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技术混合架构的三个认识误区

我以一位负责以云服务为基础实现多种业务解决方案交付工作的CIO的身份表达自己对混合架构的观点。在过去五个月中,我有幸参与到十几次高层对话当中,交流对象包括多位来自大型企业的CIO与CTO。以此议题为基础,我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我还阅读了大量与混合架构相关的文章与博文,但在我看来业界对于云环境下混合架构的认知仍然不够确切。

企业接纳云技术的理由可谓多种多样。云用户已经从灵活性增长、成本降低以及全球影响力改进等多个角度从中获益。在与多位CIO的交谈当中,我发现云技术切实帮助他们将原本无法转化为商业收益的宝贵资源改造成新的价值来源。换句话来说,基础设施管理已经由毫无特色可言的日常事务变成了其产品与服务构建、甚至是品牌知名度提升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IT部门目前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基础设施与运营管理机制。我曾与多位CIO进行交流,他们都希望能够尽快将基础设施迁移到云环境当中,但他们也意识到要让云技术真正以有意义的方式发挥作用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段旅程中,企业需要找到理想的途径以保持现有系统继续顺畅运作,同时最大程度发挥现有投资成果的潜在价值。在我之前的《企业的云之旅程》一文中,我讨论过企业应如何利用AWS Virtual Private Cloud(简称VPC)以及Direct Connect实现内部基础设施与AWS的对接,从而构建起混合架构。这样的混合架构对我而言最具实际意义,同时也成为众多企业在探索最大程度发掘云技术优势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必要步骤。

不过除此之外,关于混合架构的探讨也涉及到更为复杂的内容。我发现目前市场上流行着三种认识误区,虽然初听起来似乎有理、但在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后就会发现其根本站不住脚。这三类误区包括:

误区一:混合是一项永久性目标。

在这种观点中,永久性的表述有些太过绝对。大型企业由于拥有规模庞大的遗留系统而需要在较长周期中运行其混合云架构,其时间甚至可能长达数年。每一家企业的云旅程都会有所差别,而且每家企业都有着适合自己的推进速度。不过我真的很难想象在若干年之后,仍有大量企业继续运行属于自己的数据中心体系。虽然三年预期似乎显得太过激进,但我相信这一周期绝不会超过十五年。而且就目前来看,加快这一转变的推进因素有以下四点:

1.云服务供应商所具备的规模化经济效应将随普及程度的持续提高而不断增强。而这些优势将以多种方式给云服务买家带来更具竞争力的回报。

2.云技术在创新速度方面已经达到前所未有之水平。AWS在2014年年内发布超过515项增强成果,这一创新规模相当于此前三年内每年成果的二倍。

3.企业用于运行其业务流程(包括电子邮件、生产力、HR以及CRM等)的技术方案开始越来越多地依托于云平台实现。

4.能够帮助企业将现有业务迁移至云环境当中的技术与业务方案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大家可以查看AWS Marketplace与AWS合作伙伴网络以了解详尽信息。

误区二:混合架构允许大家以无缝化方式在内部基础设施与云环境之间实现应用程序迁移。

从表面上看,一论调似乎颇具吸引力。它假定云与内部基础设施具备同样的容量水平。我确实发现不少企业在管理内部基础设施方面拥有出色的表现。但与此同时,很多企业正是出于在功能与容量方面受到内部设施制约的理由才开始尝试云服务方案,例如真正的弹性、安全性水平、按使用量计费以及持续性创新等等。如果利用混合架构来实现应用程序在数据中心与云环境之间的无缝化迁移,那么功能发挥空间将被束缚在最低水平。

误区三:混合架构允许用户以无缝化方式在不同云服务供应商之间进行应用程序代理切换。

这种观点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值得深入探讨。企业利用多种不同类型的云解决方案满足其实际业务需求。其中通常包含一系列基础设施服务以及运行在企业内部数据中心之外(往往在AWS之上)的打包解决方案。这种处理方式完全合理,IT管理者应该审视其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理想的解决工具。

最让我担心的是,企业可能陷入一种不切实际的预期陷阱,即希望利用架构实现单一应用程序在多家不同云服务供应商的平台之上无缝迁移。我很理解工程技术人员对这种效果的迫使需求——能够将不同云环境结合在一起协同运作,听起来确实极具吸引力。遗憾的是,这种思路往往会首先抵消掉企业在云环境下本该拥有的生产力提升效果。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迫使自己重新回归起点的愚蠢作法。相较于管理自有基础设施,大家现在需要面对多种不同基础设施方案之间的细微差别。与误区二类似,这同样将云技术的实际功能束缚在了最低水平。

我也很清楚,企业可能希望遵循这一思路保证供应商以坦诚的态度与之交流,并避免被锁定在单一供应商身上。一方面,我并不认为选择大型云服务供应商真会带来什么潜在风险,而且云计算业界的发展方向不太可能指向策略性运营策略。在另一方面,我认为还有更好的办法解决此类问题。那些能够利用现有自动化技术打造应用程序架构的企业也将有能力可靠地再现其业务环境。这一最佳实践将帮助这类企业充分发挥云计算的弹性优势,并将应用程序从基础设施中加以解耦。如果处理得当,只要拥有令人信服的充分理由,企业完全能够在无甚负担的前提下在不同云服务供应商之间自由迁移。

技术决策有时候确实是个难题,而且作出的选择往往不够完美。但创建一套混合架构却用不着这样瞻前顾后。如果大家就这一议题有自己的观点,请在评论中与我们分享。

本文作者:佚名

来源:51CTO

时间: 2024-09-29 19:59:52

关于云技术混合架构的三个认识误区的相关文章

专访阿里云游戏首席架构师李刚:如何解决云服务技术两大痛点?

对于如今的游戏行业来说,云服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一定程度上,不论是近期兴起的手游,还是曾经的端游和页游,如今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云计算功能.在众多"云厂商"中,如果从技术角度来看,阿里云无疑是经验资历最老的团队之一.据悉今年上半年,阿里云已占据将近50%的云服务市场份额. 来源:IDC 2008年9月,阿里巴巴正式确定了"云计算"战略,1年后阿里云正式成立.阿里云通过搭建原创底层代码研发出了"飞天"云操作系统.同时为了满足阿里旗下淘宝等核心

阿里云飞天技术总架构师唐洪:飞天技术与应用

一年一度的阿里技术论坛(Alibaba Technology Forum)已走进第7个年头,4月15日,阿里众多技术领军人走进清华校园.通过特设的三大技术论坛,参会人员近距离接触了阿里巴巴在云计算.大数据.金融.电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在云计算与大数据论坛上,来自阿里云飞天技术总架构师唐洪带来了以<飞天技术与应用>为主题的深度分享.下面是精彩内容内容整理. 图:阿里云发展历程 飞天是阿里云自主研发的大规模分布式云操作系统 飞天设计原则 在开始介绍飞天技术前,唐洪和现场观众分享了当初判断要做云计

驻云科技首席架构师肖凯:要融合云,不要混合云

混合云是当前企业云化的主流思路,但反对者认为,混合云并不能反映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实际需求.驻云科技COO兼首席架构师肖凯表示,目前多个公有云混合的需求并不明显,企业关注的其实是公有云和内部部署IT集成的"融合云". 肖凯日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给出了他对企业业务迁移到云服务的建议,并介绍了驻云科技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理念.他表示,云计算的未来是公有云,私有云一定没有前途,但目前确实存在一些因素导致中国企业不可能直接完全迁移到公有云上,所以用户对所有的IT资源是需要一个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的.

【IT技术】阿里RDS首席产品架构师何云飞:阿里云数据库的架构演进之路

专访阿里RDS首席产品架构师何云飞:阿里云数据库的架构演进之路 原文作者:pipihappy8888 http://www.itpub.net/thread-1887486-1-1.html 如果说淘宝革了零售的命,那么DT革了企业IT消费的命.在阿里巴巴看来,DT时代,企业IT消费的模式变成了"云服务+数据",阿里云将打造一个像淘宝电商一样多方共赢的云生态.而作为阿里云庞大帝国的重要成员,阿里云RDS为社交网站.电子商务网站.手机App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存储服务.好的架构不是设计出来的

数据库、架构、移动、机器学习,蚂蚁金服与阿里云技术布道亿级互联网金融实践

随着云计算.移动.活的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的进展,人工智能正在经历巨大的突破.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很多业务的驱动力,并且开始在金融服务中发挥力量. 蚂蚁金服致力于创新金融技术,并且用新技术为大众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8月30-3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大会-"蚂蚁金服&阿里云在线金融技术峰会"( https://yq.aliyun.com/activity/109)将在线举办.聚焦数据库.应用架构.移动开发.机器学习等热门领域,为金融业技术开发者深入解析互联网应用的前沿应用

基于云技术的ELC集群式服务器架构设计与实现

基于云技术的ELC集群式服务器架构设计与实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张文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技术的弹性负载均衡集群式服务器架构(Elastic and Load Balancing Cluster Server Architecture based on CloudTechnology,ELC集群式服务器架构).本架构以Eucalyptus云计算平台为基础设施,按照计算与存储分离原则整体分为两部分.其中,计算服务系统在Eucalyptus云平台的计算模块基础上,通过虚拟服务器实例方式对外提供服务,

很多人不知道这是采用云技术的最大陷阱,包括你

上个礼拜,我在结束了三周的差旅工作生活后启程返回东海岸.在这几周内,我相继参加了于旧金山.伦敦以及悉尼召开的AWS峰会,并与数十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高管人员就其云服务旅程交换了意见. 令人振奋的是,如今世界上的各个行业都开始重视并积极推进IT技术的发展与部署,而我个人也从美国.欧洲以及澳大利亚的同行从业者身上学习到了监管事务方面的一些细微差别.我着迷于这些地区性的差异,计划撰写一篇博文,并将自己了解的这些细微差别全部汇总成文字.与此同时,我在交流过程中还有两个重要主题一直在反复出现,到时候我会通

揭秘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的真实面貌

互联网发展至今天,已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如今,大数据.云计算.AR.VR.MR等等一系列的概念被互联网公司运用到实际中来,不论是谁,只要能抢占第一个高地,谁就能占据先机.而在这其中,云计算无疑和大数据紧密联系的,对于个人用户而言,现在网上资源丰富,很多人习惯将资源保存在云盘中以期慢慢"品尝",但是,技术的更新,使得很多资源所占空间极大,以GB为单位的硬盘也无法满足,360云盘的36TB,百度的2TB,这些都由于各公司内部的改革导致免费时代终结.为此,很多人现在习惯构建自己的云盘,

《云计算:概念、技术与架构》一导读

前言 云计算这个想法并不新鲜,或者说从技术资源和网际互联的角度来说被过度复杂化了.新鲜的其实是云计算方法的成长和成熟,以及使得商业灵活性目标成为可能的策略.回首过去,最近几年"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一词并没有像"云计算"那样在信息产业界迷倒众生或是激起反响.然而,人们已经可以理解及时可用的资源,对信息技术资源和服务访问的外包(outsourcing)的核心是实用主义或服务特性.有鉴于此,云计算代表了一种灵活的.划算的和经过证实的交付平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