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流行“拐点”,去年热捧“跨界”。 跨界(Crossover)的原意,是指两个不同性质的元素互相渗透,能量相互交融的兼容现象。就像MPV商务车融入了G型车(运动型多功能车)的性能,商务、越野两个属性兼而有之。 2008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的最大变化,当属渠道“跨界”。这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主体的强行介入,无异于虎口夺食、鸠夺鹊巢,是以挤占他人领域为前提的强势融合。 “八路军”跨界扎堆专营店 2005年之后,化妆品专营店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起初,对那么个小小的店面有何作为,人们并未在意。直至某个“黑马”品牌在专营店瞬间蹿红,那些不以为然的业界“老资格”才发现,原来“小小的”专营店居然有如此大的消费容量。 专营店,一个崭新的渠道诞生了。 专营店渠道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化妆品市场从此可以摆脱对传统百货业态的依赖,实现渠道独立生存、独善其身。而这一“真理”,早在10年前已经被家电、IT等行业发现。 经过2006年的隔岸观火,2007年的操刀上阵,到2008年,专营店渠道早已是杀声一片。调研显示,仅2007年至2008年的跨年度之间,“一窝蜂”涌向专营店渠道的不少于八路人马: 1.外资著名品牌站稳脚跟之后,下沉专营店; 2.专业线品牌转战日化线渠道; 3.专业彩妆品牌进军专营店; 4.功能性护肤品(如祛痘、祛斑、丰胸等)进军专营店; 5.洗涤类品牌进军日化专营店; 6.区域类品牌“跨界”进军全国专营店; 7.“药妆”线品牌进军专营店; 8.新创品牌首当其冲进军日化店。 当然,在2008年专营店渠道舞台上的主角,无疑还是本土品牌(号称“原生态”品牌)。在“八路军”的阵营中,本土品牌“人多势众”,但是,渠道渗透力最强的当属外资品牌板块,其次是专业线转日化线的阵营,再次则是专业彩妆品牌。 调研数据显示:“八路军”的介入,促使专营店渠道出现了如下格局: 1.外资品牌的市场下沉,“抬高”了不同城市专营店的地位; 2.“个人护理连锁店”扩张的地区,强势地蚕食着本土专营店的“人气”; 3.以专业线为代表的其他属性产品,对专营店渠道的介入,孕育着该渠道多元化终端时代的到来。比如,“药妆专营店”或“美体专营店”等业态的跨界衍生。 不过,尽管各路人马“八仙过海”,但2008年的专营店渠道主体游戏规则尚未受到根本性冲击——品牌影响力依旧决定了进店的难易系数。 事实上,除了极少数专业线品牌成功跨界外(如美素、美肤宝),初见成效的品牌几乎乏善可陈。 “药妆”跨界造概念 什么是药妆?面对这个热门概念,行业专家给出的答案会有若干个: 产品专柜陈列在药店里的护肤品或化妆品就是药妆; 由制药厂生产的就是药妆; 有“XX皮肤科医师研制……”背景的就是药妆; 有功效性的(如祛痘、祛斑等)就是药妆…… 提到“药妆”这个行业内的新潮流名词,就不能不提到“姗拉娜”。 姗拉娜痘胶膏在台湾原本是药品,15年前鉴于药品批号程序复杂,难以上市,故而转为化妆品才得以进入大陆市场。15年来,“姗拉娜”与日后应运而生的所有祛痘、祛斑、丰胸、收腹、防晒、防裂等产品,统统被约定俗成地称为“功效性护肤品”领域。上述产品在百货渠道销售的同时,在药店系统早有销售。如果说在药店里销售就是“药妆”,那么,由此推论,“药妆”并非新创。 严肃地撕下“药妆”这层面纱,发现包括连提出这类概念的“大师们”也都难以自圆其说。如果说把功效性护肤品称为“药”还勉强靠谱的话,那么,把纯护肤品的专柜摆进药店里就变成了“药妆”,则无异于把一盘红烧肉摆进药铺即可称之为“药膳”,如此“药妆”也太无厘头了。 去年,某家制药厂老总希望探讨“药妆”问题,面对一个直观的问题他就“卡了壳”:“药妆”,是以“药”为主,还是以“妆”为主?老板说不清楚,这事“卡”了一年,至今未有定论。 作为化妆品,一个不可替代的特殊属性是:美的底蕴,这是妆容性消费商品的关键特质。一支超级品牌的唇膏、一瓶卓越的古龙香水、一盒顶级的CD护肤品,那是拥有者身份的象征。正是“妆”字的独有魅力,让它具有鲜明的排他性。这种魅力特质,是“药”字远不能及的。 换言之,提及“药”字,大多
卖家在诉求产品功能时,不出三言两语,话题就奔了“五脏六腑,新陈代谢”,全然一副要救人于鬼门关的“半仙儿”作风,哪里找得到一个“美”字? 一个企业,如果连自己要生产的产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都说不清楚,显而易见,这样商品的品牌立意,无疑是模棱两可、不知所云的。那些动辄便引用“在药店里化妆品专柜的销量如何如何”的论调,无疑是将“能不能卖货”和“是不是药妆”的问题混为一谈了。 笔者组织的调研显示,就厂家宣传品中对“药妆”定义的解释,有76%受访者表示是“模糊的”。 纵观2008年“药妆”的表现,明眼人都看得出,只见风生,不见水起,是不争的事实。 [page] 前年流行“拐点”,去年热捧“跨界”。 跨界(Crossover)的原意,是指两个不同性质的元素互相渗透,能量相互交融的兼容现象。就像MPV商务车融入了G型车(运动型多功能车)的性能,商务、越野两个属性兼而有之。 2008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的最大变化,当属渠道“跨界”。这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主体的强行介入,无异于虎口夺食、鸠夺鹊巢,是以挤占他人领域为前提的强势融合。 “八路军”跨界扎堆专营店 2005年之后,化妆品专营店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起初,对那么个小小的店面有何作为,人们并未在意。直至某个“黑马”品牌在专营店瞬间蹿红,那些不以为然的业界“老资格”才发现,原来“小小的”专营店居然有如此大的消费容量。 专营店,一个崭新的渠道诞生了。 专营店渠道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化妆品市场从此可以摆脱对传统百货业态的依赖,实现渠道独立生存、独善其身。而这一“真理”,早在10年前已经被家电、IT等行业发现。 经过2006年的隔岸观火,2007年的操刀上阵,到2008年,专营店渠道早已是杀声一片。调研显示,仅2007年至2008年的跨年度之间,“一窝蜂”涌向专营店渠道的不少于八路人马: 1.外资著名品牌站稳脚跟之后,下沉专营店; 2.专业线品牌转战日化线渠道; 3.专业彩妆品牌进军专营店; 4.功能性护肤品(如祛痘、祛斑、丰胸等)进军专营店; 5.洗涤类品牌进军日化专营店; 6.区域类品牌“跨界”进军全国专营店; 7.“药妆”线品牌进军专营店; 8.新创品牌首当其冲进军日化店。 当然,在2008年专营店渠道舞台上的主角,无疑还是本土品牌(号称“原生态”品牌)。在“八路军”的阵营中,本土品牌“人多势众”,但是,渠道渗透力最强的当属外资品牌板块,其次是专业线转日化线的阵营,再次则是专业彩妆品牌。 调研数据显示:“八路军”的介入,促使专营店渠道出现了如下格局: 1.外资品牌的市场下沉,“抬高”了不同城市专营店的地位; 2.“个人护理连锁店”扩张的地区,强势地蚕食着本土专营店的“人气”; 3.以专业线为代表的其他属性产品,对专营店渠道的介入,孕育着该渠道多元化终端时代的到来。比如,“药妆专营店”或“美体专营店”等业态的跨界衍生。 不过,尽管各路人马“八仙过海”,但2008年的专营店渠道主体游戏规则尚未受到根本性冲击——品牌影响力依旧决定了进店的难易系数。 事实上,除了极少数专业线品牌成功跨界外(如美素、美肤宝),初见成效的品牌几乎乏善可陈。 “药妆”跨界造概念 什么是药妆?面对这个热门概念,行业专家给出的答案会有若干个: 产品专柜陈列在药店里的护肤品或化妆品就是药妆; 由制药厂生产的就是药妆; 有“XX皮肤科医师研制……”背景的就是药妆; 有功效性的(如祛痘、祛斑等)就是药妆…… 提到“药妆”这个行业内的新潮流名词,就不能不提到“姗拉娜”。 姗拉娜痘胶膏在台湾原本是药品,15年前鉴于药品批号程序复杂,难以上市,故而转为化妆品才得以进入大陆市场。15年来,“姗拉娜”与日后应运而生的所有祛痘、祛斑、丰胸、收腹、防晒、防裂等产品,统统被约定俗成地称为“功效性护肤品”领域。上述产品在百货渠道销售的同时,在药店系统早有销售。如果说在药店里销售就是“药妆”,那么,由此推论,“药妆”并非新创。 严肃地撕下“药妆”这层面纱,发现包括连提出这类概念的“大师们”也都难以自圆其说。如果说把功效性护肤品称为“药”还勉强靠谱的话,那么,把纯护肤品的专柜摆进药店里就变成了“药妆”,则无异于把一盘红烧肉摆进药铺即可称之为“药膳”,如此“药妆”也太无厘头了。 去年,某家制药厂老总希望探讨“药妆”问题,面对一个直观的问题他就“卡了壳”:“药妆”,是以“药”为主,还是以“妆”为主?老板说不清楚,这事“卡”了一年,至今未有定论。 作为化妆品,一个不可替代的特殊属性是:美的底蕴,这是妆容性消费商品的关键特质。一支超级品牌的唇膏、一瓶卓越的古龙香水、一盒顶级的CD护肤品,那是拥有者身份的象征。正是“妆”字的独有魅力,让它具有鲜明的排他性。这种魅力特质,是“药”字远不能及的。 换言之,提及“药”字,大多卖家在诉求产品功能时,不出三言两语,话题就奔了“五脏六腑,新陈代谢”,全然一副要救人于鬼门关的“半仙儿”作风,哪里找得到一个“美”字? 一个企业,如果连自己要生产的产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都说不清楚,显而易见,这样商品的品牌立意,无疑是模棱两可、不知所云的。那些动辄便引用“在药店里化妆品专柜的销量如何如何”的论调,无疑是将“能不能卖货”和“是不是药妆”的问题混为一谈了。 笔者组织的调研显示,就厂家宣传品中对“药妆”定义的解释,有76%受访者表示是“模糊的”。 纵观2008年“药妆”的表现,明眼人都看得出,只见风生,不见水起,是不争的事实。 [page] 网店跨界大抄底 某公司第三季度市场报告反映,来自一线专营店关于网上“窜货”的投诉,比上半年增长50%,比去年同期增长200%! 所谓网上“窜货”,实际上就是网店销售。 在厂家与地区代理商、终端加盟店的协议中,厂家责任条款中明确承诺,为保护三方的销售利益,在地区市场出现窜货时,厂家有义务介入调查、追踪直至制止。这是当下正规军品牌普遍的游戏规则。 但是,为了履行合同义务,Z公司所派出的“督察”队伍以及为查“窜货”所支出的费用,仅2008年上半年就比去年同期增长50%,占企业销售费用总支出的8%。而厂家在疲于奔命间隐约发现,所谓的“督察”队伍在越演越烈的网上购物浪潮面前,仿佛是一群捕风捉影的滑稽小丑,根本无济于事。 于是这家公司的老板私下抱怨说,未来续签合同时,将取消这一条款。 无独有偶,在日前应邀参加某网络公司举办的网络购物营销论坛上,某大型直销化妆品公司的高管在会上积极讨论的议题是:当网上购物兴起之后,对谁的冲击最大? 结论是直销。 私底下,这位直销大师在感叹:现在她们发展的“会员”,年龄在40岁以上、文化在高中以下(不会用电脑)、地区在中部以西的人越来越多了。那种面对面、一对一寄希望通过“洗脑”去发展“人头”、卖“人头”的直销手段,被疾风劲雨的互联网丢进了“传统”手段的行列里。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以往她只将“玩直销的”称为“现代渠道”,将“非直销的”统统视为“传统渠道”,没想到昨天还算是“时尚风光”,今天却一不留神就成了“传统”的。 事实上,当今35岁以下的城里女性,不仅仅是网上购物的主力军,也是网购公司开发“网店”投资者的目标群体。而直销精英们正是另一个可以“招安”的群体。由此网购公司挖空心思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手机平台、博客群体、QQ家族等虚拟空间渠道,将直销精英们网罗到自己的网络内,再嫁接到购物平台上去,这叫无本收编、跨界兼容。 当下网购发展的速度之快,几乎呈锐不可当之势。正如当初“小小的专营店”一样,将会一夜之间跨界而来。保守估计,网店发展成为一个渠道的局面,不出三年,指日可待。 渠道间跨界有暗潮 1.专业线渠道迅速下沉。 无须讳言,2008年是专业线渠道下滑速度最快的一年。 数据显示:自2005年~2007年连续3年,专业线平均每年以15%~25%的幅度出现“板块滑坡”。而截至2008年10月的一项抽样调研数据显示,专业线区域板块的整体萎缩比2007年同期下降幅度超过35%。这一现象至少从诸多专业线品牌纷纷“跨界”日化线渠道的动态中,略见一斑。 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跨界现象,是渠道自身的上下跨界行为。 2.商场档次的高低贵贱,基本实现了对产品和品牌的完全隔离。 AAS(A类城市A类商场)和ABS(A类城市的B类商场)的开发策略,早已成为外资品牌和国产品牌在规划都市商场渠道时的“租界”共识。比如,A类城市的A类商场已经成为纯进口化妆品的专属“领地”,很多有实力的国产品牌也几乎没有进入的可能性。 这种等级的“壁垒”,同时也区隔了超市渠道。比如,在商场内的品牌进入超市(流通品牌的领地),那是“下嫁”;反过来,先进了KA超市的品牌,再进商场就非常困难。同样,KA超市收银台外面的化妆品专柜区域的品牌(又称“超外”的品牌),进入“超内”也算是“下嫁”,而从“超内”进入“超外”则相对困难。 在这些行业内“潜规则”的指引下,构成了百货业内“横向”跨界的特点。 3.“会议营销”颠覆了企业对传播渠道的传统认知。 当下,无论日化线还是专业线,能否开好“营销例会”,是企业会不会做市场的重要标志。由下往上依此类推:终端店家召开“会员会”,经销商召开终端客户会议,厂家组织召开区域市场季度/年度营销例会,每年有规律的大型行业品牌展会……于是会议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无形的品牌营销渠道,既要做宣传推广、自吹自擂,又让厂家的策略直接到达终端、提升竞争力。 又如一年一度的上海美博会(CBE),过去的主要功能是厂家招商的平台,那些完成了招商“任务”的企业,基本是不来参会的。自2005年之后,新的景观出现了:诸多早已不需要招商、风头正劲的品牌,不仅参会,而且一届一届地“赖”着展位不走,这个原本以品牌招商为主要功能的行业展会,不知不觉地演绎成了品牌展示的传播媒体。 这种跨界现象,颠覆了营销界的一个传统法则:媒体的功能是传播,而能够传播的不仅仅是媒体。 跨界正在改写市场版图 不可否认,渠道跨界现象的发生,是行业市场“生态”行为的自然反映。无论谁对谁的“地盘”介入,都将对行业市场发生冲击,这也预示着某些游戏规则将面临改写。 毫无疑问,一次“游戏规则”的更新,就会将一批企业扔到沙滩上。而一轮又一轮的“游戏”更新,无情地更改着市场竞争的传统信念法则:“狭路相逢——快者胜”。 显而易见,渠道跨界无疑加剧了品牌之间“快鱼吃慢鱼”的竞争。在一个市场里,一个企业若三五年内没有动静,预示着市场的僵化;若业绩没有提升,预示着市场的老化。“各领风骚三五年”,正是这个道理,抱残守缺、进一步退两步的,甚至以熬代战、最终被边缘化的品牌和企业,必定会在类如渠道跨界的大演绎中,遭到挤压和淘汰。 (本文作者:李传玉,历任丽斯达(小护士)、伽蓝集团副总经理等职,日化界营销实战专家,现为多家大型日化企业的营销顾问。)
化妆品渠道"跨界"改写了哪些游戏规则?
时间: 2024-10-25 16:49:30
化妆品渠道"跨界"改写了哪些游戏规则?的相关文章
“国际营销外包”改写中小企业国际化游戏规则
中国出口企业所面对的游戏规则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007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企业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年初,"中国制造"遭遇消费者信任危机.来自出口国消费者的疑虑和恐慌.宠物毒粮.二甘醇牙膏,轮胎脱落.汽车碰撞试验折戟--从今春以来,几乎每过一个星期,就会曝出新一宗与"中国制造"产品有关的质量安全事件.6月,在出口退税政策出台的大背景下,又有一大批企业遭遇危机. 显然,那些以低价竞争为手段.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为核心.以低附加值产品为载体的"浅度&qu
下个苹果?外媒称小米将改写手机行业游戏规则
摘要: 小米不仅在国内人气十足,在印度等新兴市场也是势如破竹,外媒哈佛商业评论就认为小米在商业模式上很有想法,甚至会改写 手机 行业的游戏规则.你认为小米会登上手机行业之巅 小米不仅在国内人气十足,在印度等新兴市场也是势如破竹,外媒哈佛商业评论就认为小米在商业模式上很有想法,甚至会改写 手机 行业的游戏规则.你认为小米会登上手机行业之巅吗? 以下是全文内容: 在创业过程中,确定首批目标消费者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那些相对保守的消费者能让创业公司在市场占得先机,而这类消费者正是新兴经济体中崛起的新中产
文睿研究:音乐厂商跨界游戏开发运营
网络游戏和网络音乐是数字娱乐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类应用,所拥有的用户数量巨大.据文化部发布的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总数突破1.2亿人,在线音乐总体用户规模已达到3.6亿.近几年,音乐和游戏不断融合,音乐游戏已经成为网络游戏的一个重要题材和类型,在网络游戏盈利的不断刺激下,一些音乐厂商开始跨界,涉足游戏的开发和运营工作. 文睿研究中心认为,国内音乐厂商跨界开发和运营游戏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音乐游戏合作开发模式. 这类代表企业有国内唱片,如公司海蝶音乐,正版音乐服务网站,如巨
游戏电影好处多,游戏影视并非跨界
随着2015年春节的临近,年末贺岁档又将开始一番龙争虎斗,电影和明星也将使出各自的看家本事来吸引众人的眼球,而今年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也加入了战局,并迅速成为了"主角":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与华谊兄弟达成36亿元的战略合作;百度旗下爱奇艺与华策影视成立合资公司,小米以18亿元投资华策影视,近日,光线传媒与奇虎360成立了合资公司,负责互联网视频业务--在互联网公司纷纷与影视公司跨界融合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游戏公司也开展与影视界的跨界业务. 对于游戏企业来说,与影视界的跨
阿里巴巴王晓楠:游戏跨界营销新玩法 打造泛娱乐产业链
投资界消息 第三届GMGC全球移动游戏大会于2014年3月26.2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图为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王晓楠.王晓楠从今年阿里搭建移动游戏平台的策略出发,讲解了游戏跨界营销的几种新玩法.她举了两个案例:一个是Rovio在天猫建立的"愤怒小鸟"旗舰店,另一个则是昨天阿里刚刚公布的影视剧和手游投资产品--娱乐宝.王晓楠说道,内容商业化即从文学和影视作品层面改变成游戏已是大势所趋,未来会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为其演讲实录分享: 王晓楠:开始之前跟大家分享一些信息,201
韩国网游流行跨界合作演艺圈主动牵手游戏业
(编译/psyche1004)网络游戏一直是深受韩国大众喜爱的娱乐方式,很多领域也都通过网络游戏这一渠道与大众进行交流. 之前对网络游戏毫不相干的众多领域,纷纷开始对网络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游戏中植入的产品广告也随处可见.大韩航空与<星际争霸2>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同时也体现出暴雪对韩国游戏市场的重视与夸界合作宣传效果的肯定. 依靠大众的关注而生存的演艺娱乐业与游戏业的交流更是频繁且多样化.近来,演艺公司开始以PR方式让公司艺人直接以游戏角色出现,吸引了众多粉丝及年轻人的关注.由于成功
腾讯游戏整合文化产业IP 打造跨界精品
"2011年围绕<洛克王国>儿童网络社区,在电影.图书.周边授权等领域开放跨行业合作资源,打造了一条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儿童娱乐产业链,而腾讯游戏产品先后与<大秦帝国>.<宫锁珠帘>.<逆战>等影视作品跨界联姻,也获得了业内和用户的广泛认可,但在腾讯游戏泛娱乐战略的大棋盘里,这还仅仅是一个布局的开始",腾讯游戏副总裁程武先生表示. 3月21日,在"UP 2012腾讯游戏年度发布会"上,腾讯游戏携谭盾.蔡志忠.陆川.
“雷布斯”跨界化妆品领域,将会撞出怎样的奇迹
央广网财经北京3月31日消息(记者刘楠)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面膜再一次火爆朋友圈里.昨天(30日)传来消息,雷军旗下的顺为基金向一家主打面膜的企业投资上亿元人民币.互联网世界的"雷布斯"跨界化妆品领域,这将碰撞出怎样的奇迹?站在风口上的面膜,能飞的久远吗? 面膜"贴"上互联网 雷军旗下顺为基金投资的是一家名叫御家汇的化妆品公司,其主打产品御泥坊号称是"互联网第一面膜品牌". 在红道投资创始人杨长谨看来,这项投资代表了一种趋势:
O2O 是跨界者的游戏
*本文作者为南七道 回顾 2014 年的互联网创业领域,O2O 绝对是最热门的概念,没有之一.一年之间,各种 O2O 创业相关的项目和概念开始集中爆发,餐饮.家政.美甲.汽车.租房等等,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作为行业嗅觉最为敏锐的风投机构,自然不会错过这场创业盛宴,纷纷砸出天价投资,抢占地盘,各种前所未闻的巨额融资接连不断:饿了么 E 轮融资 3.5 亿美金.美团网 D 轮获得 7 亿美元融资.滴滴打车宣布公司获得超过 7 亿美元 D 轮融资.大众点评 8.5 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