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中关于群体智慧的一些思考

关于群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在Web 2.0时代已经被大家炒得热火朝天,例如那一堆所谓去中心化、User-Generated-0Content(UGC)的Web2.0站点们:Video、SNS、Wiki、Blog、Digg、Twitter、BBS、IM、RSS,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对用户搜索行为、点击流的聚合处理,Amazon、淘宝这样的电子商务网站的推荐系统、点评系统也都可以归入群体智慧的范畴。

关于群体智慧的话题太大,这里主要从产品设计层面思考一下对群体智慧的一些思考。先说几个相对较小但也利用了群体智慧的产品:

Firefox的Adblock Plus、Autoproxy插件:

其实与Adblock Plus功能类似的NOScript也挺好用的,只不过Adblock Plus比较方便的一点是对于常用的网站过滤规则可以直接从服务器下载并自动更新,而不需要像NOScript手工一个一个添加维护。这些屏蔽规则是普通的大众一个一个贡献出来的;

用于翻墙用的Autoproxy相对于FoxProxy也是类似,对于被伟大的所G.F.W屏蔽的网站列表可以直接从服务器直接下载,而不需要一个一个手工增加,尽管在功能上FoxProxy更为强大。

手机软件的网秦通讯管家:

传统的来电防火墙、来电管家之类的软件都不具备联网功能,对于骚扰电话需要用户一个一个手工添加维护,而网秦的通讯管家从用户端收集这些垃圾电话并上传到服务器形成垃圾电话库,用户可以直接从服务器端下载现成的垃圾电话库。这里姑且不说网秦垃圾与否,这一产品的设计在当时还是挺有新意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为Google提供有害网站列表服务的stopbadware

可以看出来,合理利用群体智慧的力量对于优化产品设计、产品运营、用户体验上都有较大的意义。

只不过对于群体智慧滥用的例子也有一堆,例如360安全卫生( http://bit.ly/9exBx4 )、绿坝、QQ、淘宝刷钻联盟等等。

关于在产品设计、产品运营中关于群体智慧的一些思考:

1、要发挥群体智慧的价值,产品必须能够解决用户需求的痛点

不要想当然认为有一个产品后,用户自然会有兴趣来自愿帮助你完善产品,尤其是在产品对他毫无价值的情况下。时间是宝贵的,人生是宝贵的。要调动用户奉献群体智慧积极性,产品必须能够帮助用户解决一些麻烦的问题,这样才有机会与用户互动,从而粘住用户,进而让用户愿意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智慧。

群体智慧必须建立在产品的核心价值上,只有过了产品对用户具有核心价值这门槛,群体智慧对于产品的价值才能够爆发。

2、围绕产品核心功能,关于易用性,降低产品使用门槛,不要强迫用户、干扰用户

在产品设计时候,我们总是担心没有这功能,没有那功能,于是乎围绕核心功能添加了一堆功能,在导航菜单上罗列一堆高级功能,用户一进来就晕。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标签tag的使用。现在基本上所有的网站都装模作样地提供标签的功能,而且强迫用户必须打标签、评分,但对于大部分的用户而言:什么叫标签、标签有什么用很难搞明白,于是乎,或是为空或是打得乱七八糟的,与我们所期望的通过标签来做分类Classification、聚合Clustering从而产生推荐的想法相去甚远。

用户级别有菜鸟级->中级->高级->资深->发烧友级,产品功能的展现应当也分层次,针对大部分人提供最核心、最常用的功能,剩下的功能让用户去挖掘、创造,在挖掘、创造过程中得到乐趣,从而资源奉献其智慧,并且通过口碑等方式帮助进行产品推广营销。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Twitter的成长史,诸如RT、hashtag(#)、@之类的用法都是用户创造的,怪不得连线杂志说 Twitter成功源自群体智慧

3、避免人为干预因素,保证系统信用体系的权威性

用户之所以愿意在某个产品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奉献自己的群体智慧,首先必须建立在其对服务提供商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产品的信任上。

因此服务提供商进行产品运营的重点之一就是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账户体系、信用体系,塑造产品品牌,在产品运营过程中全力维护这套体系的权威性、公平性、合理性。在中国现实的环境下,产品运营肯定涉及商业、政治的因素,但不能因为商业、政治的因素成为产品信用体系第一位的决定力量,丧失了基本商业准则的产品最终的下场只能被用户唾弃,即使其短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蒙蔽普通消费者和用户。

这就是为何我宁愿信赖Google、Facebook、Twitter,而不愿信任QQ、360、Baidu之类的原因之一。

4、群体智慧的成果需要数据来支撑、度量,但不能简单公式化

要有效度量群体智慧的成果,例如度量网络营销的效果、产品设计的用户体验、用户的使用行为习惯等等,Web Analytics是必不可少的工具。Web Analytics从多个层面、多维度、多视角对数据进行了度量。

但在对数据进行使用时候,我们一般为方便起见都采用简单公式化方式来度量用户行为,一个典型例子是淘宝的卖家、卖家信用积分,为了商业利益,大家面对简单化的信用积分公式,采用了刷信用方式,先是采用构造虚假交易的方式,然后“创造性”地出现了一堆利用群体智慧名义的淘宝刷钻联盟(例如马甲客、网商管家等等),最终对淘宝本身的信用体系的权威性也造成很大冲击。其实从Google 始终将PageRank的度量指标作为核心机密可以看出,对于群体智慧的度量不应当简单公式化。

关于对数据的应用,Facebook的Adam Mosseri分享的  Data informed, not data driven 观点的确是真知灼见,或是可以参考这篇 Facebook如何利用数据指导设计

5、没有完美的人工智能算法,群体智慧的核心是群体,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对于我们这样的技术人员而言,如果能够通过诸如协同过滤、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算法来自动实现诸如商品推荐、臭味相投的人推荐、自动新闻聚合等等,这是多么让人兴奋不已。但限于目前技术的水平,以上梦想还只能处于起步阶段,诸如Techmeme、FriendFeed这样的技术导向的站点的发展经历已经证明了纯粹靠技术化手段来处理群体智慧尚不是完善。

当然我们信仰技术的力量,相信总有一天通过技术能够达到以上目标。只不过在当下追求技术手段解决群体智慧问题的同时,我们不应当忘记我们面对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能够通过产品感受到我们诚意、热情的人,因此与其说是对产品的运营,毋宁说是对人的运营。

建立与用户高效、双向的沟通渠道产品运营的重要手段,这里的所说的渠道可以是SNS、BBS、Blog、Twitter等。通过这些沟通渠道加强与用户的互动,让用户建立对公司及产品的信任,倾听用户领袖的声音,收集用户对于产品的建议等等。

6、隐私问题

尽管中国人并不是很注重隐私问题,大家可以疯狂通过客户端来挖掘自己需要的各种数据,而且可以美其名曰为:云计算、隐私保护。这些通过侵犯用户隐私等手段来获得群体智慧数据,虽然可以短期可以对产品或是产品之外的东西(例如政治立场)或许有所帮助。但最近的360、QQ两个彼此龌龊的故事告诉我们:你龌龊,你的竞争对手会比更加龌龊,但会打扮得比你冠冕堂皇、正人君子,你没有遵守的一些原则会被同样没有遵守的对手无限放大来攻击。出来混的,总要还的。

所以在做产品时候不要存在侥幸的心理,对于一些基本的商业原则还是要尽量遵守。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能指望长期建立在抛弃基本的商业准则上。

来源:http://www.yeeach.com

时间: 2024-11-09 02:39:53

产品设计中关于群体智慧的一些思考的相关文章

互联网社区产品设计中的关系设计问题总结

众所周知,"关系"的设计是社区产品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设计关系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关系的成本,信息与关系的走向.关系的后续衍生产品和辅助功能等,不同类型的社区有着不同量级的关系设计,如果最初的架子没有搭建好,就会给后期的运营带来很大的麻烦.在此,将之前产品设计中领悟到的一些关于关系设计的问题总结整理,供大家参考. 1.谁与谁发生关系? 在社区产品,或者包含社区产品的大网站中,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型,: (1).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2).用户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包含用户产生的内容

从数据中了解用户——数据在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用户访谈的方法了解用户需求,其实设计师还可以通过分析用户问卷调查数据以及网站页面数据等方式,了解用户需求以及用户在使用产品时遇到的问题. 而且,直接通过接触用户了解到的需求有可能只是个案,为了增强客观性,通常都会通过大样本调查,从数据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更准确和客观地找到用户的普遍需求. 此外,通过对数据分析结果与用户访谈所得到的定性分析结论,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设计师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 从用研的角度来看,交互设计包括新产品设计以及已有产品的改版设计两大

交互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工作流程小议

当产品的用户体验要求越来越高时,交互设计师的职责也越来越明晰了.交互设计师除了自身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有一个规范的流程,才能够使工作完整有序. 图1 交互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流程图 一.版本计划 版本计划是指在产品或项目立项时,对产品的一个总的规划,通常包括产品的需求与目标,比如能够实现哪些功能,性能上如何.这一过程,交互很少直接参与,或者列席一下发版立项,对计划情况有所知晓.交互可以纵观一下历史版本,对比行业内外的相关产品,以及满怀未来产品的一种期待:实用.方便.美观-- 二.需求分析 在版本计划

浅析用户体验与产品设计中的角色

最近比较喜欢看图说话,还是先上一张图吧. 这是一个产品从孕育到出生的过程,产品经理在工程师和设计师的共同帮助下,以及老板们的圈圈框框里,十月怀胎,终于诞下了一个新产品. 下面来研究下不同角色在产品设计中起到的不同作用.(以咖啡馆为例) PD:要建一个咖啡馆;目标人群是25-35岁白领阶层;人均消费80-120元;地段在××路与××路岔口,因为这里有很多写字楼和文艺院校;附近已经有哪些咖啡馆,风格特色是······想必他们,我们······成本预算是······ 用户研究:经研究,25-35岁人群

产品设计中的用户“G点”

[编者按]本文发布于@pmben 的个人博客.什么是用户"G点"?我在这里将这个G点定义为:用户的爽点,即能让用户眼前一亮并感觉到很爽的地方! 通俗的讲,G点就是用户的某个需求点,当用户的需求点被满足时,他自然而然的会有很爽的感觉.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无不都是满足了用户的一个或者多个G点.这跟现实生活中的G点有点异曲同工哦,你们懂的! G点是互联网产品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无不都是满足了用户的一个或者多个G点.微信一开始的成功源于它可以语音发信,这点是利用了用户懒惰的特性

卡片在Google产品设计中的意义

摘要: 虽然没有 Android 新版本,也没有吸引眼球的跳伞表演,但是今年的 Google I/O 还是给了我们一种满足感.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技术演出,预示了 Google 前进的方向.我们看到,Google 正从各 虽然没有 Android 新版本,也没有吸引眼球的跳伞表演,但是今年的 Google I/O 还是给了我们一种满足感.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技术演出,预示了 Google 前进的方向.我们看到,Google 正从各方面完善着自己的服务.这就像工匠对作品的精雕细琢,不时引起人们对其技术

卡片在 Google 产品设计中的意义

摘要: 虽然没有 Android 新版本,也没有吸引眼球的跳伞表演,但是今年的 Google I/O 还是给了我们一种满足感.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技术演出,预示了 Google 前进的方向.我们看到,Google 正从各 虽然没有 Android 新版本,也没有吸引眼球的跳伞表演,但是今年的 Google I/O 还是给了我们一种满足感.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技术演出,预示了 Google 前进的方向.我们看到,Google 正从各方面完善着自己的服务.这就像工匠对作品的精雕细琢,不时引起人们对其技术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初始值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在之前文章中提到了正面和负面反馈式交互设计的概念,从中我们了解到合适的反馈机制在和程序之间的交互行为中从而让用户时刻知道现在发生了什么,通过正面反馈和负面反馈我们可以很清晰的让用户知道当前正在发什么,帮助用户打消疑虑,使用户尽快完成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让我们的网站更加易用,更加人性化. 出色设计源于生活,你思考过这些简单的生活原理吗? 我们大家都知道楼房里的声控灯,它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当光线充足时,任你发出多大的声音都不亮 .但是在黑夜,你

谈产品设计中的策略设计

在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对文章的标题我纠结了很久,本来想将题目写成<谈产品的策略设计>后来一想"产品策略"这个词包含的范围太广,还包括市场营销,品牌宣传等,而自己写的却仅限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这个范畴,所以最后决定还是写成<谈产品设计中的策略设计>更好一些.在 产品讨论会议中大家总是会发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方面有很多,可能是用户体验,也可能是产品功能,但仔细想想让大家争执最激烈,争执时间最久的恐怕就要属 产品策略方面的问题了.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或者是不同的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