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立栋 “碎片化”、“微时代”,面对即将过去的2010年,脑海中的这个年代印象更加强化。 不管你是否承认,我们的社会进入微时代。 扪心自问,我们这些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者,将何以自处? 2010年,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接触微博,迷上微博。管你是传统还是新锐,管你是保守还是激进,微时代的信息传播都同样给力。 微时代,信息更加碎片化。什么是微时代的传播?微小、普通、平常。以举手之劳,成就信息的发布和共享。点击鼠标、按动手机,触动各种PAD,无论何时何地,完成你的跨界交流。 发现新闻是机缘、独创观点是能力、转发内容是态度、围观事件是心情。人皆可为之,人皆为传播者。人人都可能成为微时代的“准记者”。 微时代,传统新闻传播人将会怎样?要么主动适应,要么被潮流裹挟前行,并没有第三条选择。我看到,年中的时候,南京大学新传媒系的老师给全系300多名大学生一份特殊作业——开通微博,学期末考核粉丝数,达到500名算及格,达到2000名算良好,达到3000名算优秀。 评价的标准或许可以商榷,但接触的课题却坚硬无比,这就是对传播趋势的把握,也必然是未来传播者的选择。 twitter诞生已经4年有余,而中国化的twitter——诸多门户先后推出的“围脖”们,在更短时间内成为影响中国信息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去中心化、去板块化,微时代打破了信息传播常规,没有心理准备的人们会显得无所适从,不过他们必然会很快适应——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每一次技术的革新不都在重新界定着我们的观察视野,不都在重新定义我们的感知边界吗?就在这样的重构中,空间阻隔被化解,公民意识在发育。 跨界传播,舆论平台。 且不论“微”是否能改变中国,但“微”一定会改变你我。 (本报资深编辑)
时间: 2024-09-20 15: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