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导语:从硅谷到中关村,走进属于创业者的孵化器。 小编第一次认识所谓创业孵化器,就是在YC De mo Day。这是硅谷最顶尖孵化器的路演日,是YC学员带着项目参见投资人家长的大日子。
导语:从硅谷到中关村,走进属于创业者的孵化器。
小编第一次认识所谓‘创业孵化器’,就是在YC De mo Day。这是硅谷最顶尖孵化器的路演日,是YC学员带着项目参见投资人家长的大日子。几天以前,我第四次来到YC Demo Day的活动现场,感受到了变化中的YC:越来越宽阔的项目领域,越来越多元的创始人背景,以及他们越来越豪壮的变革理想……
生物技术、核能源,这些多数投资人选择避开走的领域,被YC第一次敞开大门迎接。。。被教父钦点的新掌门Sam Altman正为YC注入一股新鲜力量;或许,这个29岁的小伙子真的能用指挥棒下的‘孵化神器’助力硅谷下一个创新浪潮!
我有幸在现场采访到了Sam,并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先后采访了几位中美行业大咖(包括500 Startup创始人Dave Mcclure、联想之星教务长周自强和Innospring创源的CEO王笑),力求为大家呈现中美顶级创业孵化器的隔空对话。
孵化器,真天使 - Sam Altman(Y Combinator)
本期夏季毕业班共有75个项目,是YC成立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期。Sam告诉我,他带出的第一个毕业班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项目的丰富性以及所涉猎领域的宽阔性。“生物医药,核能源,这类公司原先是不曾出现在YC的。内心深处,我一直很期待能投这样的公司:就是如果我们不投,就没人会投,它们也根本不会存在。没错,现在的确很少有投资人会碰‘能源’,但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商业环境,而且这个领域的发展对于世界真的很重要”。
图注:左为YC总裁Sam Altman。
至于生物医药,Sam认为,这个行业的创业成本和产品周期都已经降到足够低。“我们很快会看到初创企业的爆发,它们可以一边赚钱,一边为世界带来很棒的发明”,Sam说。软件再怎么‘吃掉’世界,其对人类社会的价值,难道能赛过一种更高效能源的普及,或者一个可预防艾滋病的疫苗么?
相比一贯在硅谷受宠的软件公司,生物技术和能源公司的初创成本和门槛不止高出一星半点。不少投资人仍然对几年前环保科技领域的整体低迷心有余悸。Sam也承认,这些公司拿到融资一定比纯粹的软件公司更具挑战性,毕竟投资人的思路转换和信心重建需要一个过程;但他依然信心满满,“我们期待孵化出那些日后能成长为‘庞然大物’的公司,并正为此积极拓宽眼界”,他说。“与其随波逐流,我们更倾向于去寻找那些表面看似bad idea,但事实上是good idea的项目。最‘吓人’的投资回报都是这么来的,呵呵”,Sam告诉我。
孵化器是创业者‘一号店’ - Dave Mcclure (500 Startups)
在硅谷创投界,成立于2010年的500 Startups可谓YC的老伙伴,都属于孵化器的第一梯队。两者商业模式接近,但定位和做法不尽相同。YC关注硬技术,倡导黑客文化,也相对(美国)本土化;而500 Startups则更重市场营销,讲究多元化和全球视野。
图注:500 Startups创始人Dave Mcclure。
当然,这样的历史定位也在发生变化。同在YC Demo Day现场的Dave Mcclure(500 Startups联合创始人)告诉我,他也观察到了YC的变化:创始人的背景越来越趋于多元化,无论是性别、国籍还是年龄层。“以往,我们总是觉得YC更为盛产黑客烙印明显的年轻创业者,很多大学生,甚至辍学生;但我现在看到越来越多上点年纪的专家型创业人士也加入了YC的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讲,YC和500 Startups存在一定的趋同性”。
在Dave看来,近年来‘创业孵化器’的最大成就在于:它已成为创业者的‘一号店’。“以前,只有没啥资源/经验的小年轻儿倾向于借助孵化器实现创业;如今,孵化器的种类越来越多,所聚集的资源日益丰富,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垂直细分。无论你是初出校门的牛犊子还是行经丰富的老专家,只要你选择创业,孵化器已经成了大伙儿的首选”,Dave说。很多创业公司并不缺钱,他们更看重的是孵化器所能提供的潜在投资人脉,以及活跃的创业者社区。
“孵化器聚敛的创业者人才库有点像是名牌大学的校友网络。处在第一梯队的YC,500 Startups和TechStar迄今总共投了2000多家公司,聚集了几千名这样的创业人才。大家都很希望维护这个社区的活跃度,方便创业者们相互取经和扶持”,有点同道中人,英雄相惜的意思,Dave告诉我。
中国孵化器快速‘变身’ - 周自强 (联想之星)
联想之星的教务长周自强为我科普了中国孵化器的历史渊源。我国最早的孵化器出现在80年代,比鼻祖美国晚了30年。早期的中国孵化器就是政府背景的办公场地,打着孵化器的名头实际在鼓捣房地产,向企业收取租金,顺带着招商引资,配合一些优惠政策,来拉动地方经济。
图注:联想之星教务长周自强。
这个想法虽然合情合理,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这些没名没姓的小企业进驻后,虽然得到政府在税收/房租等方面的优惠,却无法获得更实质的帮助和扶持,到头来还是自生自灭。逆向选择的问题不可避免:即有潜力的优质公司根本不care这些‘小恩小惠’,该不来的还是不来;而能被吸引来的公司质量普遍不高,占着政府的地儿不说,根本不能达到拉动经济的效果。
中国的孵化器真正成型大概在10年以前,那会儿创业公司越来越多,也涌现出不少大牛榜样(如马云,李彦宏,张朝阳等等)。不管是从个人发家致富,还是从推动社会经济的角度,创业都变得越来越受追捧。由于银行资本只为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服务,并不能解决创业公司的资金问题,后者只能借助社会资本。孵化器慢慢变成了场地+资本的模式。
今天中国的孵化器,背后参与者众多:政府(希望借助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大企业(有战略发展需求),投资人(希望更有效率地筛选项目),科技媒介(拓展已有创业服务项目,扩大自身影响力)等等。孵化器已经从‘政府办’变成‘大家办’,呈现形态也从简单的玩地产变成开学校,建咖啡馆,搞商圈,办创业大赛etc.。
周自强告诉我,联想之星是第一个将‘创业培训’系统化的孵化器。“物理的孵化环境不是最重要的,‘资本+培训’才最为关键”。由于‘点对点’去孵化根本孵化不过来,所以联想之星选择集体培训,有点开学校的意思。“互联网时代,创业真的不能闭门造车。聚敛创业者的人才圈子非常重要,方便大家相互交流和支持。联想之星也致力于举办各种活动,加强孵化毕业生的凝聚力”,周自强说。
至于哪种机构最适合搞孵化,他认为没有定论。“我们尊重市场竞争,谁能为创业者提供最具价值的服务,并且还能实现自身盈利,谁就是赢家”。
中美孵化器,从中关村到硅谷 - 王笑 (Innospring创源)
如今,中国的新型孵化器已经为市场而生,没有过多来自官方或者大企业的影响。它们提供的服务和资源已经日益全面(融资渠道、创业导师、工作场所、创新服务等等)。进驻的初创项目也从原来的逆向选择变成自然筛选,聚集了大量有潜力的学员。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的孵化器已经接轨,孵化器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平’。
图注:Innospring创源CEO王笑。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我们的创业孵化器也在走向世界。在这个潮流下,硅谷首家‘中美孵化器’Innospring在两年前应运而生。它的团队带有浓厚的清华烙印,现任CEO王笑曾在中关村的水木清华园就读生命科学系。
王笑告诉我,Innospring凭借其独特的定位(专注于为中国和美国的早期创业团队实现增长和跨境发展)已经在硅谷打开局面。“现在创投圈里的美国人和中国人都知道有个Innospring,对我们抱有很多期待”。
在王笑看来,‘中美孵化器’ 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中美科技圈最重要的桥梁和创新推手,帮助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寻找人才、技术、创新项目,并建立中美之间的互动合作。“现在中美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近;希望Innospring的努力可以进一步深化中美之间的创业同步性;比如老美的技术,帮他们在中国找到新的本地化应用etc.”,王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