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维维)在庞大的微博群体中,有许多是实名认证的公职人员。公职人员同普通网民相比,其角色定位是什么,其发言该把握怎样的尺度呢?昨天,在由新浪微博主办的“微政道公职人员微博角色定位探讨”沙龙中,有与会嘉宾提出,公职人员要敢于实名,在微博中传递正能量;同时,公职人员微博发言还要把握好度,不能忘了自己的公职身份。
昨天,与会者有来自团中央、外交部、商务部、北京市公安局等部门的公职人员,以及业界微博研究专家。与会者共同的特点是都开设了实名认证的微博。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经过认证的全国公职人员微博账户数量是19155个,集中分布于公安、司法、团委、交通、旅游等领域。
其中,北京约有1856名公职人员开通实名认证微博,主要集中来自司法系统213人、公安系统83人、团委系统95人。“公众对公职人员有更高的期许,公职人员通过微博发表的言论,很难不与他们的身份相联系,不过现在不少公职人员没有开实名认证微博。”团中央宣传部文体处副处长吴德祖说。
两个月前,吴德祖选择了实名认证。专职于青年工作的他,认为微博是一个了解青年人以及与他们更好沟通的平台。“其实公职人员也和普通人一样可以又年轻又时尚,一样可以有家、有生活、有爱、有恨。”吴德祖说,他希望能借助微博,向公众展示公职人员的真实形象,并通过理性的思考对网络舆论进行正面的引导。
与吴德祖相比,粉丝数量达到157万的女网警高媛更早选择了实名,她还凭借在微博上的影响力,获选首届“我最喜爱的首都人民警察”。微博上,高媛叫做“传说中的女网警”,认证信息是“北京市公安局网警高媛”。她在微博里一会儿聊家长里短,一会儿告诉网友保证网络安全的小窍门,甚至在网友的配合下,制作“女网警话安全”系列漫画,颇受网友追捧。
“可能有些人对警察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民警工作。”高媛说,自己相信绝大多数网民对公职人员的言语和行为是有分辨的,如果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工作的需要和问题的状况做好解释,很多网民最终都会理解。在她看来,公职人员微博很重要的一项功能是要传播网络正能量。
对于高媛的看法,与会者纷纷表示认同。人民网(603000,股吧)舆情监测室微博运营总监谷文杰补充道,应鼓励公职人员以个人身份开通微博,这与其公职身份并不矛盾,当事人要做好微博定位和职能界定,把握好言论的正确舆论引导,微博发言不能忘了自己的公职身份。
焦点
公职人员的微博“尺度”
公职人员不同于普通网民,其开微博、发言该把握怎样的尺度呢?昨天记者采访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博运营总监谷文杰和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尹富强。
疑问一:在微博上注明“本微博言论与供职单位无关”,是否可与公职身份撇清关系?
谷文杰:微博上注明“本微博言论与供职单位无关”,原则上来说很难撇清与单位的关系,因为很多公众关注个人,更多是基于其背后的供职单位,除非像方舟子那样,靠个人吸引关注。因此,一旦因言论造成纠纷,与单位无关的声明不能成为免责的借口。
尹富强:这要看当事人所发布的内容是否具有职务上的特点,如果言论与本职工作息息相关的话,一旦出现问题,肯定是与职务脱不了关系的。
疑问二:通过公职身份获得的信息能否在微博发布?
谷文杰:一个完整的材料,你想把其中的一部分披露出来,可能这其中有内容是涉密的,或者供职单位要求不允许对外发表的,在发微博之前不要自作主张,不要没有经过单位内部的审核就发出来。
尹富强:作为公职人员有各种不同的职务,所发表的内容也千差万别。但共同的是,当事人所发表的言论不应侵犯他人、国家以及供职单位利益。
疑问三:公职人员在微博上过“萌”的言论是否合适?
谷文杰:这是可以的,我们提倡微博一定要人性化和人格化。如果你冷冰冰的,会影响微博内容的传播力。可以发笑话,也可以发幽默的东西,这样会显得更亲近,更贴切,能够在网民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同时也有助于其他官方信息的传播。
疑问四:如果公职人员的微博导致法律纠纷,供职单位是否可能因此担责?
谷文杰:一个人犯了法,是否会连累到他的单位?在微博上也是同一个道理,这种情况要按照法律规定来做。如果法律调查最终确认单位和个人之间存在连带责任,那么单位需要承担责任。可是如果完全是个人行为,那跟单位是可以撇清关系的。
尹富强:这主要看当事人的言论行为是个人行为还是职务行为。如果从各方面评判,被认定是职务行为,则其供职单位也要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