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天下网商》在杭州举办了2017新网商峰会。米果文化创始人马薇薇紧接着高晓松,聊了聊新商业形态下的娱乐新生力。
在过去一两年间,她从辩论节目《奇葩说》冠军,蜕变为一名创业者,与同样是辩手的邱晨、胡渐彪等一起创立了米果文化。而其孵化出来的数个音频节目,正在成为成长最为迅速的产品。
米果团队新推出的《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在12月3号那天的销售额就达到1200万元。“好好说话”系列也常年占据榜单前列。
在她看来,米果要做的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产品。与读书节目、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等追求增加大家的知识量不同,米果想要盘活大家的知识存量,并用更通俗、场景化的方式为年轻人提供解决方案。
马薇薇将米果的用户圈定在“后2前3”的年轻人,即大学后两年毕业头三年,解决他们“我是谁,我爱谁”的问题。“现代人已经够焦虑的了,我们并不是在创造焦虑、解决焦虑,而是关注个人心性的成长,提供解决方案。”马薇薇在接受《天下网商》采访时说。
她现场举例,比如最近流行一个词叫“佛系年轻人”,如果要推出产品,会考量到底合不合适做一个产品,如果仅仅需要情绪抚慰,那就没有必要;之后,会做相关的学科背景调查,做大量的研发和笔记,不能从个体经验出发。
而之所以选择从音频的角度切入,在于这种方式的用户使用成本和进入门槛最低,因为人在听音频的时候可以同时干很多事情。而在接下来,马薇薇也透露,会推出视频的会员制产品,满足用户成长的长期诉求。这是由浅入深、不断对用户深耕细作的递进过程,也是未来不断努力的方向。
具体来说,马薇薇的米果文化到底在生产怎样的付费内容,这些爆款内容到底如何诞生,她在演讲中做了详细的解答。
以下是马薇薇在新网商峰会上的演讲,经《天下网商》精编:
我们从2016年开始做付费内容,到底需要跟谁争时间,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很多人认为我们是跟同行争时间,跟学习争时间,但实际上人只会在学习和娱乐之间选择。一个不用付费内容产品的人,肯定不会把时间花在其他付费内容上去。所以我们的竞品其实是娱乐,很大一方面是音乐。
在坐车、健身、做家务的时候,我们都需要音乐,但音乐市场的付费内容没有做得很好,这是我们的机会。人的情绪在不同场景下会发生变化,但音乐平台上播放的歌单非常粗暴,也没有专门的人和公司组织整合。如果我们自己编歌单,会非常细分,根据不同得场景,这样我相信很多人会愿意付费。
给不爱学习的人做付费内容
讲述型的付费模式适合给勤劳、爱学习的人,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从这些固有的条框之中搜索出自己需要的知识。可是对于不爱学习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是毫无意义的。
大家看一本书的速度远比听一本书的速度快,而且看这本书的知识多于听这本书的记忆点。这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听这么难学,那它给什么人用呢?是给看不进去的人用的。如果看不进去的人使用我们的付费产品,那生产逻辑就不能像过去提纲式、完整式学科的教育,而应该是场景化的。
什么叫场景化?就是此时此刻他遇到了难题,涉及到几个学科的问题,我把这几个学科全部拎出来,用最简单的方式使他们马上就理解,这是基本原理。
这也是我们的目标,知识最小化,效能最大化。
当下,很多内容付费产品实际上都在追求增加大家的知识量,比如读书节目、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等。而我们则是要盘活大家的知识存量,唤醒你学过的知识。
我坚信一点,作为一个学渣,我们一生中能学到的知识是相当有限的,能记住的知识也是相当有限的。我们想唤醒大家之前18年学习的知识,让它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我们会给你一个新的方法,让你意识到这件事你能做,只是需要转换一下思维模式。所以我们是做知识模式的培训,而不是做知识增量的培训。
爆款内容是如何诞生的?
我们之前做了《好好说话1》、《好好说话2》、《小学问》,还有《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在发行之前,我们会在网上普遍征求大家的提问。我们的先天优势在于,我们几个内容主创本身就是大V,所以每天会接到非常多大家问的千奇百怪的问题。我们内容部会把这些问题整合起来并且分类,去分析本质上他想问什么问题。
当然,很多人提问其实不知道自己的焦虑是什么,他只是传达焦虑和不爽的情绪而已。如果一个人清楚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基本上他就不会提问了,因为他会自己找答案。
我们将问题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是亲子沟通类,第二是男女情感类,第三类是自我定位问题。30-35岁的中年人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但现在的年轻人只要自己想提升,什么能力都提升得了,他们真正焦虑的在于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因此,我们在搜集题库之后,会不停地寻找生活中遇到这个问题的具体场景,把它具像化,然后再寻找我们每一期的主题。
确定了场景之后,我们要做知识点,这是我们常年的工作。米果所有人都是知识的转换插头,而不是知识的出产者,我们地专业背景包括传播学、哲学、法学和中文等,但我们回答的问题却是全科问题。
我们怎么完成知识积累呢?基本上每开一门新课,都会提前三个月和知识合伙人、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等进行深度访谈,聊我们需要看什么书,这方面的问题怎么解答,有什么样的专业背景和相关实验。这样下来,我们会在每门课之前囤积300- 500张知识卡片,作为知识储备。
为什么我们不直接请专家讲?这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可行了,因为一个专家只会从本学科出发讲对这件事的看法,不会提供应用场景的解决方式。
比如亲子沟通问题,心理学家只会告诉你心理学背景,沟通学只会讲之间话语权的流动,而不会讲如何心理调节。但我们提前三个月就已经把这些专家访谈完了,知识卡片已经制作完毕,接下来就把这些观点综合起来,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完成初稿后,我们会看知识点是否完备,逻辑是否清晰;第二审要看接受受众理解力的上限,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重要的事情要用简单的方式讲三遍,用例子、鸡汤、金句总结,但有些数据加上去也懂不了,不如不加,加了也不信你。
所以内容生产没有什么捷径,它是一个苦工夫,只能压榨自己不断出产新内容。这是我做内容创业到现在的一个基本感受。
在刚刚出《好好说话1》的时候我们有点担心,尽管它是爆款,但会不会是一个蒙的爆款?会不会由我们之前的粉丝转化过来的?但是我们发现,由我们个人粉丝转化的用户大概只占我们用户的20%;之后推出的《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和《好好说话2》完全靠内容和宣推来做,相对也是成功的。这使我们产生了一定的自信,我们不是靠粉丝的转化,是靠我们的内容所产生的。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7-12-14
本文作者: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