挥的(傻逼)(混蛋)(大反派)上司。枪口一致对外。

  这二位偷笑。

  我又叹了口气说,我级别比你们高,经验也比你们丰富,既然这个项目由我在一线带队,当然是我话事。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放开了争论无妨,细节分歧暂且全听我的,否则谁想做什么效果都往里边加,或者吵不出共识就拖着不动弹,这进度会像铅块一样沉。直到年底站稳脚跟,进入相对安全的发展阶段,再由你们各自独当一面,我退居二线。这岂不是很合理?

  合理归合理,因为细节上的个性活跃,又常遭否决,85后年轻人的热情依然大受打击。其中一位跟我说,这就是份工作,哈,一份工作而已。

  于是沉默,面无表情,内心有点后悔当初把摊子搞这么大。尤其在大家都没做过APP的时候,项目并不会因为人多而变得更安全,只会因为人多而意见混乱,进而执行力下降得厉害。在每一个产品面上(如APP设计),不仅只有一位决策者,最好也只有一两位参与者。保证产品执行力的前提不是人多打老虎,而是默契的团队构成。由于“默契”本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精简人数”就成了保持默契最有效的方法。

  要知道,产品设计中加入一些并非绝对必要的细节追求,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即便细节“绝对必要”,尺度把控也因人而异。谁没有一点点个性呢?为了避免个性不一致导致的效率损失与细节过载,通常只能靠精简团队来实现,规避争执,用快速的行动力抵消潜在的失误率。互相信赖的创业小队,在这一点上往往比权力分配盘根错节的大公司大团队更有优势。

  还有同行说,“产品经理应该更关注逻辑,没有必要在页面、交互上面钻牛角尖。”相当于将细节决定权完全赋予了交互设计师。这么做倒也不错,但要吻合几个先决条件:

  1、交互设计师长期研究此产品,对用户群特征有较深了解

  2、交互设计师长期参与此项目,能及时响应需求

  3、交互设计师与产品经理有一定的磨合经历,配合上比较默契

  4、交互设计师的才能可信赖

  据我所知,符合以上四点的产品项目环境,在业内不足10%。信任感这种东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适当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土壤”本身多半取决于“体制”,个人的力量很难去改变。所以,更务实的方法还是精简团队,加强个人责任感并减少分歧。多多咨询听取意见没错,但在具体参与、决策的产品面上只安排少而精的人。产品设计的“群策群力”演变成“人多嘴杂”,屡见不鲜,又是何必喃?

  正如我的一条微博所说:最好的合作方式是,在大局上想法互补,细节上各逞其能。最差的合作方式是,大局思路一致,结果盲点重合,然后在细节上吵得不可开交,各自都气呼呼地坚持“细节决定成败”。

时间: 2024-09-17 01:18:37

细节派vs大条派 产品设计谁更有优势的相关文章

产品设计PM设计产品经营:产品设计的9步方法

文章描述:产品设计"九步法". 很多PM都有一个梦想:用自己设计的产品改变世界,同时挣个盆满钵满,可十年没变的入门级薪水,却让人触摸到现实是骨感的. 如果你是一位PM,正在跟随一位大拿,那证明你不仅是一位幸运儿,而且在产品设计上天资卓越,这篇文章可以供你参考.如果你还只是在普普通通的小公司朝九晚十,或者是在一个大公司的基层打杂,但你胸怀一个梦想,梦想用自己的产品改变世界,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我在这里分享出来,希望对更多有梦 想的PM有价值,希望能通过你的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数据产品设计的3个方法论

写这篇小文主要是因为这几年总是阴错阳差地与数据打着不大不小的交道,也是想总结一下自己对数据产品的一些思考和认识,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何谓数据产品 按照惯例,第一次听说数据产品这个词,毫不犹豫的百度之,搜索出现了三个比较有意思的结果.其一是虎嗅网的老读悟发表的<数据产品经理的前世今生>,其二是 "最新招聘信息6136条_数据产品经理",基本属于杭州某大型互联网公司,其三是innovate511的最新微博显示"做数据挖掘研究,如果做应用产品没有

产品设计实习生面试指南

本文讲的是产品设计实习生面试指南, "我们查看了你的作品集,诚挚邀请你参加我们公司产品设计实习生的面试.请问下周你什么时间有空呢?" 一看到这封邮件你就脉搏加速,瞳孔放大甚至有点流口水.你已经寄出很多求职信,提交了很多求职申请,最后 - 终于如愿!你在成为一个羽翼丰满的产品设计师之路上跨出了虽然很小,但是却很有意义一步. 但是他们会问你什么?你如何尽全力的准备呢? 学生贸然进入产品设计领域是比较困难的.一些有图形设计或者艺术学历的产品设计师也是跌跌撞撞地走进这个领域.另外一些则是自学成

网易印像派发布新理念:无设计不生活

网易印像派发布新理念:无设计不生活 (TechWeb配图)[TechWeb消息]7月19日消息,网易在杭州宣布,旗下个性印品定制网站印像派(http://yxp.163.com)推出全新slogan"无设计不生活".网易CEO丁磊亲自推介网易这一电子商务战略产品.网易印像派运营总监朱奇表示,印像派"无设计,不生活"的品牌理念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可以用自己对设计生活的理解和诠释,在印像派的平台上进行设计创作,感受DIY设计乐趣.第二层含

网站产品设计参考的几条原则

以下分析的是产品的设计原则,不过其中大多都以网站产品为原型,所以也可以称作网站产品设计的原则,涉及到用户,浏览器工具,SEO和体验等.既有原理也有实例,对网站产品来说很多原则都是通用,无论在哪个网站与产品都可以借鉴使用. 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8条产品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希望对于一些刚刚接触产品设计方面的朋友有所帮助. 1.西瓜要有西瓜样,豆豆要有豆豆样 这句话还有一种反面的说法,就是"有个冰箱叫电视".可能有的同学会说你这不是废话吗?其实就是因为是废话,所以经常被设计人员所忽略.譬如

产品设计之二:优化你的产品细节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几天前的一个清晨,我敲下了<产品设计原则之一:精简你的产品>很荣幸被推荐到了首页,同时收到了好多人的信息反馈.在我看来,有人评论我写的东西,莫过于最荣幸的事情,所以我做了一一回答.而今天我决定继续敲打这个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希望喜欢的继续拍砖或者围观,我会不甚感激,同时继续写好本系列的感悟. 精简你的产品,通常在产品设计的前期,策划

互联网产品设计指南——新产品开发不可犯的九大错误

下面这个案例虽然发生时间已经有些久远,但其中蕴含的教训却是永恒的.在20世纪末互联网经济泡沫高峰时期,Webvan(美国一家网上杂货零售商,曾经一度非常著名,2001年宣布破产.--译者注)一举成为最令人兴奋的新型初创企业,该公司曾雄心勃勃地宣称要让其产品深入每一个美国家庭.在成功筹集到史上最大一笔投资(超过8亿美元)之后,这家公司提出了耗资4.5亿美元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网上杂货零售业务,号称可实现"订购当日上门交货服务".Webvan认为该创意是互联网上第一批"杀手锏程序&

为何 Emoji 能给产品设计(营销)带来如此大的数据增长?

5key在 PinDesign 互联网设计周刊发表了名为<为何 Emoji 能给产品设计带来如此大的数据增长?>的文章.PinDesign 是付费的会员计划,这篇文章也是首次在网络上公开发表.(注:作者 5key 是跨境电商移动产品设计 Leader,拥有 14 年设计从业经验.相信他的分享,能为你带来启发.本文转自爱范儿,原文链接在文末)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微信.钉钉.旺旺等 IM 工具进行沟通,emoji 表情已经成为大家聊天必备工具.在聊天中使用 emoji 不仅简单高效.还能让我们的沟通

产品设计流程:各个环节中的细节深入总结

文章描述:这篇文章首先总结的是自己对产品设计流程,以及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认知,在以后的文章中,还会逐一对各个环节中的细节深入总结,从而达到系统性梳理自己认知体系的目的.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促使自己静下心对这些年的工作沉淀和知识积累做系统性的总结与分享.主要是希望通过总结,加深自己对产品把控认知上的理解,强化各个环节中的具体细节,并且通过分享让跟多人来检验和审查自己设计产品的方式,进一步发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与思想体系上的漏洞,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篇文章首先总结的是自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