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安全感缺失下的突围:联结私募 占取主动

9月27日消息,DST、银湖对阿里巴巴的投资,看似并不只是帮员工套现这么简单。

  近日,据媒体报道,DST、银湖、云锋基金等计划联合动用16亿美元,以购买阿里巴巴集团员工股的方式,收购阿里巴巴集团5%左右的股权。根据协议,以上股权相应的表决权转由阿里巴巴集团管理层持有。

  不出意外,一个月后,DST、银湖等将成为阿里巴巴集团新的股东。

  消息公开后,阿里巴巴集团CFO蔡崇信第一时间在阿里集团内网发帖称:“过去集团曾两次与阿里人分享阶段性的成果:2005年集团在雅虎投资同时,我们也获得了股票折现机会;2007年阿里同事也从集团股票部分转换成B2B上市流动性的股票。……时隔四年,我们再次启动这样一次机会”,暗指此次交易的目的主要为回馈员工。

  从结果看,持有集团股票的阿里巴巴员工的确能从交易中折现,但问题是,为何参与收购的是银湖、DST、云锋基金。

  据《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包括风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与银湖组成的团队;DST与雅虎日本合作方Masa Son组成的团队;前新闻集团高管Peter Chernin与普罗维登斯基金组成的团队,都是参与雅虎竞购的热门人选。银湖与DST赫然在列。

  那么,马云(微博)此时引入DST、银湖,与其联姻,利益捆绑,是巧合还是主动防御?亦或是向雅虎的进攻号角?

  马云:安全感缺失下的突围

  众所周知,马云与雅虎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纠葛深处,还是聚焦在马云对阿里的控制权问题上。

  2005年8月,当“酋长”杨致远拿着10亿美元的合同摆在马云面前时,以为从此即可借助雅虎走向世界,扬眉吐气一番的马云,似乎并没有富余精力去考虑5年后再次与雅虎博弈时的风险,也没有想到在“后杨致远”时代的雅虎手中赎回股份,是那么的艰难。

  根据协议,从2010年10月起,雅虎在阿里巴巴集团的董事会席位数量将增加至两位,与马云等阿里巴巴集团管理层席位数相同;同时,“马云不被辞退”条款到期。理论上,马云存在出局危险。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签署这份协议时,马云多少存在些侥幸心理,认为在好友杨致远影响下的雅虎,并不会向阿里巴巴增派董事,或是将自己辞退。但杨致远在雅虎内阁的影响力日渐甚微,杨致远离职后的继任者巴茨,也并不与马云合拍。

  2009年3月,雅虎总部,在杨致远的介绍下,马云与巴茨第一次会面。当着阿里巴巴整个高管团队的面,巴茨用毫不客气的语态,指责马云没有把雅虎中国做好。而此次会面,也奠定下双方态度的基调。

  可想而知,与自己这样关系的人,坐着雅虎的帅位,把持着自己的命运,马云肯定放不下心。

  2010年,马云曾多次表示欲回购雅虎所持阿里巴巴集团股票,但均被时任雅虎CEO的巴茨驳回。

  其中的一次被拒是在2010年12月,马云向雅虎表示,希望以35亿美元回购阿里巴巴集团15%股份。该交易对阿里巴巴集团的估值为230亿美元。但巴茨认为,该估值偏低,继续持有阿里巴巴集团股权在其上市时退出,对雅虎来说获益更大;即使阿里短期内没有上市计划,手握阿里资产也能使雅虎在多数谈判中获取主动,要知道,彼时的巴茨可随时向阿里增派董事。

  显然,在中国有“教主”之称的马云并不愿意受人主宰。马云开始了向巴茨试探性的进攻,将主动权留给自己。2011年3月,马云以支付牌照为由,“不完美,却正确”的解除了股权已全部转移之后的支付宝VIE结构。今年8月,阿里巴巴、雅虎、软银三方支付宝的补偿协议才达成一致。

  联结私募 占取主动

  巴茨下台后,雅虎董事长罗伊·博斯托克、联合创始人杨致远、大卫·福利奥共同签署内部备忘录,其内容暗示雅虎方面已对公司的出售持开放态度。

  事实上,在2005年杨致远与马云签署的那份合同中,还存在一条对马云的“起死回生”条款。即,在雅虎大股东情况发生变化时,阿里巴巴方面有优先回购权。这也意味着,雅虎的竞购者需首先找马云来谈。

  在2008年微软拟以接近500亿美元收购雅虎时,阿里巴巴也参与了全程会谈,欲开启优先股权回购。在2010年10月,AOL拟联合私募基金收购雅虎期间,阿里巴巴也提出了向雅虎回购股份的计划。

  对马云来说,雅虎股东发生变化,是机遇,也存在风险和挑战。阿里巴巴集团有机会在雅虎股东变更期间增持股份;但另一方面,雅虎易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将左右着马云与阿里巴巴的命运。

  显然,新的战略投资者入主雅虎,对阿里并不十分有利,阿里巴巴的自主管理或将受到挑战。

  不过,微软在09年与雅虎就搜索达成合作协议后,对雅虎的收购意愿并不强烈。杨致远也并不希望微软收购雅虎。而AOL与雅虎的合并,同样不具备想象力,虽然双方在显示广告业务上都具有优势,但是两家已不再具创新力的公司,看不出在整合之后能扭转目前发展的颓势。

  而目前最可接受的方式是,私募股权基金的介入。在给雅虎带来流动性资金的情况下,保持雅虎的独立发展。雅虎可用这笔资金来进行其在创新领域的收购。

  但问题是,雅虎目前市值190亿美元,而其持有的阿里巴巴市值就占其接近70%。如果雅虎在交易前不进行瘦身,基金很难实现对雅虎的收购(每支基金单笔投资上限10%,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杠杆收购交易比例约为39%)。但如果要出售这笔资产,雅虎要支付相当于交易额30%至40%的税款。

  马云此时引入DST、银湖等基金,客观上实现了对阿里巴巴集团的估值,320亿美元(按16亿美元,占5%股份计算)的估值已较2010年年底的230亿美元高出39%。假设再有基金投资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的估值会变得更高,从而使雅虎欲通过私募来出售亚洲资产变得愈加困难。

  而这也将使阿里巴巴回购雅虎股份变得水到渠成。如果马云联合私募基金收购雅虎,那么雅虎所持阿里巴巴集团股份将没有必要全部出售,也不必去缴纳高额的税费。

  至少,目前可以看到的是,DST与银湖正在向马云示好,马云在竞购雅虎的这场系列战中,掌握着主动权。

  银湖曾与Andreessen Horowitz联手收购eBay手中Skype多数股权后,出售给微软。若银湖故伎重演,将购买雅虎的部分股权出售给阿里,也将增持自己手中的阿里股份。而即使,银湖在收购雅虎部分股权后,不将部分股权转售予阿里,对阿里来讲,雅虎、软银、管理层、机构投资者的势力也有望回归平衡。

  另一方面,DST、银湖等购买阿里巴巴员工股,并不能表示出与阿里巴巴IPO相关的任何信息。该交易可以解读为短期上市无望而对员工的回馈;也可以解读成为日后行权时,管理层持股不会被过多稀释的考虑。

  在DST、银湖等16亿美元收购阿里的背后,是否还牵动着另一个涉及更多方、更大的买卖呢?

时间: 2024-12-26 10:44:24

马云安全感缺失下的突围:联结私募 占取主动的相关文章

马云“控制权”争夺战:联结私募搏雅虎

腾讯科技 赵楠 控制权--马云(微博)为了它,花费了近7年时间. 如今,回购雅虎股权终有结果,马云控制权问题得以解决--阿里巴巴集团将用71亿美元(63亿美金现金和不超过8亿美元的新增阿里集团优先股)回购雅虎所持有的其中20%股权. 2005年,马云因雅虎杨致远为其带来的一笔10亿美元投资而兴高采烈.或许马云没有想到的是,他将花费今后的7年时间来填补这10亿美元暗藏的代价.10亿美元,与淘宝2011年的交易流水相比,可能连1%的份额都不到. 这份10亿美元的合约以2010年作为分水岭.从2010

“阳光”下难免有阴影私募期待更大生存空间

作者:■新华社记者潘清 它们从"灰色地带"走进"阳光",成长为A股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力量.或许在强手如林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中,规模仅有数百亿元的阳光私募基金只是一棵稚嫩的树苗,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朝着参天大树的目标进发--只要给它们足够的生存空间. 发展源自良好业绩和宽松制度 2005年11月28日,随着"深国投·明达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亮相当时的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现华润深国投信托),脱胎于民间委托理财的私募基金开始从"灰色地带&quo

马云20亿美元融资战开启:私募寄望阿里IPO套现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阿里巴巴将通过现金储备,借贷.股权融资等方式筹措股权回购资金,私募寄望集团IPO套现 曾经相濡以沫,最后相忘于江湖,这是雅巴七年情的真实写照. 71亿美元回购协议的尘埃落定,让雅虎对阿里巴巴而言,最终归位为一位纯粹的"财务投资者". 雅虎CFO Tim Morse已经表态,本次交易所得现金基本上会返还给股东.交易附带的激励条款,以阿里巴巴于2015年底前IPO为前提,给雅虎剩下的20%股权锁定未来溢价.这给雅虎,以及蠢蠢欲动的私募留下足够

阿里夺回主导权背后隐患:面临新一轮私募较量

压在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心头数年的石头终于落地:在阿里集团与雅虎股票回购协议里规定,雅虎将放弃委任第二名 董事会成员的权力,阿里集团董事会将维持2:1:1(阿里集团.雅虎.软银)比例,意味着马云最终夺回控制权,但这一举动背后也有隐患,未来新一轮所要面临的可能是与私募的较量. 根据协议,即将在6个月内完成的交易是,阿里集团动用63亿美元现金,和不超过8亿美元的新增阿里集团优先股,回购雅虎手中持有阿里集团股份的一半.但阿里集团是否有如此多的现金支撑回购? 首先看阿里集团的现金状况,根据雅虎2012

私募巨头纷纷IPO:利润摊薄募资困难PE陷困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凯雷的上市进程实在是"低调".5月3日,这家PE巨头登陆 纳斯达克,募资6.71亿美元.与这一被市场视为"中规中矩"的募资金额相对应的是,在此前一周,凯雷曾三度下调IPO的初始发行价区间. 相比于凯雷开始策划上市事宜的2007年,如今的市况简直可以用惨淡来形容.而一向以善于择时而动著称的凯雷,却不得不选择在这样的光景下完成历时五年的上市计划,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实在有几分讽刺意味. 比选择上市时机更值得玩味的,或许是选择上市这一

私募收购巨头策略转变:寻求与美国企业合伙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寻求多元化投资以达成回报率目栿/p> * 在某些投资策略中,投资基金可能有一定影响力,但无法控制企业 * 合作关系可以为企业带来战略和财务上的益处 私募股权投资公司(private equityfirm)逐渐转变策略,希望与美国企业成为合作伙伴,而不是全盘收购,因为市场泡沫让收购成本节节攀升,私募收购公司越来越难为手中的巨额资金找到用武之地〿/p> 贝莱徿/a>丿a href="http://zdb.pedaily.cn/company/凯雷/"

《读者文摘》栽于私募

作为一本积淀丰厚的杂志,<读者文摘>遭遇破产,虽称不上纸媒的丧钟,但至少足以成为同业的警钟. <读者文摘>的破产并非全部源于市场萎缩,造成致命一击的是私募基金带来的债务包袱. 虽然纸质媒体将消亡的说法已是老生常谈,但<读者文摘>破产保护的消息仍让业界同行倒抽一口冷气.即便<读者文摘>破产不停刊,即便重组之后仍有重生的机会,这一劫也足以成为行业的警钟. 发现希望 "从平凡琐碎处看见崇高,从黑暗卑微处掘出希望",以此为宗旨,诞生于1922年的

哈高科利好出台反遭跌停受伤私募称吃了哑巴亏

本周以来,哈高科(600095,收盘价12.92元)就像吃了泻药,一路狂跌,周一下跌5%,之后连续两天跌停.昨日(12月1日),公司发布公告,称今年有望扭亏为盈.利好出台,为何股价却遭此厄运? "这一次,我们是吃了哑巴亏."一位重仓持有该股的私募人士张先生表示,"之前我们对哈高科一直期望很高,公司的公告让我们很受伤,连续跌停,算是我们的一个态度吧." 太阳能预期造就牛股 10月份,哈高科股价从10元附近启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最高上摸17.55元,涨幅超过70%,而

近三年收益超30%的私募产品不趿% 私募股神纷下神坛

记者统计了最近三广300多只现存的私募产品,没有一家收益超迿00%,第一名的信合东方只有77%的绝对收益,而收益超迿0%的产品只有十只,收益超过30%包括50%以上的只朿4只,也就是说,最近三年收益超迿0%的私募产品只占整个私募产品的2.6%〿br /> 目前市面上已发行上千只私募产品,而管理这些信托产品的投资经理也是云集了各路的投资高手,经过最近几年市场的起伏,这些所谓的投资高手到底有多"高"基本上也水落石出了.经过梳理,我们深深感受到,股市没有神,那些所谓的动辄几天百分之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