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师浅聊设计流程中的严谨与规范

   以前可能会觉得,设计师应该是自由、随性、充满创意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互联网产品方面的设计师,因为需要管理自己的工作文档并且和同事协作沟通,设计流程中的严谨与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不幸的是,我这大半年的设计工作中都不够重视这件事;而幸运的是,现在醒悟还不晚。

  图层管理、命名规范、Style Guide等等都是再重要不过的内容,每一步偷下的懒,日后都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去填坑。

  这是我月初时候设计稿某一版的图层截图。


  可以看到,毫无逻辑可言,仅仅从这张图看来,根本没有办法把设计内容和图层、命名结合起来,更不要提理解和管理了。Group都保留了默认命名,无法理解含义;中文英文混合,大小写混合,无法正常阅读;逻辑层次混乱,取图层、选定图层都比较困难;没有使用Symbol功能(或智能对象),对样式的管理为零。

  很多时候,如果需要在界面中添加一条分割线,你会怎么做?也许你会直接快捷键拉一个线条,确定长度和角度后放置到指定位置,就完事儿了。那么,这条线的名字就叫做「Line」,下次复制的时候,新的线条名字就变成了「Line Copy 2」。如果再切换到别的页面或者创建其他组件,一个混乱的图层就逐渐成型了。

  图层混乱最大的问题就是迭代烦琐,包括设计层面的图层修改和合作层面的切图等。

  一般,一个项目的设计图最少也有几十页,多的可能会有上百页。如果我在每个页面中都采用不规范的做法新建「分割线」,比如都采用了200pt宽,纯黑色的线条,加在一起可能有百来条这样的线。当项目评审后,要求把线条的颜色改成灰色,你就会默念「真是日了狗了」。想想很容易明白,如果不使用Symbol进行样式管理,每一个线条都要重新编辑一次,还要确保不遗漏、不出错,工作量绝对惊人。

  再说切图,按照上面这张图的命名方法,直接切图给开发,对方基本是看不懂这个规则的,结果就是根本找不到需要的内容在文件夹里的什么位置。而且,编码过程中的每一个组件也可能是一个对象,也需要对其命名,比如「separator_leftview_long」等,如果你的切图命名为「Line Copu 2」,请问同事是什么心情呢?

  所以,这次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把设计稿从头到尾整理了一遍,把所有用到的字体样式、图层样式、常用组件都采用Symbol进行统一管理,并且确保了所有页面中同一个组件具备完全一致的命名和样式。

  页面名称方面,使用「模块_内容_备注」的形式进行命名,如下图所示:


  层次方面,让图层和视觉顺序相对应,图层本身的命名也采用「类型_位置_备注」的形式进行标注。比如「bar_project_leftview_segnav_selected」指的就是一个条块,位于project模块下的左视图次级导航页面中,功能是标识选中的效果。


  对于经常用到的组件如icon、分割线、按钮等,使用Symbol和字体样式进行统一管理,并且把它们罗列在Style Guide中,一方面便于查找,另一方面切图的时候只要输出一份就可以了。如下图所示:


  这样,无论要求改动哪个内容,都可以「牵一发动全身」,极大避免了重复性工作。

  切图方面,@1x和@2x分别存放,对于样式类经常需要复用的内容可以单独导出,然后每个模块独有的内容就单独罗列出来,这样工程师可以结合设计稿很快地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PS:本次合作的工程师说,@1x是不需要在命名时单独注释的,@2x则要在文件名尾标出。我第一次还特意手动添上了@1x,多此一举,倒也学会了这个小要求。


  至于标注方面,使用Zeplin后真的方便了很多,原本要花不少时间的工作可以避免了,开发也表示看起来更加舒畅。


  也许今天这篇文章对于很多有经验的设计师来说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因为确实这都是基本的工作规范。但是对于新人来说,不犯错可能就不知道这些内容的重要性,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做的细致,只会让你更加专业。

时间: 2024-09-27 20:18:11

交互设计师浅聊设计流程中的严谨与规范的相关文章

心得体会:重视设计中的严谨与规范

以前可能会觉得,设计师应该是自由.随性.充满创意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互联网产品方面的设计师,因为需要管理自己的工作文档并且和同事协作沟通,设计流程中的严谨与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不幸的是,我这大半年的设计工作中都不够重视这件事:而幸运的是,现在醒悟还不晚. 图层管理.命名规范.Style Guide 等等都是再重要不过的内容,每一步偷下的懒,日后都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去填坑. 这是我月初时候设计稿某一版的图层截图. 可以看到,毫无逻辑可言,仅仅从这张图看来,根本没有办法把设计内容和图层.命名结合

网页设计流程中常见问题

  问题一 .和客户沟通的不够充分,导致设计方向出现偏差. 这个问题是在设计流程中出现最多,也最容易导致客户和设计师产生矛盾的问题.最终的结果是客户觉得怎么修改设计都不能让自己满意,而设计师却不胜其烦,认为客户太难说话,原因其实就出在双方的沟通上. 作为客户来说,很多时候他们对于期望的设计产品脑子里往往只有模糊的概念,只能交代给设计师一个过于粗略的设计方向,甚至有些客户提出"先做一稿出来我再看"的要求.遇到这种情况,设计师要清楚客户自己的设计需求是不明晰的,而作为设计师来说,这时就需要

交互设计师应该如何设计作品集

作品集是反映设计师设计水平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材料,而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应该如何设计自己的作品集来证明自己的专业水准?知乎.Quora. ux.stackexchange.com等论坛都有相关的讨论,本文总结这些观点并针对自己求职的体会,探讨交互设计师的作品集应该如何设计,以期为旨在从事交互设计工作的同仁提供帮助. 既然是交互设计的作品,则不同于GUI或平面设计,也不是用户研究的结论展示,而应该是面对问题,综合考虑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将其实施执行,因此交互设计师的作品集应该重点突出实际项目中面对

从产品设计流程中寻找好的设计

什么是好的产品设计 既然要寻找好的产品设计,那一开始我们就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好的产品设计.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会说好的产品设计就是:为设计制定合理的目标,达到或超过此目标的设计就是好的产品设计. 那么,合理的目标又是指什么呢?这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目标和设计要解决的问题.举个例子: 在有道云笔记的Android版本中,假设我们想要引导用户登录并且使用该产品,以享受到云端的便利,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产品设计需求:在首页增加引导用户登录的按钮,以达到上述目标. 图1 有道云笔记登录界面 此时,设计的目

浅谈UED设计流程与原则

UED设计流程在各个公司之间可能会有所不同,国内的设计师在知乎社区上讨论了各自公司(包括腾讯.百度等)的UED设计原则.流程等,希望大家从中可以得到帮助. 来自腾讯的交互设计师eviliu强调设计流程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设计原则是怎么来的,二是要怎么配合设计的上下游团队.就设计原则来说,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始终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在设计流程中将用户体验融入其中,将其贯穿于设计的始末,使用户体验的结论能够直接影响到设计的方向.同时设计过程中通过展开脑暴.竞品分析.焦点小组等方式

UED设计流程与原则

摘要: UED设计流程在各个公司之间可能存在不同,国内的设计师在知乎社区上讨论了各自公司(包括腾讯.百度等)的UED设计原则.流程等,其中的经验值得读者借鉴. 来自腾讯的交互设计师 UED设计流程在各个公司之间可能存在不同,国内的设计师在知乎社区上讨论了各自公司(包括腾讯.百度等)的UED设计原则.流程等,其中的经验值得读者借鉴. 来自腾讯的交互设计师eviliu强调设计流程主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设计原则从何而来,二是如何配合设计的上下游团队.就设计原则来说,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始终将

鹅厂交互设计师如何写交互文案

  做交互的时间越久,越发现文案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来聊聊交互文案. 文案最初是桌子的指代,后来演变成一种职业;现在说起文案一般指以文字表现创意策略.交互中当然会涉及文案,虽说在整个前端展示中并不算突出,但若说信息架构.逻辑流程是产品交互的筋骨,那文案无疑是其中的血肉. 先来看一个小案例: 许多平台都喜欢以猜题的形式做活动,特别是出一些与平台自身相关的题目,既做了活动又可以向用户安利自己的优势.但对于许多对平台特性不了解的用户,这类活动无疑门槛太高;虽然想拿奖,但不了解题目又怎么猜得对?!看到这类

设计师需要学会设计有意义的动效

  关于动效设计,我们探讨过很多次.直到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动效设计已经无处不在,已经成为了设计师们必须掌控的一个重要技能.参加过今年的Google I/O大会之后,设计师Paul Stamatiou 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撰写了这篇博客.这篇文章是一支号角,动效设计在过去还是趋势,但是从此刻开始,它成为了我们必将面对的新阵地. 在今年的Google I/O大会上,我参加了一个小的讨论小组,一同探讨跨平台设计所面临的挑战.这次讨论的内容信息量非常大,就像第一次去拉斯维加斯的那种目不暇接

搜狐设计师:从产品经理转为交互设计师的经验总结

  从正式入职搜狐到现在已经四个多月,刚刚从产品岗来到了设计组转成了一名交互设计师.今天来聊聊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职业迷茫的同学有帮助. 这次转岗自己一直保持着低调,同入职的小伙伴看到自己换了工位后无不惊讶.最近饭后的闲聊中同事对我从产品转到设计都表示出不能理解. 其实自己拿到产品的Offer也是一次机缘巧合.自己直到大三也没有深入接触过互联网行业,本身专业是汽车造型方向的工业设计,在主机厂也做过汽车设计师的实习.实习后越来越觉得传统企业工作模式不适合自己,应该试一试其他领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