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傍晚,白天炙烤的热气逐渐消退,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烧烤摊便拉开阵仗,烧烤师傅搭着汗巾摇着蒲扇,炭火明明暗暗,白烟升起又散去,串串们混合着辣椒、孜然和其他的酱料嗞啦作响,在这一摇一摆里美食出炉,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上演了。
串串上了食客的桌,啤酒是标配,花生毛豆海螺锦上添了花,像番茄酱之于薯条,醋之于饺子,少了便成遗憾了。大姑娘小伙子,中年的大叔们,三三两两,穿着裤衩,趿拉着拖鞋,小吊带大背心,在车水马龙的街边显得和谐安稳。这里没有巨商富贾,没有官僚政客,只有最平常的吃客。吆喝声,谈笑声,碰杯声里吃出人生百味,和对当下充实的把控感。白天的粘腻燥热被吹走,裹着炭火的香味弥漫在街上和空气里,整个城市也活色生香起来。七八月份的酷暑天似乎只有现在才是惹人爱的。
烧烤这种美食流行于全世界,在不同地区又演化出不同的形式和口味,而中国城市大街小巷里这种近乎露天席地的吃法,是最接地气的一种,一个马扎,一把肉串,一扎啤酒就是最自己脾胃的最好交代。
为什么街边烧烤在国内会如此受欢迎呢?
首先是因为,烧烤的食材多,海鲜、肉类、青菜无所不烤,店家只要支好一架烧烤炉,怎么烤怎么好吃,食客的选择性也比较大,而且出产率高,对于吃客和店家都合适。第二呢,烧烤这种食用方法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从学会钻木取火以来,我们的祖先便开始了漫长的烧烤岁月,之所以几千年后的我们还在孜孜不倦的用火烤食,除了味道为我们所喜欢,在根深蒂固里大概也是一种习惯的延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吃烧烤更多时候吃的是一种感觉。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吃,在很多时候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使命,从传统节日到各家喜事,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就是吃。甚至到平时的一日三餐,也要吃出不同,吃出花样,过年吃饺子,中秋吃月饼,冬天吃火锅,夏天当然吃烧烤了。除了这些,还有一点不得不否认,一天的辛苦后,随意的街边,啤酒烧烤伴随的更是一种极其放松和自在的时光。
记得去年夏天然之协同的一个定制开发项目,客户催得紧,而人手又不够,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恨不得当成16个小时来用,心理和身体的压力无处释放,“走,撸串儿去。”就成了当时我的世界里最悦耳动听的语言。项目组三个人下班后便是烧烤啤酒伺候,因为一天高度紧张的神经唯有此时才完全放松,没有柴米油盐,没有客户和代码。喝酒吃肉,人生足矣。结果在连续吃过三次后,一整个夏天便没有再碰过烧烤了。看来烧烤好吃也不可能顿顿食之,毕竟跟自家灶台里出产的一日三餐不是一种味道,就当作是偶尔换换口味的调剂吧。当然,还有健康的问题。
其实烧烤不健康的流言一直都在,甚至一提烧烤就会跟致癌联系起来,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肉类在烧烤过程中会形成两种化学物质:杂环胺(HCAs)和多环芳烃(PAHs)。杂环胺是肉内的氨基酸,糖,肌酸在高温时发生反应而生成的,而多环芳烃则是因为脂肪和肉汁掉进火焰而形成的,会通过油烟附着在食材上。除了肉类,碳水化合物中含有大量游离的天冬酰胺,天冬酰胺在高温的情况下会和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叫丙烯酰胺(Acrylamide)的致癌物。因此,烧烤就跟致癌联系起来了。
不过吃烧烤时,这三种物质每种的摄入量大概在零点几微克(μg),和我们平时从水或汽车尾气中摄入的剂量差不多,更远远小于吃薯片(丙烯酰胺)或抽烟(多环芳烃)时的摄入量。所以,烧烤致癌的说法还是需要辩证的去看待。
烧烤致癌、寄生虫感染、损伤消化道等危害或许真的存在,而且烧烤的肉类、海鲜、动物内脏的来源也一直被诟病,尽管流言一直在,吃客还是趋之若鹜。就像我们都知道熬夜不好却一直在熬夜,洋快餐是垃圾食品但我们依然喜爱一样。在吃的命题上,国人的大无畏精神总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觉得,如果想要为健康负责那就选择不吃,或者控制摄入量,尽量选择干净卫生的店家,甚至可以自己烤制,也是一种兴致。如果贪恋口腹之欲,食之而后快也要正视可能因此带来的健康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