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证并非解决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最优解

2月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及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核心问题仍然是解决目前的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问题。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或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但是按照目前的通知内容,笔者认为前景堪忧。

首先,复杂系统的客观规律就是变量多、难平衡。目前的可再生能源补贴体系已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一个绿证制度需要三个部门联合发文即可略见端倪。而可再生能源基金的缺口逼近千亿即是可再生能源补贴体系还未形成平衡的证明。但现有绿证制度实际上并不是从减少变量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是在现有体系上打了一个补丁。这样至少又增加了市场管理方、证书管理方两个变量进来,而且这两个变量和原来体系内的每个变量又都产生了新的联系,也必然都会有自身的利益诉求,笔者认为宏观上来讲这个体系求最优解的难度必然会更大。

其次,这个制度的设计很明显就是希望推动发电企业在补贴拖欠的情况下向绿证市场寻找解决方案,但目前看,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形成,以及价格机制还存在很多可以讨论的空间。又想依靠市场机制形成价格,又希望对市场保持足够的影响力,很有可能会让市场参与者产生困惑,甚至形成畸形的市场,这样也就失去了建立市场的意义。而且,这个市场还具有资金管理职能,虽然不允许二次交易,但仍具有一定金融属性。目前在这方面的监管措施还有待加强。换个角度讲,如果市场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形成都是透明的,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但是很明显自愿购买方是少数,被拖欠补贴的发电企业是多数,供给会远大于需求,笔者不相信在长期补贴拖欠煎熬下所有发电企业都不会“自杀式”低价倾销,如此“廉价”地让自愿购买方满足尽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碳中和的愿望,是否有违设置市场的初衷?

第三,绿证要是低价售出肯定对地方税收有影响,地方会不会提前采取对应限制措施?笔者认为初期应该还好,后期地方提前采取对应限制措施的可能性会很大。再有,交易的达成离不开电网协助,但是目前的制度安排对电网没有监督、没有制约,也没有补偿。事实上,以往“仅依靠行政命令推动”的经验教训是很多的。

综上,笔者认为绿证是个好东西,但是在目前的制度条件下,其实际运行效果还要打个问号。针对这些问题,基于减少体系复杂度,减化市场构成,明晰各类职责,以及明确体现各相关方利益的考虑,笔者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如下:

首先,在电力市场相对成熟时,彻底取消随电价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费,通过绿证方式筹集可再生能源基金。

其次,对常规发电企业实施简单的配额制,即常规发电企业在所售电量中必须包含一定的可再生能源电量,这个可再生能源电量应通过购买绿证方式获得。购买绿证的额外成本由常规发电企业自行核算至销售电价。允许常规发电企业根据自身意愿投资可再生能源,但常规发电企业投资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发电量不能直接抵消发电配额内的可再生能源电量。投资是投资,义务是义务。

第三,改变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发放方式,同时改变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的审批方式。首先针对每千瓦时上网的可再生能源电量都应给予地方政府和当地电网固定补贴,这一补贴由可再生能源基金支出。同时取消现有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路条”审批制,各地自行根据自然条件组织建设。每年由发改委、能源局确定当年所需总可再生能源电量,然后由财政部组织各省通过招标方式竞争上网电量和补贴总额。各省内部再通过组织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招标确定各自上网电量、电价和补贴金额。考虑到可再生能源项目的不同(类型、建设时间等),各省可以设置不同的补贴补偿机制。各省获得补贴与发放补贴之间结余部分由地方政府、电网、可再生能源基金按比例分享。

第四,发改委、能源局、财政部根据当年所需的补贴总额和可再生能源电量等因素核算,确定当年绿证价格。

第五,为完成配额购买绿证或实施自愿碳中和的购买方向财政部购买所需电量绿证,购买资金直接进入可再生能源基金。

第六,可再生能源基金结余部分逐步发放以往的拖欠款项。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4-10-22 22:32:07

绿证并非解决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最优解的相关文章

绿证缓解补贴难题 自愿认购引发担忧

绿色电力终于拿到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了.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绿证交易机制在中国完成了从概念提出到设计规划,再到开始实施的"三步走",而其未来的走向也在业内引发了热议. 近日,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微信公号发布消息称,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132号)文件要求,向提交申请的华能.华电.中节能.中水顾问等企业所属的20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核发了我国首批绿色电

国家能源局领导纠偏:绿证不会取代新能源补贴政策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规模的膨胀,补贴资金缺口呈逐渐扩大趋势.数据显示,去年年底,缺口达到了600亿元,今年3月份则显示已飙升至750亿元.这导致行业舆论认为,绿证或将取代运行多年的补贴机制. 绿证不会取代补贴 实际上,自今年年初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三部委联合下发绿证通知以来,网上关于绿证的报道从未淡出视线.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规模的膨胀,补贴资金缺口呈逐渐扩大趋势.数据显示,去年年底,缺口达到了600亿元,今年3月份则显示已飙升至750亿元.这导致行业舆论认为,绿证或将取代运行多年的

首批绿证核发 2018年或适时启动强制约束交易

6月12日,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向提交申请的华能.华电.中节能.中水顾问等企业所属的20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核发了我国首批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这为7月1日起即将试行的绿证自愿认购交易奠定了重要基础. 所谓绿证,源于今年2月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一项被业界视为"绝对重磅"的电力新政--<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彼时,业界认为,这一新政或将使光伏

可再生能源补贴捉襟见肘 绿证如何化解?

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明确提出拟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下称"绿证")核发和自愿认购.绿证交易一经提出,即引发了业内参与热情,据记者了解,已有不少企业表达了对绿证的兴趣,并明确表示会购买绿证. 绿证交易现属自愿行为,设计绿证的一大初衷是,化解当前捉襟见肘的可再生能源补贴,缓解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紧张的资金流.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补贴资金缺口已达到约600亿元,

绿证制度如何开启可再生能源发展新征程?

中国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以下简称"绿证")在经历颇为难产的阵痛阶段后终于在2017年开年之初正式推出,尽管按照国际惯例绿证交易制度通常是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配套政策,但同时,除承担配额义务的主体外,任何企业和社会公众也可以自愿认购绿证,作为消费绿色电力.支持绿色电力发展的证明,这种交易行为就称为绿证的自愿认购.日前,光伏們采访了水规总院副院长易跃春详解绿证制度. 补贴缺口扩大.电改.配额制成为绿证制度出台三大背景动力 实际上,绿证制度出台的大背景是基于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的现状.首先,

朱共山:绿证是补充而不是替代光伏补贴

受绿色证书机制将取代光伏补贴传言影响,保利协鑫股价近期下调.在9日下午召开的电话会议上,保利协鑫董事局主席朱共山表示,在与有关政府机构讨论后,拟议的绿色证书机制绝不会取代现行的可再生附加费补贴机制,它更是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德银和汇丰等国际大行指保利协鑫股价被市场低估,正是买入机会,目标价1.45-1.5元. 管理层认为,绿证在其他国家有推行比较成功的先例,所以中国政府希望借鉴绿证的方式来解决清洁能源补贴的问题,但绿证不会替代光伏电站的补贴.第一,如果国家需要执行绿证,须强制五大发电厂及其他高耗

绿证终于来了,不强制购买有戏吗?

千呼万唤之后,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终于出炉! 6月12日,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向提交申请的华能.华电.中节能.中水顾问等企业所属的20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核发了我国首批绿证. 所谓绿证,是国家对发电企业每兆瓦时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颁发的具有独特标识代码的电子证书,是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确认和属性证明以及消费绿色电力的唯一凭证. 本次共对20个新能源发电项目核发了230135个绿证,按每1000度电可以获得一个证书计算,本次核发的绿证包含上网电量共23013.5万千

绿证已具备核发条件 7月1日可上线试运行

从今年7月1日开始,绿色电力证书(下称"绿证")将试行自愿认购,但对未来绿证制度的实施效果业界内外仍有争论.在我国加速推动能源转型和电力体制改革等背景下,绿证制度的实施将带给我们什么?建立怎样的绿证制度才会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下发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绿证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以期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完善风电.光伏发电补贴机制,引导全社会绿色消费;并将根据市场认购情况,自2018年起适时启动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和绿色电力证书强制约

中国前两批绿证理论价值突破一千万美元

中国在过去一周时间内核准了两批绿证,共361,182个,代表361,182MWh的电量.第一批来自20个陆上风电项目.共1.1GW装机,第二批来自12个陆上风电项目和3个光伏集中式项目.共0.77GW装机,这些项目分布在河北.福建.贵州.黑龙江.山东.甘肃.广西.新疆.江苏.四川.宁夏这11个省份.按发改委的规定,绿证价格上限等于当地可再生能源标杆电价减去当地煤电标杆电价之差,由于目前风电的标杆电价普遍低于光伏,因此风电绿证价格总体而言更有优势. 具体的绿证交易价格与这些项目各自所在地.并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