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统计,目前全球的医疗人工智能企业一共有 243 家。其中,国内有
70 家。尤其是从2016年政策放开后,医疗智能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在人工智能的热潮下,资本纷纷入局这一行业。截至 2017 年 8 月
15 日,国内医疗人工智能公司累积融资额已超过 180 亿人民币,融资公司共104家。可以说人工智能的风口大半是吹到了医疗人工智能。
和很多在该领域的其他公司相比,经纶世纪的产品线似乎走的是大而全的路线,雷锋网记者在采访余中博士前曾质疑:这种“齐头并进”的模式是否适合底子薄弱的创业公司?人工智能医疗领域中遇到的普遍难题,比如数据采集、商业化落地等问题,经纶世纪要如何解决?近期,雷锋网就上述的问题和经纶世纪创始人余中博士聊了聊经纶世纪背后的创业逻辑。
架构师出身的创业者
雷锋网了解,余中博士除了是经纶世纪创始人兼总裁,同时还担任:国家卫计委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标准评估体系与保障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医学物联网发展专项基金秘书长、国家开发银行-国开金融绿色智慧城市智慧医疗专家。
在创立经纶世纪之前,余中博士已经在美国硅谷生活了 20 多年,他曾就读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并在美国 AT&T 公司担任技术总监、网络总体设计师。
余中博士表示,回国创业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2010年,余中博士是作为北京海外高端人才、政府特聘顾问回国。而真正让他决定回国创业还是基于当时的大环境:医疗健康领域成为全球热点以及物联网概念的兴起。
余中博士的判断依据有三点:首先,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为代表的前沿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起来并开始普及了;其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球范围之内,各国政府都遇到人口老龄化和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挑战。特别是在中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全球第一,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大;再次,中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好的三甲医院基本上都集中在北上广几个大城市。致使全国的患者都往这几个大城市挤,压力非常大。
作为一名架构师出身,崇尚系统论的创业者,余中博士在思考问题时习惯从“顶层设计”出发,他认为,医学服务的本质是“防大病,管慢病”:在日常健康管理中,应该实时监测潜在病变问题,在恶化为大病前及时遏制;对于已然发生的慢性病,应该提供持续的干预与管理,防止慢性病转为大病并发症。譬如,当糖尿病病人缺乏有效的日常干预与管理,就很可能造成视网膜病变乃至失明的严重后果,一旦转为这样的大病,对家庭、社会、国家都是巨大负担。
因此,他认为公司搭建覆盖医疗全流程的产品架构体系比单纯的做某一款产品更有前景和意义。从通讯信息技术领域转身投入到医疗人工智能,在这样的思路下,余中博士创立的经纶世纪在医疗行业已经走过七年的时间。
相关的产品线
在采访中,余中博士也说到,虽然科技和医疗相结合是未来趋势,但是创业途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医疗存在政策法规和行业特性,经过一番摸索,最后我们决定要建立基于技术为主导的医疗生态产业链。“产业链一定是包括‘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术后康复’的全过程。从底层设计开始,覆盖到各个不同的链条。但是这件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一上场我们就要把最核心的东西做了,有核心的技术和模块,后面就能整合成一个开放式的平台。”
健康医疗大数据、医学
AI
引擎以及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三位一体核心技术,这就是余中博士所构想的核心模块。“我们认为在这个三位一体的平台上,能够把相关产业链上的公司连接起来,逐步打造一个开放式闭环。开放和闭环,这是两个非常核心的要素。我们不认为其他做影像产品的公司不好,而是我们在一开始的逻辑上就是不一样的。”
目前经纶世纪公司的产品及服务涵盖了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疾病筛查与评估系统(甲状腺结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诊疗系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辅助诊疗专家系统,全科医生智能助手机器人)、疾病康复系统(甲状腺术后)、健康管理系统等多方面。如果从医疗流程上来划分,在预防、诊疗、康复等环节都有所涉猎。
采访中,余中博士笑着说道,“有人说我们一个公司做了大概三四个公司的工作,而我们认为必须涉足到医学服务的环节,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到跟踪管理、从单病种到亚健康,我们都需要有所作为。”
数据需要与协会合作,与专家合作
余中博士在谈及选择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时,特别提到,对于结构化知识的处理,人工智能确实更胜一筹,尤其在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大数据驱动人工智能,想要达到 AI 医疗能力的飞跃,数据是根本。
余中博士带领团队以技术合作方的身份帮助健康医疗行业组织开展各项医学科研及应用项目,包括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华医学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医师学会等合作的重点科研及适宜技术应用项目,经纶世纪得以接触到全国数百家三甲医院、近6000万人的体检及疾病诊疗大数据。
“我们需要和这些协会合作,了解专科医院、中心医院、基层医院在健康管理和疾病诊疗等方面的需求,政府的思路是什么。我曾经思考过,医学本质上怎么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来赋能。人工智能类似于互联网,要以医疗为核心,即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前几年‘互联网+’的概念成为风口,挂号、问诊、支付都互联网化,虽然这些方式带来了很好的效应,但是没有和医学的本质融合。”
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经纶世纪与行业组织的专家合作,参照国际、国内有关医疗信息化标准与指南,制定了适合于大数据应用服务的健康医疗大数据规范,建立统一的描述,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转换与编码,构建标准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将各种医学参数(指标、症状、疾病)建立相应对应关系及知识图谱。
为了构建这个数据清洗系统、知识库及大数据管理平台,经纶世纪用近两年时间,目前经纶世纪还有一个全职医生团队有十几人,在前期的数据清洗、标注过程中提供智力支持。余中博士表示,数据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数据质量,它不在于数据量有多少,数据质量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数据采集的时候,它的本质是什么数据,第二个就是管理问题,把它清洗到什么程度,最后保证它的质量能够满足我们应用的质量要求。”余博士在采访中说了一句开玩笑的话:
“什么叫人工智能?你有多少人力,你就有多少智能。”
虽然耗时很久,但是这个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后来其他产品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用全科医生智能助手赋能基层
在采访过程中,余中博士重点向我们介绍了经纶世纪智能健康服务机器人,与卫计委及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全科医生智能助手”的试点工程,目前已在安徽等地的基层开展试点工作,试点结果在年内将对外公布,推动大范围的应用推广。
余中博士作为国家卫计委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标准评估与保障专家委员会专家,他认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政策非常重要,但核心问题是基层全科医生。如果基层全科医生不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基本诊断与评估,那分级诊疗就可能成为一个形式化的东西,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国家要建立基层医疗体系,但是体系建立完,能力也需要建设起来,如何给体系赋能?第一个,下乡;第二个,培训。这里面存在几个问题,以大医院支撑基层社区会造成供求不匹配,大医院的医生都是专科医生,骨科的医生不会给你看心脏病;其次,基层医生的水平较弱,培训医生需要很长的周期,而且国家也会承担很大负担,很难进行大规模组织。”
因此第三条路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全科医生智能助手。
“全科医生智能助手”机器人拥有对常见疾病诊疗、慢病管理的自主分析能力,帮助基层全科医生对患者进行疾病问诊、数据采集及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遇到不可处理的病症则通过机器人及智能健康云服务平台即时连接专科医生进行远程医疗与咨询服务,并实现相应分诊、转诊服务。这样的人工智能医疗产品可以“赋能”基层全科医生,帮助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实现涵盖家庭医生、智能分级诊疗、急慢病双向转诊的创新服务模式。
从基层社区到家庭管理
在采访中,余中博士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透露了全民医生助手机器人未来的动作:从基层社区到家庭。在全科医生签约的家庭中推广智能家庭医生机器人服务,与全科医生智能助手机器人实时连接,为家庭成员提供线上线下联动、全时间全科医疗与健康管理、自我管理指导服务。
“我们的计划分两步走,通过家庭医生签约,一个全科医生服务500家到800家(国家规定),通过社区的全科医生进行赋能,目前的签约现在平均下来达到30%,接下来我们要实现至少
90% 的家庭都有家庭医生。第二步就是进入家庭,我们做一个子母机,母机在全科医生社区,子机就延伸到家庭里。”
这个风口极其重要,余中博士把它叫做“路口化”。“我们要永远占据路口,当你把路口占据完了之后,后面有很多要做的事情。医疗、健康、养老,这是三个大的领域,做好这三个领域我们再把疾病诊治,医药保健品、生活方式管理迁移过来,还有第三方检测、远程医疗、专家指导等一系列端口。先赋能全科医生,再进入家庭。全科医生服务的应用场景是在社区医院,真正提高它们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智能终端,再辐射到家庭里面去,这是我们基本要做到的。”
谁来为商业模式买单?
健康医疗人工智能产品研发难,同时由于其创新性,通常会打破旧有的生态体系,所以找到正确的付费方也不容易。从商业模式来看,建立简单的“双边市场”(买和卖)的商业逻辑很难实现。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经纶世纪摸索出一个“多边市场”的商业模式。
余中博士强调,经纶世纪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医疗产品,而是打造一个服务的闭环,包含疾病预测、预防、诊疗、康复,并通过支持全方位的服务,撬动支付方的支付意愿。通过不断的实践,经纶世纪将以上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摸索出一个“多边市场”的商业模式,付费方包括企业、商业保险、医保。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员工健康管理是企业所关心的。经纶世纪为企业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疾病筛查、慢病管理服务,在智能化、用户体验、管理效果评估、健康管理组织竞赛等方面满足企业对员工开展健康管理的需求。
对于商业保险公司来说,控费一直是保险公司的营收关键,经纶世纪的大数据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疾病筛查评估、慢病跟踪管理系统,可助力保险公司提供健康保障与健康管理服务。经纶世纪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基于中国人群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核保引擎,用于保险产品设计、差异定价、保险控费。
一定要找到合适的业务场景
按照公司的发展路线,经纶世纪正在沿着从单病种疾病的辅助诊断走向综合性常见疾病辅助诊断与健康管理,从数据到服务,从院内到院外,从中心到基层,从线上到线下,从云到端,最终形成一个 AI 医疗健康的生态系统和服务模式。
对于热门的医疗人工智能行业,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产品落地。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因素,余中博士认为,首先需要过硬的技术,要在核心技术上有很强的壁垒。其次,是企业的业务场景。“如果只有影像的评估而缺乏后续的健康管理等服务链条,是很难形成商业模式的。技术一定要跟业务场景结合起来,需要你对所要服务的环节,以及环节的周边,有非常深刻的认知以及相应的资源。”
那么如何做好应用场景的工作,他认为一定要寻找合作。未来几年,AI医疗行业将有更爆发性的增长,每个更细分的领域都有出现巨头公司的可能,未来行业中的公司之间的协同远比竞争更重要。医疗行业的合要变成一个常态,要变成一个必须品。
2020年可能会是特殊的一年
以共享单车为例,每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都会面临行业洗牌的局面。那么在医疗人工智能行业会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在采访的最后,余中博士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于医疗人工智能未来的理解:这个领域里面不太可能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因为医疗行业的赛道非常细,各个不同领域都会出现非常优秀的公司。但是从平台角度的来讲,我觉得会出现一些非常重要的整合式大平台。一旦技术和应用形成一种模式,超级公司一定会出现。
“我认为在接下来两三年之内,就是在 2020 年之前,会出现一些超级公司,因为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我认为会出现一些超级公司(就现有行业积累的程度而言)。这些超级公司的特点都是有核心的技术、资源、理念、有能力来整合产业链中间的重要环节。”
最后一个小插曲
余中博士在结束之余还和雷锋网记者探讨了一个有意思的哲学问题:人工智能的边界在哪儿?哪些东西是属于人工智能的,哪些东西属于人的。
以下为余中博士的原话:
所谓的属于,意思就是说,现代或者未来能达到都没关系,是不是终有一天能达到这种情况——这些是属于 HI 的、那些是属于 AI 的。我认为这中间必然有一个边界,这个边界到底在哪?这是我特别想知道的。
我希望医疗健康像个游乐场,我们就像一群孩子一样在探索未来。一方面医疗健康是我们主打的目标,我们的目标不光是把这个做好,我们最终想在人工智能和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行业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寻找一些普适的规律。
这个规律能引导人工智能应用发展,能够造福人类,不仅仅是从医疗健康这个领域。这是我们最终极的目标。其实大家都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我们觉得大家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在这个时代合作远远大于竞争,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得这样做。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相关文章
广药集团牵手科大讯飞,中国最大药厂探索“医药+智能”发展新模式
浙大附一院王伟林院长:建设医疗人工智能的“四步曲”
阿里AI“鲁班”助力双十一,每秒做8000张海报
小米首家旗舰店开业:新突破还是乱投医?雷军现场谈背后商业逻辑
文章点评:
表情
同步到新浪微博
编辑
当月热门文章
- 完成 B1 轮融资后,掌上糖医下一步要做 AI 智能诊疗平台
- 观点 | 机器学习在商业领域大有作为,但还需要跨过数据和政策的难关
- 首个无人便利店行业标准发布;阿里 AI “鲁班”助力双十一,每秒做 8000 张海报 | AI 掘金晚报
- 厉害了!阿里健康同时与3家医院签约 首次披露“ AI + 医疗”新进展
- 工行智能客服服务量突破1.7亿笔;迪拜机场拟用人脸识别技术替代护照检查 | AI掘金晚报
最新文章
- 对话汇医慧影联合创始人郭娜:人工智能是分级诊疗的必然抓手
- 专访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益肇:我们在为 MSRA 布哪些医疗局?
- 深度学习如何“助攻”医学影像?我们来听听学界大拿的解释 | CNCC 2017
- 案例 | 病理“数字化”,Proscia 用 AI 提升病理诊断精确度
- 山西省医院协会牵手科大讯飞 依托省人民医院推进 “ AI + 医疗”落地
- 对话依图医疗总裁倪浩:AI 产品只是第一步,未来要和医院制定中国儿童骨龄新标准
热门搜索
HTC
LG
日报
神经网络
扎克伯格
ADAS
GPU
自行车
Moto 360
耳机
一加
把 AR 技术用在车载 HUD 上,未来黑科技是怎么做的?
本文作者:田苗 | 2017-10-31 23:15 |
导语:按照未来黑科技创始人徐俊峰的说法,“既然公司叫了这个名字,就得有点‘黑科技’”。
AR HUD 概念图
提到光场显示,人们自然想到那家神秘的 Magic Leap,但未来黑科技的工作人员告诉雷锋网,“那条 Magic Leap 用特效做出来的‘鲸鱼’,我们可以真正实现”。
今年年初,未来黑科技公司把自己研发的光场技术搬到了 CES 上,跟我们印象中的 AR 眼镜不同,他们带去的是一个体积特别大的展示设备。站在设备前方,我们可看到,悬浮在空中的二维画面和数字,不需要佩戴眼镜或是其他设备。
按照未来黑科技创始人徐俊峰的说法,“既然公司叫了这个名字,就得有点‘黑科技’”。
这是家怎样的公司?
后装百路达 HUD 产品
说起AR/VR 设备,徐俊峰颇为熟悉,公司对于全息、光场技术有一定的积累,但他们创业的方向并不是 AR/VR 眼镜或相关产品,而是车载 HUD(抬头显示系统)。
徐俊峰告诉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开始创业的时候想做
AR 眼镜,2015 年初跑去美国参加 CES 展会,看到了 ODG 的 AR 眼镜,后来微软的 HoloLens 也在当年 1
月份发布。当时,国内不少厂商山寨谷歌眼镜,但他感觉显示效果差、技术门槛低,竞争会很激烈,不适合初创公司。他回忆道,“当时很多人在做这个事情,做得也不是特别好,特别盲目”,想做“世界第一黑科技”的情怀也慢慢趋向理性。
彼时,VR/AR
行业深受资本青睐,虽然非常喜欢 AR 眼镜,想做一款 AR 眼镜来地带手机等移动终端,但徐俊峰觉得
VR/AR眼镜短期很难大批量卖出去,而且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同时,他看到了车载 HUD
这块市场,而且车厂资金雄厚,可以负担得起研发成本,只不过在当时看来,HUD 的市场前景也并不明朗。纠结之后,他最终决定先把产品中心放在 HUD
上,等赚到一些钱,再考虑是否要做 VR/AR。
幸运的是,比起 AR/VR 头显或眼睛镜的出货量,如今车载 HUD 产业发展要好的多,尤其是 AR 技术与传统的 HUD 相结合,让 HUD 的应用场景有了更多可能。
雷锋网此前在文章中指出,根据权威行业分析机构
IHS 预测,2017 年汽车供应商在汽车显示系统市场的全球业务营收将猛增 17 个百分点,达到 116 亿美元。同时,中控、仪表板以及
HUD 将共同推动汽车显示系统市场全球营收额从 5 年前的 92 亿美元增长到 2022年的 208 亿美元。截至 2020 年,车载 HUD
市场出货量将达 910 万台。
另外,今年 3 月阿里领投瑞士 AR 汽车导航公司 WayRay。特斯拉挖走了微软 HoloLens 的设计师,大众汽车也透露将在 I.D.电动车型上搭载 AR HUD,并计划于 2020 年投产。
从 2016 年下半年开始,徐俊峰发现 才确认HUD 这个产品很有市场前景。不久前,他们宣布完成千万美元的 A 轮融资,由凯辉基金领投,软银中国与壹号资本等跟投。
什么样的产品能称为AR HUD?
目前,未来黑科技的产品分为前装 HUD 和百路达后装 HUD,前者是他们的重点产品,后者产品现在已经完成,正在内测,但还未上市。
按照光路的不同,HUD
可分为 CHUD(Combiner HUD 组合型)和 WHUD(Windshield HUD 挡风玻璃投射型)。后装 HUD 属于
CHUD,比如Navdy和车萝卜,在车上放置一个额外的屏幕,显示方案也多为投影或TFT。前装 HUD
则是现下大家更为关注的领域,把图像显示直接投射到挡风玻璃外,显然是更好的方案。
徐俊峰觉得一个 HUD能 不能叫 AR
HUD,这得看视场角是不是够大,能不能达到增强现实所需覆盖范围。一代 HUD 视场角在 5 度左右,投影距离为约2 米,显示尺寸 4-8
寸,他把其类比为诺基亚功能机;二代 HUD 视场角为 10 度左右,投影距离为约3米,显示尺寸15-20
寸,他认为这属于智能车载显示器,把其类比为智能手机;第三代 HUD 视场角大于 50 度,实现全车窗信息显示,他将其类比为 AR 眼镜。
徐俊峰表示,用挡风玻璃直接来做反射成像效果很差,畸变严重而且画面很不稳定,而车厂最初设计汽车及挡风玻璃的造型时,一般会需要考虑 ID 造型、风阻以及和雨刷器的配合等,受诸多限制,设计师不会为光学显示效果而妥协玻璃的造型。
“挡风玻璃是不规则的自由曲面,所以 HUD 需要在光路里面布置另外一些不规则的自由曲面光学部件,用以弥补由于挡风玻璃的不规则而导致的各种像差,从而让驾驶员看到优质、稳定的画面。”
他谈到,这跟 AR 眼镜 Meta II 的自由曲面成像有些类似。
AR
眼镜中眼睛和自由曲面的相对位置固定,设计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考虑到人的身高和移动,HUD
要求眼睛在较大的范围内都能看到优质而且稳定的画面,设计起来更加困难。此外,当画面变得越大,挡风玻璃参与成像的自由曲面区域也会变得越大,光学设计就会越困难;另外,画面的亮度,系统的散热和产品的体积也是HUD设计中很大的挑战。
明年,他们将量产一款 17 寸左右的 HUD,视场角为 10 度左右,跟合作的车型一起上市。
至于他口中的全车窗
AR HUD,现在还处于 Demo 样机阶段。未来,全车窗 AR HUD
可以识别道路和标志,并且画面成像的距离跟开车时的视野距离一致,科幻感很强。不过,要到真正落地,徐俊峰说“需要有客户和我们一起联合研发推出相关车型,最快也得
5 年以后”。
空气中悬浮的图像
那么,回到前文,裸眼全息图像显示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实际上,尽管画面成像悬浮在空中,但下方却有一个较大的设备,“设备中的显示屏背后有好多发光点,这些发光点往显示区域发射光线,光汇聚到一起又会发散开,观察者要站在这个显示区域的后面看”,便能看到画面。
也就是说,你需要站在特定的范围内才能看到这些成像,雷锋网尝试蹲下,成像便出现不完整。
显然,作为技术储备之一,这跟 HUD 没有太大的关系。商业化方面,他们近两年会将重点放在前装 HUD 上,之后还要看市场的发展。他们还在不断研发其他新技术,如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载增强现实技术。
2018年初,他们还将前往 CES,也准备把一些 最新的产品带去展示。
本文作者:李雨晨
本文转自雷锋网禁止二次转载,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