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些互联网企业包括电商,由于自身支付平台未能获牌,便有意收购其他规模较小的持牌支付公司,既能摆脱交易数据泄露的隐患,又能控制现金流,还能分得庞大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一
一些互联网企业包括电商,由于自身支付平台未能获牌,便有意收购其他规模较小的持牌支付公司,既能摆脱交易数据泄露的隐患,又能控制现金流,还能分得庞大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一杯羹,可谓一举多得。
去年5月,央行向27家机构下发了“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即第三方支付牌照。
至今,已有累计四批共197家机构获此牌照。
随着持牌企业数量的逐渐增多和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第三方支付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
同时,第三方支付的高速发展和巨大潜力更加点燃了不少“旁观者”的热情——京东商城已经完成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网银在线的完全收购,正式布局第三方支付行业。
业界对此探讨颇多。有观点认为电商布局独立的支付体系有利于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从而向网络零售平台更进一步;也有观点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行外企业向第三方支付这片蓝海进军,已有的197家机构势必将面临更加严酷的竞争局面,或许不久之后,行业洗牌即将到来。
谋划独立支付体系
根据工商登记资料,京东商城已于近日完成了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网银在线的完全收购,正式布局第三方支付行业。资料显示,第三方支付企业网银在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已经变更为京东商城创始人兼CEO刘强东,该公司注册资本为1.005亿元,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至2016年5月2日,业务涵盖银行卡收单、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以及互联网支付。
对此,财付通战略发展人士认为,商家布局独立的支付体系一方面满足更高标准的支付需求,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型的支付体验,另一方面,对于缩短资金链,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也将产生促进作用。
事实上,京东意欲在支付行业分得一杯羹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去年,京东就停止了与支付宝的合作,并将主要原因归结为支付宝费用偏高,通过该种方式降低运营成本。但业内早已看出端倪——支付宝是京东最大竞争对手之一阿里巴巴的旗下企业,出于数据保密性的考虑,京东与支付宝“分手”的原因不难理解。
当时,市场普遍预计京东不久将推出自己的支付系统,毕竟这一领域的潜力不容小视。根据业内人士的计算,依照京东公布的用户数量,使用第三方支付付费的潜在用户接近3000万。此外,京东方面也表现出了对“支付权”的期待。刘强东曾坦言,京东的在线支付采用的都是第三方支付,支付数据并不掌控在自己手里。如果推出自己的支付系统,用户在京东的购物行为就全部在京东的体系之中,京东就能获得更多用户信息,也更容易增强用户体验。
而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京东则稍显平静,选择了与银联、财付通、快捷支付等7家机构进行支付结算的合作。
直到前述工商登记资料的变更,京东的“支付蓝图”终于有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了解,网银在线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为1.005亿元,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设有办事处,现有员工200余人,与包括4大银行、银联及农信银在内的80多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通了300多个银行结算接口,支持多种终端支付形式及支付工具。
去年5月,网银在线获得央行首批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当时其业务范围为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今年6月末,该公司获得央行批准,更新业务范围为互联网支付(全国)、移动电话支付(全国)、固定电话支付(全国)、银行卡收单(北京市)。
电商的“圈地”运动
其实,有着第三方支付谋略的电商不止京东一家。
早在2009年末,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公司就曾宣布,支付宝的注册用户已达2.7亿。意味着支付宝已经超越paypal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支付平台。
较早布局第三方支付的还有苏宁。去年1月,苏宁电器注册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南京苏宁易付宝网络科技”,并于当年获得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
此外,苏宁涉足的支付机构还包括安徽华夏通支付有限公司。据了解,华夏通支付的大股东芜湖万联,控制者为苏宁电器,同时,该公司的第二、第三大股东分别为苏宁电器和苏宁易购,从股权结构来看,苏宁电器直接持有和间接持有安徽华夏通的股权合计为94.76%。
电商缘何对第三方支付如此看重,派代网分析师李成东认为可以用“不可或缺”来形容。“目前许多较大的网销平台都拥有自己的支付体系,因为支付工具是平台整个运营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可以有效运营自己的支付体系,电商的整个供应链会更加顺畅。”
而对于京东的收购之举,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张萌表示,一些互联网企业包括电商,由于自身支付平台未能获牌,便有意收购其他规模较小的持牌支付公司,既能摆脱交易数据泄露的隐患,又能控制现金流,还能分得庞大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一杯羹,可谓一举多得。
这样看来,降低运营成本并不是电商“圈地”的主要动因。以京东为例,刘强东此前透露,京东约八成交易额来自线下货到付款,今年预计销售额450亿元,线上支付约90亿元,乘以千分之三的费率,成本约2700万元。与其他支出相比,这一数字并不算很大。该公司的财务数据显示,2011年京东配送费占比6.6%(按此比例2012年即29.7亿元);广告费2.3%(2012年约10.35亿);技术和管理费占1.5%(2012年约6.75亿)。
此外,在前述财付通人士看来,电商布局第三方支付以达到补充现金流的作用体现在,使用安全性更高的独立支付体系为企业谋得更加宽裕的财务账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通过第三方支付来完善自身业务,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国内电子商务产业达到国际水准的必经之路。
庞大的市场规模
当然,无论采用哪种“圈地”形式,冲动始终离不开规模。从过往的数字来看,已经提前布局第三方支付领域的电商掌握着巨大的市场份额优势。
根据张萌的统计,2011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成交量达到8060亿,网购用户规模达到了1.98亿。其中电子商务的B2C领域仍然持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达到了2400亿的规模。
在整个市场规模中,Tmall以35.4%的份额领跑,苏宁的发展速度则更为迅速,在过去的一年中已经晋升至前三甲的位置。“我们预计在未来几年网购将会持续撬动整个社会零售体系,保持持续的增长,预计到2014年会达到社会零售额10%的占比。网上零售市场在整个社会零售体系当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张萌表示。
此外,来自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支付宝网民覆盖达1.29亿,居各机构首位,人均单日访问时长200秒。对比看来,金融机构网上支付企业工商银行的网民覆盖为5288万。
此外,在快捷支付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同样保持快速增长。支付宝副总裁樊治铭曾表示,预计到年底,支付宝的快捷支付用户会超过1.2亿。而电子银行发展这么多年下来,估计真正使用的用户不会超过3亿,但快捷支付才一年半的时间就达到1.2亿。
这样一来,庞大的规模商机让许多还没有涉足第三方支付的企业不敢怠慢,生怕错失最佳竞争时机。据了解,在197家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中,绝大多数是金融业、运营商、传统企业和互联网等方面的企业。
然而,市场格局却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并且短时期内很难打破——易观国际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第3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格局依旧保持稳定,支付宝、财付通、银联网上支付分别以46.9%、20.4%和11.5%占据市场前三甲,三家企业占据整个市场78.8%的市场份额。
在此背景下,并非全部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有利可图。据悉,某知名第三方支付公司去年曾亏损1.5亿,同时,快钱CEO关国光也曾公开表示,去年处理的资金业务总量达到1.2万亿元,首次实现年度盈亏平衡,而其他不少中小规模的机构则尚未走出亏损。另一方面,电商平台竞相发动的价格战使得靠支付费率吃饭的第三方支付利润不断被打压。“京东、苏宁的电商大战,最倒霉的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因为电商盈利的空间本身就非常小,唯一能压榨的就是支付公司。所以,支付费率一直往下压。”樊治铭坦言。
而业内普遍认为,网银在线之所以被收购,与其经营状况的衰退不无关系。易宝支付副总裁唐彬就曾表示,“网银在线规模不大,百亿级别,属于支付领域的二线阵营。2007-2008年还有一些动作,这两年基本没有声音了。”
未来路在何方
在唐彬看来,网银在线的问题在于业务杂,且没有核心模式。“规模靠前的支付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模式,比如支付宝的担保模式,易宝支付的行业客户模式,银联的网关模式等。”
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以及随时有可能被“易主”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前述财付通人士同样有此担忧,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呈现出巨大的市场规模和行业潜力之后,难免会有很多“局外人”来挖掘这片蓝海。同时,由于不少中小型支付企业并不具备强大的“背景”,且盈利状况不佳,不排除类似收购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商、网商开始布局独立的支付公司,原有的合作机构也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场行业洗牌或许即将到来,曾有分析指出,几年内能“割据”市场的企业可能不超过5家。
对于目前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趋势,张萌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拓展新的细分市场,扩大现有业务规模,其次是开拓新的业务,第三是沿着产业链进行业务延伸。而面对严酷的竞争,张萌认为未来支付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效率和成本。
统计显示,2011年第三方支付规模为22038亿,同比增长118.1%,但业内普遍预计,随着市场渐趋饱和,未来预期增势不容乐观,极有可能在2015年下降到20%的增速水平。
对于未来的发展,关国光的态度略显谨慎。“如果第三方支付企业停留在3年前的定位,即与银行间是批发零售关系的话,那一定是有竞争的,也一定会输得很惨。现在是产业变革的重要时期,真正重要的是信息化服务,而不是统一成简单的传统销售。”
这样来看,变革与创新显得迫在眉睫。因为与其他任何行业一样,竞争会产生优胜劣汰,无法突围的企业将很难摆脱被兼并、收购甚至是破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