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巨头都投了重兵来做新闻客户端,这里包括本就有门户概念的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也包括百度这种非门户的公司,一度360都跑出来掺和了一脚。在这个市场里,还有几个非巨头所属的玩家,比如zaker、viviame、鲜果联播,风闻Flippboard也有意进入中国(不是只做个中文版,而是要在中国经营),这个市场,一时间热闹无比。
平心而论,现在的新闻客户端,几乎就是门户网站的移动版,虽然几家客户端都声称把门户在移动设备里再复制一次意思也不大。客户端的活跃度不高是一个问题,有一位媒体朋友在一个群里透露了一个来自运营商的侦测数字,低到不可想象(人再三要求不能公开,就不公开了)。另外一个更严重的是:客户端里的内容源,长尾效应非常小,反倒是巨量贴效应很严重。
腾讯微博的徐志斌曾写过一篇关于“巨量贴”的博客,他当时引用了杭州19楼战略总监徐一帆讲述的一个人气极旺的巨量贴故事。在徐志斌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但这也是最坏的事情。老徐形容,巨量帖出后,往往吓到了很多普通用户:哦,原来这才是帖子,我那点鸡毛蒜皮的事情都不好意思发帖了。”
一个人上一个网站/app其实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移动端,本来就是碎片化时间打发。巨量贴不仅会让其它内容供应者心生惭愧,更重要的是,巨量贴会以乘数效应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其它内容,无人问津。心生惭愧也就算了,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看,内容生产者的挫败感会极其强烈,久而久之,便会放弃这个平台。
其实门户就有这样的特征:什么东西上了首页(或频道首页),流量便大增,没上,就乏人问津。但这个上与不上,不是信息消费者决定的,是编辑决定的。于是,大量的运营开支投入到人工编辑上,有时候还未必讨好了去。到了移动客户端之后,这套运作机制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装上一个门户的客户端之后,它会默认帮你“订阅”一些频道,出发点是:省得你不知道干什么。但结果是:太多人也就不再去干什么了。然后在未来的推送和接受中,也是编辑们在主导:推这篇文章,不推那篇文章。信息消费者被推送惯了,也就懒得自己去拉取什么。最终,巨量贴效应出现,长尾效应丧失。
作为内容供应源,在客户端里,ta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客户端推荐我。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说穿了,对于客户端而言,只是一个流量的分配,而不是创造。如果我们去看看微信公众账号就可以明白这样一点:在微信运营方几乎不推荐任何人的情况下,内容供应者想尽各种方法在外部推广,于是,形成了流量的增量,而不是分配——至今你会看到很多人在到处推销他们的二维码,而不是推销他们在客户端中的某一个栏目——对于平台而言,它就只能苦哈哈地自己唱独角戏来推广自己,然后再进行流量分配,它借不到内容供应者的力。虽然,每一个力可能都很微小,但总量绝不可低估。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客户端喜欢默认帮助用户订阅一些什么东西,因为很显然虽然微信公众账号不做这个事,用户依然会去主动找一些公众账号来订阅——这证明了一点:用户不是那么蠢的。但有一点我也承认,当用户装上一个客户端,你没有帮助ta订阅任何东西,ta可能会真得删掉了事,毕竟客户端不是微信,后者有着其它功能。
也许有一些其它的玩法可以借鉴。比如国外的一款客户端zite,在安装后,它会希望你绑定你的twitter或Facebook账号,绑定后,根据你在那两个地方的表现,做一些数据分析工作,然后向你推送内容。这样的做法千人千面做不到,千人百面总还是做得到的。国内的客户端,完全可以利用绑定不同的微博账号、豆瓣账号、人人账号,经过一个稍浅的数据工作,起到zite一样的效果:比如,当发现你在微博上关注了某媒体蓝V时,把它的内容源放到你的默认订阅中。
移动的客户端不能是简单的门户复制,这句话的核心其实在于:客户端的运作机理,应该减少编辑的推荐——事实上,整个门户就是编辑推荐。编辑推荐的结果,一定是千人一面,最终走向巨量贴。虽然我们都知道“无社交,不阅读”,但落实在具体的缺少社交因子的客户端上,对用户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推荐,才是最为靠谱的做法。在这个基础上,未来再向社交领域徐图缓进,可能是一个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