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不能承受之重 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绘通途

新一代数据中心是一个高密度、大容量的网络应用场合,对网络的带宽、端口密度、安全防护和管理方面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我们看到,云计算数据中心相比较传统数据中心对网络的要求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主要包括Server-Server流量成为主流,而且要求二层流量为主;站点内部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机数量增大,导致二层拓扑变大;扩容、灾备和VM迁移要求数据中心多站点间大二层互通;数据中心多站点的选路问题受大二层互通影响更加复杂等。

虚拟机互联

从目前的技术来说,IT基础架构中服务器和存储这两大基本部分从性能与虚拟化特性等方面来看相对比较完善,相对来说网络部分临的挑战更大,有可能成为云计算应用的瓶颈。H3C认为,打造一个云就绪的网络,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集群计算,需要端口支持10GE高密接入、40/100G,单机具有10000台服务器接入能力,多机单域虚拟化,实现跨机整合,能够跨域虚拟化,实现跨数据中心整合,并支持安全虚拟化

·虚拟计算,通过EVB,实现虚拟机感知,并实现虚拟化安全,

·无损交换,支持CEE融合增强以太网,以及FCoE,实现数据中心 IO 融合

·自动化管理,实现自动化配置和自动化调度

H3C数据中心拓展部部长王宏亮在接受ZDNet记者采访时表示,“部署大容量网络平台、解决虚拟机接入问题、构建大二层的平面网络适应资源的调整,是网络满足云计算基础架构效力提升所亟需的。”

从服务器数量上看,数据中心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发展规律:万台服务器规模的数据中心将是发展主流。同时,随着单台服务器集成的计算核数量的增长,其消耗的带宽也同步增长,而10GE网卡采的硬件加速技术是服务器的吞吐能力接近线速。

在市场上我们看到,为了解决服务器虚拟化带来的高密度接入问题,H3C推出了新一代S5820高密万兆全线速交换机,提供48个万兆SFP+端口和4个40GE端口,而且每个40GE端口可方便扩展为4个万兆端口。H3C 推出的S12500交换机支持未来40GE和100GE以太网标准,面对下一代数据中心突发流量,采用了“分布式入口缓存”技术,可以实现数据200ms缓存,满足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等网络突发流量的要求。

随着40G/100G标准的最终定稿,可以预见一场40G/100G接口的普及风暴很快就会到来。

服务器虚拟化之后如何网络进行对接,如何在网络层实现对虚拟机的管理与控制,将是云计算环境下网络面临的新问题。针对此问题,HP与H3C于2009年向IEEE EVB组织提交了VEPA方案。王宏亮指出,华三的VEPA使边界变的逐渐清晰,把vswitch理解成一个网线,一进一出变成一个通道,直接通到硬件交换机上,让vswitch的复杂度尽可能的降低。主要的交换任务还是在硬件平台去做,基于VEPA可以让网络再次变得清晰起来。

大二层平面网络互联

随着上层应用不断发展,虚拟化技术、大规模集权技术广泛应用到企业IT中,作为底层基础架构的网络,也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时期。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存储资源通常以资源池的方式构建。池内虚拟机迁移与集群是两种典型的应用模型,这两种模型均需要二层网络的支持。随着云计算资源池的不断扩大,二层网络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

王宏亮指出,“虚拟机的迁移需要构建一个平面网络,像华三的IRF2,TRILL,思科的FabricPath,都是朝这方面做准备。”

IRF2以极大简化网络逻辑、整合物理节点、支撑上层应用快速变化为目标,实现IT网络运行的简捷化,改变了传统网络规划与设计的繁冗规则。

IRF2虚拟化技术不仅可以将多台物理设备简化成一台逻辑设备,而且使得网络各层之间的多条链路连接也变成两台逻辑设备之间的直连,因此可以将多条物理链路进行跨设备的链路聚合从而变成一台逻辑链路,这样避免了由多条链路引起的环路问题。

王宏亮告诉记者,针对二层环路的问题,H3C采用IRF2技术将多台网络设备虚拟化为一台,通过跨设备的链路捆绑消除网络环路,同时将这些设备作为一台统一管理、配置和使用。

(责任编辑:蒙遗善)

时间: 2024-10-26 16:15:56

云计算不能承受之重 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绘通途的相关文章

全面推进新一代数据中心

创新与变革 在过去,条条道路通数据中心. 企业数据中心作为网络.存储和计算服务的配置点,应位于关键任务功能区域的中心,原因很简单:为成千上万的用户提供大规模.集中化服务的成本如此之高,只能通过物理配置所需资源的方法进行管理. 如今,所有这一切已经发生了改变.随着对运作效率.可持续业务操作.动态业务多元化和成本竞争力的要求不断增长,尽管数据中心的角色与过去相差无几,但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却在快速地演进发展. 数据中心将经历三个演进发展阶段.首先是计算基板的演进,具体包括服务器的虚拟化和通过虚拟机的实时

简化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是未来方向么?

[51CTO.com 独家特稿]Juniper Networks在5月18日推出了一个全新的"3-2-1"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据官方称,新推出的架构它可以帮助客户扁平并简化其现有数据中心网络,即将原 有的3层网络架构减少到现在的2层.Juniper官方表示,今后会通过 "层云计划"(51CTO注:有关Juniper的层云计划请参阅<"层云"架构有望解决云计算瓶颈>),帮助企业实现单层网络结构.同时,Juniper认为在自动化.虚拟化和架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特征研究

网络是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数据中心大规模服务器进行大型分布式计算的桥梁,网络对于数据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数据中心流量从传统的"南北流量"为主演变为"东西流量"为主,对网络带宽和性能提出了很高的挑战,还有虚拟化技术的应用需求,这些都需要网络做出改变,这使得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研究成为技术热点,传统的三层(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网络架构已经不合适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发展,本文就来讲述一些新兴的网络体系架构技术,让大家对最前沿的网络架构研究有所了解.既然是研究

数据中心网络融合技术DCB漫谈

"融合"并不是一个新词,已经成为许多技术领域的大势所趋,尤其是数据中心领域.数据中心里所讲的融合技术是对硬件层.虚拟化层.控制层以及管理层构件的全面融合,最终可以让整个数据中心资源做到统一控制,统一管理,DCB就是一种数据中心网络融合技术.DCB(Data Center Bridge)是数据中心桥接,是在数据中心中实现融合架构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标准,在融合架构中,存储.数据网络.群集 IPC 和管理流量全部共享同一个以太网基础结构.DCB支持基于硬件的带宽分配,这一

数据中心网络性能:新应用下的新需求

随着机器学习,大数据,云计算和NFV不断完善,数据中心网络性能也随之发展.亚马逊,谷歌,百度和腾讯等大型云服务提供商已更新提供IT服务的方式,使之功能更强大,速度更敏捷,灵活性更高.这敲响了传统运营商的警钟,AT&T技术与运营首席策略官John Donovan 表示,AT&T致力于成为"世界上最具侵略性的IT公司".OTT产品在业界的应用已变得普遍,应用和服务开发都需要创新完善. 他表示:"厂商正在逐渐成为竞争对手,过去的竞争对手变为开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伙伴.

数据中心网络堆叠技术真的过时了?

堆叠(Stack)是在数据中心网络交换机上进行扩展端口.简化管理的技术,是一种非标准化技术.堆叠只有在自己厂家的设备之间完成,属于私有内部实现,此设备必须具有堆叠功能才可实现,并且堆叠需要专用的堆叠模块和堆叠线缆,不同型号设备支持的堆叠设备数量不同,一般框式设备是2~4,盒式设备是2~10个. 如今,堆叠已经成为数据中心网络设备的必选项,也有人将这种技术视为一种虚拟化技术,即实现了设备的"多虚一",这样堆叠技术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建设的必备技术之一.然而,很多人忽略了堆叠

创新释放云计算潜能 科技赋能互联网经济 思科助力阿里巴巴打造新一代数据中心典范

2017年10月12日,北京 -作为阿里云十月在杭州云栖大会的合作伙伴,思科与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巴巴)展开深入合作,凭借其新一代数据中心交换网络的创新科技,助力阿里巴巴成功打造性能卓越.业界领先的新一代数据中心,有效推动网络可视化和智能化发展.这一不断更新迭代的数据中心将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平台的典范,并且持续释放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无限潜能,赋能互联网经济的极速发展. 云和产业数字化是打造科技和生态相结合的智能社会的基础.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云作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之一,为

智慧的地球助力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

本文讲的是智慧的地球助力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IT168 资讯]日前,由计世资讯主办的2009下一代数据中心国际峰会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举办.来自IBM.Intel.BMC.艾默生.戴尔.RCG等企业的技术总监或业务拓展经理围绕云计算的前沿趋势做了精彩演讲.以下是IBM全球服务部信息系统架构师姜亚杰先生的演讲内容.姜亚杰:我来自IBM全球服务部,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下IBM在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新的理念和解决方案.我演讲的题目叫做智慧的地球--动态基础架构助力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

新一代数据中心平台应“云”而生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萌发出强烈的云计算服务需求,例如海尔集团计划利用云计算服务的按需采购模式,作为今后通信及信息基础平台的主要采购方式.在众多企业客户纷纷向"云"靠拢,以求获得高效快捷的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的背景下,电信行业新一代的数据中心平台也随之应"云"而生. 从基础业务到"价值业务" 在当前的数据中心资源中,运营商的基础业务占90%左右,"价值业务"增长存在瓶颈,能耗高.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运营商,由于之前服务器和数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