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揭科研经费黑洞:要靠拉关系

图为:北大教授饶毅图为:清华教授施一公  楚天都市报讯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在2010年9月3日出版的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一篇讨论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的文章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评论认为,这一文章“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篇文章是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教授联合撰写的。两人都是从美国归国的科研人员。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曾任该校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在2008年回国时年届不惑,已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并获得了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授予的1000 万美元研究经费。两人的回国在当时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在这篇发表于《科学》的文章中,两位作者表示,虽然我国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但“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作者认为,问题主要存在于政府各部门的大型项目上。这些项目的经费从几亿元到几十亿元人民币,但学术优劣与能否获得经费的相关性相对而言较小。文章揭露了中国科技界的“潜规则”:“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  文章还称:“在中国,相当比率的研究人员花了过多精力拉关系,却没有足够时间参加学术会议、讨论学术问题、做研究或培养学生。很多人因为太忙而在原单位不见其踪影。”  饶毅告诉记者,文章发表后,目前没有感到压力,而且好像获得了较多支持。有关领导也非常重视,并要求有关部门拿出具体措施解决问题。  然而,这不代表他的处境一切都很好。他说,国内极力排斥他们的机构不少:官员觉得不好操纵我们,学界权威觉得不好对付我们。“除了给我们闷棍,最常见的是冷处理”。  他在给记者的邮件中谈到,他在国外时,除了参加国外评审,还被国内邀请做评审。但回国后,国内基本排斥他参加各种评审会。  专家学者热议科研潜规则  楚天都市报讯 复旦大学教授陈良尧先后担任了几个学院院长。自“973计划”诞生以来,陈良尧年年申请,年年败于一些在他看来并没多少竞争力的团队。目前,他已在《科学网》的实名博客中,撰写了多篇讲述科研经费分配黑幕的文章。  陈良尧有一年申请“973计划”的一个项目,该项目咨询组专家开口向他索要好处,直言不讳地提出:“我很希望能安排教师在您领导下接受一个子课题。”后来,陈良尧的申报失败,他惊讶地发现,这位专家竟然从另一课题组成功地拿走了一个完整的子课题。  专家评审组沦为“分钱组”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一位教授说,所谓“跑部钱进”,就是说教育部、科技部等,要多跑动,多拉关系就可能有钱进。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汪品先指出,一些上亿元的大项目都让司长、处长们管着,一个处长就可以操持上亿资金。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教授表示,这些争取来的科研经费还有可能成为向官员、专家行贿的来源。这包括:第一,送回扣。有的项目经费至少拿 10%打点关节。一般一个专家的回扣为项目申请费用的2%~5%。其次,送项目。专家评审通过了总课题,科研人员就拿子课题贿赂对方。  这样的结果是,科研经费的分配,不是基于学术水平的优劣,而是靠关系,专家评审组也因此沦为了“分钱组”。  通过科研经费捞钱最安全  广州某高校一位长江学者表示:“我在国外呆了很多年,回来后发现吃大亏了,因为我不认识人啊,没有关系,拿项目很难。”他也亲眼见到:“很多我们认识的教授,做得不怎么样,但是会忽悠、会喝酒,他就总能拿到各种各样的基金,至于他拿了钱干什么去了,谁也不知道!”  上述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表示,现在高校有一批这样的人,学术不怎么做,但成天去跑项目、拉关系,项目跑回来以后,再拉扯出来一批人层层分包。“由于评审制度也很差劲,最后项目完成了,不是国际领先就是国际先进,实际上啥东西都没弄出来,纯粹就是瞎糊弄、大忽悠。我们有时候也笑谈,这是在中国捞钱最没风险的事了,像官员贪污受贿,说不定哪天还进去了,在中国,谁听说过有几个通过申请科技经费捞钱进去了的?”  评审者、申请者、评估者可能是同一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表示,对于专业大型国家项目,政府人员必然需要科学前沿的专家来制定项目指南、进行专业的分析,专家们起草时,为自己的申请提供方便。“就好比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有可能是同一个人。”因此在基金申请的过程中,运用私人关系、甚至出现权钱交易,都是有可能的。

时间: 2024-10-26 21:17:31

海归揭科研经费黑洞:要靠拉关系的相关文章

如何堵住科研经费黑洞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中国科协的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中国青年报>8月31日) 我国科研经费近年来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但同时科研经费黑洞成为公开的秘密,很多学者争抢课题.项目,目的不是研究,而是致富. 一些分析将此指向科研人员的道德操守,而实际上,目前的科研体制下,出现科研经费黑洞是必然的.其一,一些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对科研人员采取的薪酬制度,就是基本工资加津贴.奖励,而津贴.奖励部分大多是自己去挣的,这就是"科

美国削减科研经费限制移民,将输掉AI竞赛并丧失国际霸主地位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时事刊物之一<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称,美国若再不采取行动,将输掉人工智能竞赛,丧失全球霸主的地位.文章分析了相较于俄中两国,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劣势和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大约60年前,当时的参议院多数党领袖Lyndon B. Johnson曾警告,谁赢得太空竞赛,谁就会获得对世界的绝对控制. 无独有偶,最近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谁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谁就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 Johnson和普京或许会被指责为过于夸张

科研经费乱象调查:课题还没研究就成科研成就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一份来自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把中国科学院这一国内最高等级的学术机构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审计列出2013年中科院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问题,所涉问题金额共计4亿元之巨. 去年以来,震动科技界的广东科技系统窝案,已有近50名官员先后落马,其中多涉及部门"一把手",发案集中在科技资金使用.分配及信息工程发包环节. 审计报告和腐败大案共同揭示出中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存在着严重漏洞,中科院审计报告.广东窝案都仅仅是冰山一角. 21世纪经

科研经费管理将增问责机制

本报讯 (记者仲玉维)昨日,记者从科技部获悉,在"推进'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视频会议"上,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建立问责机制.加强经费管理的监督. 据悉,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十一五"大幅增长,从2006年的年投入2000多亿增长至2010年的7000多亿,是"十五"时期总量的近三倍.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将着力解决科技计划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新问题. 万钢部长强调,在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环

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

"我感到很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错愕.愤怒",昨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披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审查两起涉嫌贪污科研经费大案. 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 万钢称,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审查两起有关科研经费的违纪违法案件,一起涉案人是知名环境领域专家,另一起是重要省份的科技厅长. 自今年7月,司法部门就审理了两起备受关注的案件: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常务副院长陈英旭被控贪污千万科研经费:中科院候选院士段振豪贪污130万科研经费,还被妻子举报包养情妇. 万钢提出,科技腐败案连发,在

2009年国家将投入科研经费1761亿元

6月18日上午消息,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18日在第七届中国软交会上透露,2009年国家预计将投入科研经费1761亿元, 同比增长25.6%.(熊立)

中科院着手调查挪用科研经费包养情妇传闻

李博 王建坤 连日来网上论坛揭露的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包养数位情妇的帖子,将这位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据悉,举报人之一正是段振豪的妻子曹女士,她揭露其涉嫌挪用科研经费包养情妇,使这则性丑闻已经升级至科研经费腐败.记者近日打通了曹女士电话,她再次提供细节,证明自己的举报属实. 与此同时,记者联系了当事机构中科院.段所在单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党群办公室副主管石艳红介绍,中科院正在着手对段的财务问题进行核对调查,近期将公布最终结果. 相比于性丑闻,公众正将更多的目光

中科院软件所财务出漏洞 挪150万科研经费炒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2008年12月至 2009年3月,审计署对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并抽审了10个所属单位.一.基本情况中科院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部门预算由院本级和116个二级预算单位及项目执行单位的预算组成.审计结果表明,中科院2008年度预算收支基本符合国家有关预算和财经法规的规定,会计处理基本符合会计法.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能够认真做好本部门预算编报的组织工作,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

科技部拟新规监管万亿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滥用.腐败等问题一直备受诟病.日前,科技部在官网通报四起违反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的典型案例,涉及的单位既包括北京惠众实科技有限公司.大连三维传热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也有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上述案例发现,违规问题涉及使用假发票列支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挪用.自行增加预算外单位.违规外拨经费.劳务费发放不规范等.而这些问题也是近几年媒体 曝光频率较高的.科技部办公厅有关负责人8月1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通报点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