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总结互联网发展20年:从审丑到审美 “正能量”不断积累
“最美”现象凸显网络主流文化雏形
据新华社电 当“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这些美好的人和事,始终留在网页上和网民心坎里,在网络的空间芬芳留香的时候,人们发现,“芙蓉姐姐”“凤姐”等所谓的网络热词和网络红人早已如流星般消失……2012年,中国网民总数迈入“5亿时代”,经历了近20载的变迁,中国互联网的主流文化也逐渐清晰起来,网络“正能量”不断积累发酵。
“最美”凸显主流文化
究竟什么才是主流文化?
2011年“最美妈妈”吴菊萍给了网民一个答案。这位“80后”母亲面对10楼坠下的两岁娃娃临危一抱,轰动互联网。同样是“草根”,“最美妈妈”激起了虚拟社会对于真善美的强烈呼唤。吴菊萍的事迹,在网上被转载了近百万次,释放出几何级数的道德力量。
网友还发现“最美”这个名词,不仅适用于吴菊萍,在身边还有数不清的“草根英雄”:“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婆婆”陈贤妹、“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最美女孩”刁娜……直到最近,黑龙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勇救学生,人们每天都在关心这位素不相识的女教师能否从手术生死线上脱险。
吴菊萍、张丽莉、吴斌等人的走红或许也有偶然,但网络主流文化的轮廓已逐渐清晰起来,那是一种群像式的崇拜,是草根英雄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境界。
“芙蓉姐姐”开始转型
去年以来,“芙蓉姐姐”也开始转型了。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一个"草根",网络给了我恶名,我现在还是要通过网络扳正自己的形象。”
知名制片人张雯婷指出,“芙蓉姐姐”这个符号的走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对于“审丑”“审怪”与“审美”近乎难以分辨了。而今,通过非主流方式走红的“芙蓉姐姐”渴望获得主流价值观的认可,这是主流价值观在网络中传播的结果。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杨鹏副教授分析,在互联网传播的初期,网民总数相对有限,很难判断什么是主流文化,但确实有一批人以猎奇与“审丑”心态来看待网上的一切。“审丑”现象可能轰动一时,但都微不足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实与虚拟逐步缩小差距,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好恶越来越真实、准确地投射到虚拟社会中,这时主流价值观开始在网上进一步凸显,促使健康的价值观发扬光大。
民间力量捍卫着真善美
经历近20年砥砺,网络主流文化粗具雏形,政府、媒体、民间三方共筑起互联网健康、正面、向上的力量。网络不仅是主流文化的传播载体,也是主流文化的培育之基。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开设官方微博、试行网上政务公开等。一些官员也热衷于用实名“织微博”,推动政务公开、增强透明度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公民参与的程度。
一些专家注意到,凝聚主流文化的民间力量也正在形成中,例如网民依托网络发起的慈善项目、一些网站推出“谣言粉碎机”等,这些民间力量聚合起来,捍卫着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