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或许是最知名的P2P借贷平台Lending Club(简称LC)发布季度财报,其中显示二季度净亏损同比从410万美元扩大至8140万美元。公司同时宣布CFO Carrie Dolan离职,财务总监临时上任。
而在不久前的5月,LC联合创始人兼CEO Renaud Laplanche才引咎辞职,原因是公司数据造假,向投资者舞弊,以及CEO本人没有披露一项有利益冲突的投资。
2014年底上市之初,LC不仅被誉为金融科技领域最重要的公司,也带动了对岸国内P2P借贷平台的火爆,至今年3月,国内累计成立了3984家P2P借贷公司。而当时LC股价一度升至29美元,现在却还不到6美元。
LC上市以来股份趋势,图片来自Google
LC的危机近期才暴发出来,但或许在成立的早期隐患就已埋下。根据彭博社的报道,早期LC员工内部刷量的情况并不新鲜,对贷款的审核也并不如声称的那样严格。这家明星公司存在一段不光彩的过去。
曾经的颠覆者
LC出现之初被认为是借贷领域的EBay。它并非第一家P2P借贷公司,但其利率设置算法及SEC的批准让它脱颖而出。其他公司也开始模仿LC的模型原理,并用于地产、医疗,甚至是婚庆等领域。
LC在接到借款申请后,会借鉴FICO信用评分,利用自己的风控模型,对贷款人进行审核并迅速决定是否放款。它将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分为A到G等7个级别,根据风险差异定价。对借款人来说,LC也是一个应许之地。平台上的利率比银行个人贷款低,流程却与申请信用卡一样简单。借款人注册后几天内即能拿到贷款。
2007年LC在Facebook平台上正式亮相。用社交图谱做贷款的策略吸引了不少投资人,公司很快就获得了1000万美元融资。
当时LC还没有披露内部成员贷款的信息,但仍以此证明自己的业绩。2010年,Laplanche曾表示公司收益率达到9.8%,超过了对手Prosper。这种风险低但收益高的形象,也为公司吸引了不少投资者。一些大型投资者开始设立私募基金,大量购买LC的贷款。2012年,前摩根CEO John Mack及美国前财政部长Larry Summers加入LC董事会。
LC上市,图片来自cnbc
Laplanche本人从背景上看也是颠覆传统银行业的绝佳人选。他20出头时曾在一家律所任职,后来联合成立了一家软件公司TripleHop Technologies,并在2005出售给了甲骨文。
Laplanche创办LC的动机是出于这样一个思考:为什么把钱存进银行只得到1分利息,但如果借同样的钱却要付出18分的利息?于是他想着,是否有一种方式能让用户之间相互借入借出,让资金流转更简单和快速。
如今,LC已经经手了160多万笔贷款,总值约200亿美元。
一次查询
LC每天会公布贷款信息,其中包括了经过匿名处理的借款人信息。正是这些信息吸引了Bryan Sims的注意。他是曾经是一位创业者,后来成了LC平台的投资者,并将退休金全投了进去。当LC在2014年上市后,Sims购买了它家的股票,并经常收听公司的盈利报告。2015年他在一次报告中听到公司CEO Laplanche表示,14%的借款人(约10万多人)会有第二次贷款。这一数字让Sims很好奇,因为回头客数据公司从没公布过。
于是他决定查看与自己有关的贷款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贷款金额、利率、借款人薪资、收入、信用评分等信息。有两项贷款让他很好奇,因为借款人的雇主和地点相同,除此之外收入也基本一样,而且在同一时期办了第一笔信贷。Sims意识到,他们可能是同一个人。同一个人有两次贷款,但LC认为他们他们并不关联,而收取的利率也不同。借款人在1.5万美元的贷款上的利率是15%,而在3万美元时的利率是9%。更重要的是,LC似乎无动于衷。
随后Sims进一步发现,LC在2009年12月的一些数据中,有32笔共72万多美元的贷款初看是来自32个人,但主体其实只有4人,他们更改了收入和地址等信息,并在8天内重复借款。有29笔贷款在90天内进行了偿还。这些交易很不寻常,但似乎没人注意到。
Sims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身份盗窃,可能有人在测试新的骗局。另一个则解释属于阴谋论,即LC有意在数据上造假。LC在2010年4月获得2450万美元融资,由Foundation Capital领投。Sims认为,很可能Laplanche或其他高管想在融资前,用虚假贷款让业绩变漂亮些。
事实证明Sims的推测没错。后来LC在一份披露中称,2009年12月Laplanche和三位家庭成员做出了32笔贷款,总额也与Sims的数据一样。根据LC的说法,此举是为“提升2009年12月平台的贷款量”,并声称再无其它不当贷款。
Sims还发现,2009年到2011年间LC允许借款人将贷款分成两份操作,而这样的例子有数千起。比如,2011年6月一位用户想贷款2.5万美元,但其FICO评分仅700出头,属于风险偏高型。当时LC给出的利率是18%,而后来这位用户只收到了约2万美元的贷款。但不久后同一个人再借走了约5千美元,利率7.5%(可能是金额变少,风险相应降低)。外界看来,这似乎是一笔高风险与一笔低风险贷款,但事实上两者风险一样高。
Sims共发布了3万笔疑似有重复借款人的贷款,但LC从没公布过相关信息。这类信息对投资人十分重要,因为借款人可能同时使用多家金融平台,而数据能揭示出风险到底有多大。
Renaud Laplanche,图片来自forbes
潜规则
这些事听起来很不可能,毕竟LC是行业中最具声誉的公司之一,公司的投资人及董事会成员也都在业界享有盛名,而Laplanche本人也曾在一家“白鞋公司”(指经营长达百年的世界500强公司)任证券律师。
但经过高管相继离职,公司收到司法部传票,面临SEC调查,曾经的第二大股东Baillie Gifford公司出售了所有LC股票,以及6月LC裁员12%等一系列事件后,情况可能比想像的还糟。LC上市时市值有约100亿美元,如今已蒸发了八成。
早期LC用社交图谱的方式赢得了融资,但在社交平台上很少有人会公开借钱。于是按LC一位早期投资人Salil Deshpande的说法,需要做一些“不自然的事”以产生交易。其中一件即是鼓励员工及亲属在LC平台上贷款,而Deshpande也不认为这是违法的事。
可以看出,LC也并不否认内部交易,但认为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正如公司C轮投资者Charles Moldow所说,这种行为就像是为了吸引其他人用户,会先邀请朋友参加活动。有知情人士告诉彭博社,内部员工贷款在LC早期很普遍。LC此前也有声明表示,在2008年禁止了董事及高管贷款,2010年此限制扩大到了所有员工。
硅谷似乎也很推崇这种欺骗策略,特别是在事业早期,这又名为“growth hacking”,用于产生“势能”。
一家重要的公司
对重复借款人的不作为,可能是因为LC通过对借款人及贷款人收取手续费来盈利,它也没多少动力对重复贷款做出限制。
LC的模式是连接借款人与贷款人,虽然它用自有的风控模型减少了繁琐的贷款流程,但这并不能保证吸引到高质量的贷款客户,且其贷款成本并不比银行便宜。这让LC更容易吸引不符合银行贷款标准的个人或小企业,也让贷款人面临更大的风险。举例来说,LC的70%业务来自于帮助客户偿还信用卡债务。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LC上贷款,在2010年时借款人的FICO评分被要求必须高于660。这一标准足够高,当时来自投资者的需求也超过了借款人的需求,以至于LC甚至开始对多数借款人不再验证收入信息,理由是未验证的贷款质量与验证的一样好。这一说法不算错,毕竟美国信用卡申请也很少验证收入信息,但银行会对固定利率贷款进行验证。无论如何,LC声称的比传统银行更严格的标准也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这也让高风险者得门而入。
有业内人士表示,早在30年前美国的消费金融就覆盖了差不多八成的消费者,新的借贷模式未必能吸引到传统的客户。相比之下,国内依然有70-80%的消费者没使用过消费金融服务,而其中不乏未使用传统金融服务且愿意尝新的优质用户。这是否说明P2P借贷会始于西方,却在东方结果呢?毕竟国内P2P借贷平台宜人贷的市值正逼近LC。
LC新任CEO Scott Sanborn认为过去的这些事件都是孤立的,并强调公司在重新培训员工,会让所有人专注于正确的事。作为继任者,Sanborn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他认为这些问题都是暂时的,公司已经回到了正轨。许多投资者仍在LC上买入贷款,尽管交易量有所减少。上季度公司经手的贷款额也达到近20亿美元,手上还有5亿美元现金。
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一旦摧毁,会很难恢复。既然CEO也能参与丑闻,那又如何保证投资者的安全?更何况LC的角色本质上是中介,没有资金保障服务。当出现违约行为时,贷款人要自行承担投资损失,LC不会给予赔偿。
LC确实是金融科技领域最重要的公司,它带了革新,也带来了一次严重的信用危机。
本文作者:张驰
本文转自雷锋网禁止二次转载,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