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不老”秘诀,其企业文化与管理是主要方向

阿里巴巴,一个在14年前,还只是由18个人初创的电子商务公司,而今已经成长为一家横跨电商、金融、无线通信等多种业态的 “产业生态圈”,旗下 (员工)已经扩展到24000人。同时,其“开放、创新”的文化标签也日益深入人心。使得各行各业都纷纷效仿。可以说,阿里的企业文化让他在互联网市场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并能毅力不到,得以延续。

  对于阿里巴巴人力资源副总裁卢洋来说,互联网产业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产业,“不能吃老本”。再这样的形势下,“基层创新才能够使企业愈加明朗,这就需要一个开放、透明的平台能够让员工保持充足自主性的文化。”但很多企业都用文本规章来约束企业文化,长期下去,如何使其成为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而企业在超常规的高速膨胀过程中,如何保证企业文化的向心力?文化管理需要企业哪些制度和体制上的匹配?推荐此文为您分享阿里巴巴如何打造成功的企业文化。

  文化为王:主张开放与分享

  2013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网络通讯事业部,由“旺信”和“来往”组成,9月23日,即对外推出新一代即时通讯软件“来往”,成为其成立网络通讯事业部后第一次产品的升级亮相。

  台前精彩亮相,幕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卢洋回忆,无线业务团队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20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提升到事业部,仅靠外部招聘是不现实的,因此当时的策略就是从各个子公司快速抽调,结果仅仅一个礼拜的时间,100个人就从各个业务部门集结完毕,而且前提是充分尊重了业务主管以及员工的个人意愿。

  “如果整个公司的文化是纯业绩导向的话,那么山头主义的事情就很容易发生,每个部门都只考虑个人利益得失,那么成熟业务对新业务的自发支持是很难实现的。”卢洋说,正是基于阿里巴巴的文化土壤,新兴业务才能迅速成行,否则集团业务越复杂,内部协同性就越难以实现。

  文化建设一直是阿里巴巴发展的重中之重,2001年,强调“简单、激情、开放”等价值观的“独孤九剑”在阿里内部被奉为圭臬;2003年,阿里巴巴更是“争议性”地把价值观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来,而且占到50%的权重,甚至有时候会更加畸重。在阿里的招聘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由于价值观,而把一些精英人才拒之门外的案例,依照卢洋的话来说,原因就是“如果跟我们价值观不相吻合,一个人能力越大,那么进来之后对组织的破坏力也就更大”。

  其实,阿里巴巴的文化很简单,与互联网的基因一致,就是开放、分享, 在卢洋看来,这种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应对由于业务持续庞杂所可能引发的“大组织病”,而且能够保证一些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先进制度得以真正实施。

  为了激发员工工作的自主性,优化体系内的人力资源流转,阿里巴巴对转岗制度做了调整:以前都是部门主管点头之后员工才可以转换工作,如今只要接收方同意,原部门主管就要无条件放行。

  “这个制度并不难想到,但是真正在企业内部实施就很困难,如果不是企业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能够被各个主管真正接纳,那么制度很容易就会妥协于现实业务发展的需求。”卢洋说。

  也正因此,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环境下,在多个行业掀起变革的阿里巴巴持之以恒的就是企业文化。据卢洋透露,阿里巴巴正在构建面向未来的企业形态,这将完全有别于现有的组织模式,而得以有效运转的关键还在于开放和分享的企业文化。“这是永远不会变的,其他的都是方式方法、战术层面的东西,后者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但是文化的根是固定的。”

  即使是毒草,也让他长在阳光下

  不过“强大”的企业文化如何才能摆脱被束之高阁的尴尬,成为有效的管理工具?阿里巴巴的策略是虚事做实,也就是通过各种形式设置,各种程序动作使员工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理解得了。

  “阿里味儿”就是阿里巴巴强化企业文化的一个阵地,事实上,许多公司都不乏这样的设置,但是阿里巴巴的这个内网却有不一样的味道。在这上面,员工可以直言部门主管的待遇不公,可以质疑公司的某项政策规定,甚至是集团高管走马上任也会被反对“围攻”。用阿里一位员工的话来说,可以讨论任何事情而无论层级,发表任何观点而不论对错;即便是高管的观点也经常被员工“减芝麻”。(“减芝麻”表示不同意)

  形成这样的氛围听上去并不困难,“就是让员工相信他可以这样做,其实大家看的就是高管的言行和回应。”卢洋说。

  这样的例子随时随处可见,在阿里的历史上,一位被高管辞退的员工发帖历数前者的不公正,帖子发布后引发了大量同事“一面倒”的声援,但随后高管及时回应,说明原因和意见,也获得了跟帖支持,最终在两方意见“针锋相对”的情况下,由CEO陆兆禧出面,把HR的负责人、当事员工和主管都叫到一起公开讨论,而且现场情况同步直播给所有员工。

  “一切管理上的问题,包括管理者的不成熟,员工的不理解,这些都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卢洋说阿里坚持的原则是“即使是毒草,也要让他长在阳光下”。也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培养中,每位员工都能以一个平等、客观的姿态去参与到工作的讨论和执行中。

  在阿里的另外一个安排中,项目推进以“共创会”的形式进行,“可能老板本身就有想法了,但还是要先把问题抛出来,让大家共同参与,经过几轮之后形成的结论,有可能跟老板最初设想相同,也有可能优于最初的想法。”上述员工介绍说,“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由于是大家共同参与得出的结果,因此员工的理解对项目的理解,包括项目未来的执行上都会更顺利。

  也正是这些做法使得阿里开放、透明的企业文化被员工真正地接纳和吸收,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创新能力。“这些设置在其他公司也可能存在,是不是能够做实才是关键。”卢洋说。

  价值观的量化就是“做实”的有效的路径,阿里广为人知的“六脉神剑”很简单,即客户第一、拥抱变化、团队合作、诚信、激情、敬业,但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解释和详细的内容,而且与绩效考核能够一一对应,比如“激情”一项就定义为“乐观向上,永不放弃”,这包括5个方面,喜欢自己的工作,认同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热爱阿里巴巴,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日常工作,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永不放弃,不断自我激励,努力提升业绩;始终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影响并带动同事和团队;不断设定更高的目标,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要求,前述员工介绍,“1分的激情是什么样的,6分的激情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有具体细则,在做绩效考核的时候,员工就要依次举出自己的工作案例来跟考官说明。”

  尽管有了丰富的延展和充分的考虑,但是工作中的复杂性不是有限的文本所能涵盖的,卢洋也表示“价值观就算设置量化的指标,但毕竟不是纯科学的,但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做实了,所以管理者和员工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围绕价值观去做更多的事情。”阿里的管理者定期会跟员工做工作复盘,届时就可以针对价值观的具体细则“有章可循”,沟通中往往会发现双方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是不同的,而这才是阿里认为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促进了双方的有效沟通,在观点碰撞和意见互换中使大家对价值观的理解更加透彻,借此做实企业文化,真正的学问在这里。”卢洋解释说。

  类似的方式不胜枚举,但在卢洋看来都不是最重要的,“工具也好,方法也好,都是解决问题战术层面的问题,真正要去找的话不难;真正决定性的是出发点,有了这个前提,就算今时今日没有好的办法,尝试没有成功,但是最终也会找到。”

  收放自如:管理不是一种控制

  对于阿里而言,一切规章和制度的出发点是“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的能量能够最大化地释放出来”。

  不过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解放员工是否跟管理是天然相悖的?“管理不能想象成一种控制,那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思维,因为标准化流程的情况下强调的是管理效率;但是互联网时代技术革新层出不穷,这个时候就要最大化地激发员工的自主性。”卢洋表示,在当前的产业环境下,人力管理应该彻底地转换思路,这样才能形成全体员工的集思广益,避免单纯“顶层智慧”所带来的创新瓶颈。

  阿里充分满足了员工的施展空间和创新冲动,“赛马”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员工只要有好的想法和创意就可以提交到阿里的项目委员会,经过审批之后,员工就可以放手去做,集团会为其配备人手、资金,甚至还有期权,阿里很多好的项目都是通过“赛马”成立的;在阿里的历史上,就有刚刚转正的员工提交的项目脱颖而出,之后扩容成五六十人的团队,闯入该领域内全国第一梯队。

 不仅鼓励员工的自由创作,而且阿里对此给予极大的耐心和包容,这样的政策并没有职位大小高低之分。

  “放任”的结果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有些案例甚至让阿里内部员工也有点难以置信,比如刚刚入职的一位员工“不务正业”,耗时8个月痴迷于与自身业务关联不大的技术难题,部门主管也欣然接受,而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冒险”:员工毫无突破,高管难辞其咎。但最终,员工的技术方案被纳入全球性的技术标准里。

  “对于员工的培养不是简单依赖于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后者是必要的,阿里也一直在做各种方面各种类型的培训。”卢洋认为,这些培训只是企业员工培养的基本动作,而更关键的在于员工自主性的培养,“我们整个制度是鼓励创新,而且是容错的,给员工一定的空间,实战中的磨炼对其成长是最有帮助的,员工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成就感,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这使得阿里文化中所强调的“快乐工作”成为可能,不仅是小的制度安排,在整个晋升体制上,阿里也同样奉行“自由”原则,比如阿里员工的晋升并不是由主管决定,而是结合一年的工作情况自己来判断决定,如果认为自己到了晋升的某一个层次和水平就提交晋升申请,由各个部门的资深同事来进行考核,员工做述职报告,评委来投票决定。

  不过,自由而活跃的“分子”如何纳入到整个组织的有机体中?员工自主性如何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这就需要给“自由”加一个前提,比如,晋升请求是自己提出的,但是判断的标准是透明公开、具体而微的;转岗是没有主管限制的,但是存在一些硬性条件:首先就是在现有部门至少待够一年,其次就是绩效考核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样就避免员工因为逃避而转岗,保证真正优秀的人才流动起来,这样才是‘活水’。”卢洋说。

  HR坐镇:2/3出自业务部门

  正如接受采访的阿里员工所强调的,阿里巴巴的文化管理之所以成行,是一系列的体制和制度共同作用完成的,而在这个体系中,HR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阿里巴巴的HR是其文化管理的操盘手。

  不同于很多公司中HR的定位,后者基本上是帮助业务部门完成简历筛选,其角色更多是偏功能性、辅助性,而在阿里,HR属于一个战略性的部门,其角色定位简单地概括为四点,就是HR跟业务在一起,能够成为业务的伙伴,伴成长,能够推文化,能够促沟通。

  要达到这样的预期,HR就必须能够熟悉和了解部门业务和员工的需求,因此阿里的HR团队构成也很多元化,500多人中的2/3来自于技术、产品、运营等各个业务部门,而只有少数是来自专业的HR出身。

  这样的HR能把阿里的“家事”料理得细致周密,小到日常文娱,大到晋升庆祝,HR都能体贴入微地考虑到员工的需求,阿里每年的“家书”计划会给所有员工的家属寄出一份个性化定制的期刊,其上详细介绍了该员工一年的工作情况;而在阿里设定的“一年香,三年醇,五年陈”的员工成长轨迹中,部门也会在关键成长时期第一时间为员工送上鼓励,比如到第五年的时候,HR会提前发邮件提醒部门主管,后者会像庆祝生日一样为员工做准备。

在“人性化管理”之外,阿里的HR也不乏铁腕的角色。可以说,除了大部分公司HR的常规动作,阿里的HR责任更重,首先要在面试中对员工的价值取向进行严格审核,避免发生“用人部门急于开展工作而忽略价值观考察”的情况;而在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阿里的HR也有一个特殊的设计,会给各个业务部门配置专人,进行现场督导巡视:跟员工谈心交流,看是不是存在文化上的问题,使组织符合阿里的方向发展。正如前述员工所比喻的,阿里的HR就像一个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到每一个业务。“即便部门业务发展良好,但是可能违背了阿里的价值观,那么HR也会跳出来提出质疑。

时间: 2024-11-25 23:04:07

阿里巴巴“不老”秘诀,其企业文化与管理是主要方向的相关文章

“阿里味儿”在生长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管理案例

本期案例问题单/如今已经越来越难定义阿里巴巴了.14年前,它还只是由18个人初创的电子商务公司,而今已经成长为一家横跨电商.金融.无线通信等多种业态的 "产业生态圈",旗下坐拥10余家子公司,而其眼中最重要的资源--"阿里人"(员工)已经扩容到24000人.与此同时,阿里作为行业"搅局者"和"颠覆者"的形象却愈加鲜明,其"开放.创新"的文化标签也日益深入人心.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使阿里能够跨业态掀起一

从软件公司的企业文化浅谈什么是管理能力

企业文化和管理能力看起来不是同一层面的东西,实际上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不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决定了你必须拥有不同层次的管理能力.    由于我只在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工作过,所以本文基本上只面对IT型公司,因为我没去过阿里.google等国际型大公司,所以本文讲的不一定对,请用批判的眼光谨慎阅读: 这里我们先讲企业文化: 啥叫企业文化?个人认为:那就是由公司第一任领导(通常是老板)在创立公司时逐步形成的并影响员工执行力的一种工作习惯,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区别在于:前者有完善的制度来支撑这种习惯,后者主要靠

《拥抱变化——社交网络时代的企业转型之道》一找准组织目标和企业文化

找准组织目标和企业文化 拥抱变化--社交网络时代的企业转型之道 这个层面会重点关注如何找到组织和部门目标,让你充分认识到要打造社交型企业需要对组织机构做出哪些调整.对于社交型企业,企业员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方面IBM的市场营销副总裁乔恩·岩田(Jon Iwata)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他让IBM的员工自由地融入博客圈(由博客.Twitter.社交网站,如Facebook.LinkedIn等平台构成的网络圈),结果对IBM的品牌形象带来了非常大的正面影响.我们在此引入一个"社会资本"

CIO如何培养孕育成功的IT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容易培养,也很难维持.身为CIO的 Jack Wood和Paul Brady在最近召开的SIM波士顿技术力领导峰会上向同僚们奉上了他们的秘诀. CIO秘诀的第一部分,Paul Brady(马萨诸塞州昆西市的Arbella Insurance Group的CIO)和Jack Wood(总部位于波士顿的电商家装公司的CIO)在最近的信息管理协会SIM波士顿技术领导力峰会上,与其他CIO谈论他们的领导风格,以及他们如何招募新员工.在这里,他们分享了如何建立和保存IT企业文化 未经打磨的钻石:

走进支付宝:看混搭的企业文化如何构建

支付宝的诞生是为了解决淘宝的在线支付问题,而淘宝脱胎自阿里巴巴.支付宝的起源和它相对独特的业务模式,使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混搭"文化. "文化"是什么?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几百种,却没有一种能单独将文化的含义诠释清楚."企业文化"是什么?它跟"文化"一样难定义.它可以指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习俗仪式.文化网络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可以说,"企业文化"就是一群有着共同志向.共同价值准则.共同味

提升归属感 企业社区化管理满足员工需求

郑爽 这里不是托儿所,但随处可见积木.巧克力.懒人球(开会用的座椅,呈球状):这里也不是医疗诊所,却拥有随时待命的牙医和家庭医生:这里更不是公园,但路上随时可看到骑乘用的电动滑板车或者Green Machine车(一种适合于11岁儿童的玩具车),以便行人往返于建筑物之间. 这里的人个个有故事--走在路上与你擦肩而过的人或许开发过你的桌面浏览器:和你一起打台球的人可能为你的研究生课程编写过教材:与你共进午餐的人或许发明了你正在使用的编程语言. 没错,这里就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公司的所在

企业江湖VS管理理性

江湖作为一种民间社会存在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由金庸武侠小说的演绎,江湖文化更是兴起为一种时尚.在今日商业组织中,江湖文化在维系情感的同时贯穿着利益,因此也投射到中国企业的组织文化之中.如"风清扬"马云的阿里巴巴团队,更是把查大侠的江湖文化转换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阿里内部人人有花名,譬如"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等也不乏人敢称敢诩.这种投射,与现代组织管理中的理性矛盾地共存,演化出诸多管理特色来.哥们义气替代明确责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虽说应有共

文化致胜的时代 协同OA可以这样助力企业文化建设

导读: 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第一要务,是企业建立强大品牌的基石.协同办公平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是企业文化落地的重要信息化载体,它能够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并将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新鲜活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调查表明,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至5年,其中经营10年以上的仅有10%,30年以后大多数企业会被历史遗忘,而只有5%的企业属于精英企业.百年老店!而这些老店得以持续发展的秘诀就是都拥有特色鲜明的.系统的企业文化! 企

谈谈我对小企业文化的看法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今天在网上看到几篇文章,都是一些成功企业回顾自己的920.html">企业发展过程中,关于企业建立之初企业文化培育的经验之谈,叙述不一,但总体思想一致,就是表明企业文化对于一个小企业有多么的重要. 我不知道这些经验之谈对其他正在奋斗中的创业者会产生怎样的触动与影响,但对我而言,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帮助或者说是触动.其实每个企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