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经常听学长们说,毕业找工作两样事最重要:一是能力,二是人脉。有人脉没能力的往往胜任不了挑战性的工作;而有能力没人脉的人,虽然能胜任重要岗位,却往往和好工作擦肩而过。
我个人和这几年招聘编辑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五年前我孤身闯北京,是因为">互联网圈内有“博客教父”之称的方兴东邀请,而加盟他创立的公司;而来到现在任职的华军软件园则是在两位业内知名的站长举荐之下,未经任何面试干上编辑这一行,而且这一干就是3年半。
在这三年多,我招聘的编辑也有十几名,有从智联招聘上打广告招来的,有朋友介绍过来的,还有的是看了我写的一篇博客《招聘启示 非诚勿扰版》投奔而来。我一个经验是,尽管你可以从智联和前程无忧上靠打广告收到上百份简历,但真正适合你的也许只有一两个个人,有时甚至根本没有。
环顾周围,IT圈的朋友大多是在圈内跳,靠着朋友介绍,业内的口碑,从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我经常感慨,这个圈子真小;我更感慨,找工作也得靠口口传播才靠谱,那些所谓的上市网站,常常给你巨量的招聘工作,而没给带来你要招聘的人才。
Linkedin人脉招聘的思路
当年方兴东因Web2.0颇受关注,他也因此融到千万美金并投身在博客网上。当时,他认为很有潜力的几家Web2.0公司是Myspace、Cyworld还有Linkedin,他甚至预测这其中会诞生上市公司。
后来,Myspace被新闻集团收购了,却被被后来崛起的Facebook边缘化;Cyworld在中国被腾讯Qzone挤兑够呛。倒是Linkedin最近真的上市了,而且估价达到了90亿美金,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Linkedin就是一个做人脉招聘的网站。注册用户要详细登记自己毕业的学校和求职经历;企业也要详细登记资料和所需要的人才岗位。说白了,这就是个结构化和关系化的博客简历系统,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人脉,去求职和寻找人才。据说,到2010年底,Linkedin上拥有200万个公司页面,记录了7900万个职业变化。在美国,28%的毕业大学生通过Linkedin找到工作。
Linkedin算是海外最早上市的Web2.0公司,这个网站的价值并不仅是用户量庞大,而是这些用户大多是高端用户,这些企业也是最有名的企业,更可贵的是,用户和企业的数据是过去真实的职场记录,这里的数据甚至比企业和求职者提供的资料可靠,这也难怪很容易在这家网站上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企业和人才了。
求职需要能力更要靠人脉,所以我认为,真实、高端、商务、六度人脉关系和口口传播带来的信用以及专注求职市场,是Linkedin成功的关键。
中国的Linkedin和概念追随者们
在我记忆里,国内大街网是和Linkedin一样低调的公司,其模式也非常类似,都是靠着用户提交的内容而迅速崛起、也都是依靠人脉和六度传播得以口口相传。
08年刚成立时,业内还很少看到他们的新闻,但现在求职者和国内名企中颇有一点名气。在大街网的首页上,惠普、中兴、箭牌、爱立信不少知名企业和跨国企业开始关注大街网,新浪等门户网站甚至也把大街网作为寻找人才的重要途径。
Linkedin上市,也让同样模式的大街网颇受关注。最近新浪微博和大街网正式战略合作,而知名的教育集团新东方也正式注资大街网。要知道,传统的教育培训的下一环节恰是招聘环节,那么他们看重人脉传播的大街网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互联网最不缺的是概念的抄袭者,Linkedin同样如此。Linkedin上市不久,人人网开始高调推广经纬网,开心网有着大量白领群体被认为最容易开展招聘业务,百度淘宝最近也都推出里招聘频道,腾讯的朋友也跃跃欲试。所有网站都盯上了求职市场。
中国传统的三大求职网站早就吃不消了。智联招聘已经连年亏损。更可笑的是,去年上演的那场“职场闹剧”简直是对这个求职网站最大的讽刺——一个自家都没招到合适的人才的网站,你又如何帮别人找人才呢?
传统的招聘网站已经开始衰败,因为通过传递简历方式的求职方式本就不符合职场求职的精髓。依靠关系和人脉的,以及口口传播网站的推广方式,最终会成就Linkedin以及大街网。
大街网是有着SNS的基因的,它的创始人王秀娟是国内最早一批SNS开拓者。1998年王秀娟加入ChinaRen,这是中国最早也是当年最大的校友录。2002年底王秀娟加盟的千橡被业内成为中国的Facebook。离开千橡后,王秀娟在2008年创办大街网,主打商务社交。王秀娟一路都是跟SNS打交道。
至于Linkedin人脉求职概念的追随者,我并不会一帮子打死。但他们中,或过于庞大不够专注,或过于娱乐而不够职业化,或者他们根本距离这个市场太远,譬如淘宝和百度。在淘宝上买东西人们已经形成习惯,但“买人”,听起来就那么别扭;而缺乏社交基因的搜索引擎们,他们更与人脉求职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