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萍;刘兰香 托马斯·李(Thomas H. Lee)是谁? 这个名字在中国也许还有点陌生,但在美国私募股权投资界却算得上大名鼎鼎。现年67岁的托马斯·李是美国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先行者和行业领袖之一,其于1974年创设的THL基金(Thomas H. Lee Partners)是全球最早的私募股权基金之一,与黑石、凯雷等齐名。不过,他现在的身份是Lee Equity Partners LLC(李氏资本)总裁。 在创立THL基金之前,托马斯·李1965年毕业于哈佛,毕业后他并未接手家族产业,而是选择去华尔街做一名证券分析员。彼时美国的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一轮巨大的投资机会。此后他加入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成为一名信贷员,领导高科技企业借贷小组。 这些经历对于其了解很多高成长性的企业,并随后投资于此领域打下基础。1974年,他离开银行自己创业,最初的十年都是以个人资金从事公司收购,然后再从社会募集资金用于投资。托马斯·李很快成为一名善于发现企业长期价值、改造企业经营模式,以杠杆收购著称的并购专家。 目前为止,托马斯·李前后参与筹集了12只基金,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夹层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总筹资额达到210亿美元,“在2001年时,筹集了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61亿美元,这个记录保持了两年多。”他回忆道。 目前,THL基金投资的公司超过100家,交易总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在全美和欧洲持续排在前列。在托马斯·李任职于该公司的32年里,曾投资过不少知名公司,代表性交易如华纳音乐(Warner Music Group)、保险咨询服务商Marsh & McLennan、GNC保健品连锁(General Nutrition)、 Ghiradelli巧克力、Snapple饮料、Experian财务分析工具,等等。 2006年8月,托马斯·李离开THL基金,并创立了新的基金Lee Equity,主要集中在美国市场的高成长性公司投资,基金规模11亿美元。从2008年的第一笔投资开始,至今对外投资已超过基金总规模的一半,现在已有部分投资退出,获得不错的投资回报。 托马斯·李在很多不同的行业都收购了大量公司,包括消费品、零售、食品、餐厅、饮料、保险、金融服务等。 今年6月中旬,这位私募股权投资界的传奇人物第一次访华,寻求
中国市场巨大的投资机会。 6月10日,托马斯·李在天津第二届于家堡论坛年会上指出,中国经济成长的促进因素包括高价值的自然资源、低劳动力成本、高效的制造部门,以及国内消费的增长。“中国在制造业方面有优势,我们也看到,消费在中国GDP的比重只占到30%,中国在消费方面还具有很大潜力。这种增长也要求中国要更好地运用风险资本,如私募股权投资来创造出企业的成长、经济的增长。” 6月11日,托马斯·李在北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回忆了过去一些有趣的投资案例,也讲起失败的经历。谈到中国市场,他表示计划一年之后筹集一只新的基金,“希望融资过程中有中国的投资人参加,同时也希望能够对中国有所投资。” 与罗姆尼一起投资 《21世纪》:能否回忆下你的投资生涯中最有趣的投资,以及最成功的一笔交易? 托马斯·李:THL基金是在波士顿创立的第一只基金,现在听起来或许会觉得很有趣的是,当时我曾经和现在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一起做过很多投资,一起买过很多公司。罗姆尼曾担任贝恩资本风险投资与杠杆收购公司CEO。 其中,我们一起购买过一家叫做Experian的财务分析和信用评级公司,Experian在美国、欧洲一共有三家公司,同年我们一起将它卖给一家英国的著名服装公司,Burberry。 投资回报最高的其实也是刚才说的Experian的这个案例,虽然收益从数字上说只有三倍,但我们是当天买当天卖,所以很成功。 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案例,也因此我们得到了很多非议。 事实上,我们一般的投资期限是在三年到十年之间,购买以后给公司一个策略,让其发展增长,而不是单纯的买卖资产。 《21世纪》:做PE有很多风险和陷阱,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让你印象深刻? 托马斯·李:当然,我也犯过一些大的错误。错误有时候是因为尽职调查不够,有时候是因为交易直觉失误,有时候因为市场环境,有时候是因为政府政策的变化,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坏运气。 我遇到过一个案例,这些因素全部同时撞上了。 这家公司叫Diet Center,是一家卖减肥产品的公司,当时它在全美国有2000家连锁店,当时是美国最大的。就在这家公司上,我犯了很多错误——事后想来,各种信息都显示我们不应该购买它,但当时我们竟然毫无觉察。 第一,我们去参观这个公司,在前台就听到他们公司的管理层正在会议室里大声争吵,一直争吵了一个多小时。这说明公司管理混乱。 第二,这是家减肥产品公司,但有趣的是,公司那位女市场总监却非常胖。卖减肥产品的公司有这么胖的市场总监,背后一定有问题。 第三,在我们决定买这个公司、交易交割的前两天,工厂却发生了爆炸。我们应该此时立即收手,但却没有这么做。 第四,作为PE投资人,我们针对这个公司的管理提出一个很大的经营决策——提高其连锁店的加盟费,这也是个失误的决定,事实上这个公司此前也想过提高加盟费,但引来了无数法律纠纷。 最后,运气也非常不好。当时一个很大的竞争对手正在被政府调查,我们想这对我们有利,但事实上,竞争对手被审查让整个行业都受到影响。 为了提升Diet Center公司的管理水平,我们把我们投资的另一家非常优秀的保健品公司GNC(General Nutrition Centers)的管理团队派过去,但仍然无济于事,最后没办法,我们只能以很低的价格卖掉了Diet Center。 《21世纪》:这笔投资,你损失了多少? 托马斯·李:我已经记不清了。不过PE是一种投资组合,投资Diet Center亏了,但我同时投资GNC赚了10亿美元。不过,我反而是在这个失败的投资上花费了更多时间,问题是,我为什么要浪费这些时间? 我们每一个人都容易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在一个错误的人、错误的选择上浪费过多时间,最后后悔,为什么不早一点把他甩掉? 另外对于PE还有一个很大的风险是,收购公司的负债太高。 跨越金融危机 《21世纪》:高负债的投资风险能否举例? 托马斯·李:有一个例子是我们投资的一家女士用品店Deb shop,这家连锁店本身运作很好,如果不是因为最近这一次金融危机,这家公司本来不会出现债务问题。 但金融衍生品泛滥导致美国经济陷入困境,危机之前各种贷款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学生贷款等都被打包成衍生品,导致信贷环境恶化。还有因为这项收购是杠杆收购(LBO),即投资者本身没有多少资金进入,而是大量举债来收购目标公司,这也导致了高负债,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这家公司深陷债务困境,而且美国消费者受到信贷紧缩影响,会减少消费,也影响到这家公司。 不过金融危机下成功的投资案例也有。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投资案例是我们收购美国一个饮料公司Snapple。大约于1992年、1993年购买,却能够度过金融危机,收购以后把Snapple公司从一家区域性公司发展成为一家遍布全美的公司,销售额从1亿美元增长到7亿美元。 《21世纪》:你2006年成立了新基金Lee Equity,但随后不久次贷危机爆发,金融危机对Lee Equity的运作是否有影响? 托马斯·李:我们2006年成立这只基金后,又遇上了这一轮次贷危机,大量的公司破产,我们面临很多收购机会。现在回想起来,我应该在2009年资产价格最低的时候出手收购,但当时确实是极度恐惧,因为整个形势的恶化难以置信,让我没有勇气去这么做。 危机对于Lee Equity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基金规模受到影响,我们现在这只基金的规模是11亿美元,如果不是因为金融危机,募集二三十亿美元没有问题。 我们在危机之后投资策略非常谨慎。不过现在我们很忙,最近投资了一家资产管理公司,马上还要买一家汽车金融公司Skopos,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还有两三笔收购计划。目前我们看到很多投资机会。 上市未必是PE成功模式 《21世纪》:Lee Equity在中国有无投资计划?在中国市场进行私募股权投资看好哪些行业? 托马斯·李:我们渴望在中国市场投资,但还没有明确的、马上可以执行的计划。因为目前我还没有机构、没有人员在中国。所以我想如果要投资会有两种方式,或者在这里设立Lee Equity的分支机构、人员,或者和本地一些优秀的机构,包括实业机构或者是PE基金合作投资。 实际上我个人对中国的基金是有一些投资的,但这是个人的资金,有别于募集的资金。 我们对投资中国很感兴趣,比如在消费金融、零售、保险、金融服务等行业,选择公司的标准是第一具有高成长性,第二熟悉的领域,第三,能保证给我们的合伙人20%以上的投资回报。 《21世纪》:凯雷投资、美国黑石、KKR等美国私募巨头纷纷成功上市,上市是否是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一个方向? 托马斯·李:PE上市还没有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模式。与共同基金不同的是,PE表现是不稳定的,因为PE主要是靠业绩提成费用,而业绩提成与大的经济环境有关,具有周期性,经济好PE才能够赚到钱。目前来看,你提到的这些著名的上市PE公司,包括阿波罗管理公司(Apollo Management L.P),股价表现并不是太好。
PE巨头托马斯·李:瞧,我犯过这么大的错误
时间: 2024-09-10 17:41:31
PE巨头托马斯·李:瞧,我犯过这么大的错误的相关文章
系统管理员千万别犯这十大安全错误
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许多低级错误竟然经常是由那些应该懂更多的人犯的:系统管理员或其他IT员工. Intermedia公司<2015内部风险报告>发现:IT专业人士才是最有可能进行"危险"安全操作的人群,比如说共享密码/登录.重复使用个人密码登录业务应用,或者将个人账户凭证交给他人. 有鉴于系统管理员对神一般的控制权限,这类过失发生在他们身上比发生在普通用户身上危险得多.IT专业人士和普通用户一样容易被网络钓鱼.恶意软件和其他攻击攻陷,被盗取的有特权的系统管理
开发者必看:最易犯的Top 10加密错误,你中枪了吗?
本文讲的是开发者必看:最易犯的Top 10加密错误,你中枪了吗?, 在对小型初创企业和大型银行和电信公司进行了数百次安全代码审查,并阅读了数百个在安全社区发布的堆栈溢出的帖子之后,我们列出了开发人员最容易犯的十大加密错误. 不幸的现实是,错误的加密方式随处可见.正确加密的次数远远低于我们发现的错误加密的次数,许多问题是由于复杂的加密API在默认的情况下是不安全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需要训练有素的专家进行手动代码分析才能发现问题.根据我的经验,流行的静态分析工具在寻找加密问题方面并不出色,此外,黑
企业在定价时常犯的十大错误
价格策略是企业提高其竞争优势和底线的关键路径.许多企业花费多年时间通过缩减成本.外购.流程重组,以及技术创新等方法来增加收益.然而,通过这些办法所获得的收益却在逐年减少,如此一来,就要求企业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最终收益. 如今,企业正试图利用定制产品.信息,以及衍生品来讨好已经明确的市场细分,以此获得高额利润.然而,很多企业只是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定价过程,甚至都没有确定他们的可盈利用户或者是划分客户类别.下面列出来的就是众多企业会在给自己的产品及服务定价时所犯的十大常见错误. 错误1:定价基于成本,
PE巨头中国投资路径:KKR神秘低调 凯雷本土化鲜明
最近,两家全球PE巨头KKR与凯雷在华投资项目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8月27日,圣农发展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通过非公开发行方式向KKR发行2亿股份,发行价格为12.30元/股,锁定期3年.KKR将以不超过24.6亿元战略入股圣农发展,获得圣农发展18.0034%的股权.这是KKR第二次在A股市场以定向增发的方式入股上市公司. 就在圣农发展对外公告拟向KKR定向增长当天,有媒体报道称,"凯雷拟购买万科9个商业物业的股权,交易金额介于60亿至70亿元,或者达到了100亿元".随后,万科
外资PE巨头KKR与凯雷落户北京京沪等地PE争夺白热化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局长谢建华在"2009全球PE北京论坛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国际著名PE公司KKR和凯雷集团即将"落户"北京.至此,国际三大PE巨头将分别在中国内地"落户". 此前,黑石已经宣布在上海设立子公司. 谢建华表示,北京市正在与KKR和凯雷集团进行接洽,这两个公司将很快在北京设立投资机构,他没有透露具体的时间表,称很快就将有确切消息公布.而北京与上海等城市争夺PE中心的竞争更趋白热化. 今年6月,上海发布了<上海市浦东新区设立外商投
上海大PE战略:政策突破吸引PE巨头扎堆进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翁海华 杨扬 实习记者 周芳 上海大PE战略 一切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整个8月份,境外PE 开始扎堆进入上海.8月17日,香港第一东方投资集团在上海浦东新区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第一东方(上海)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在上海正式落户的国际私募股权投资管理公司,其作为普通合伙人(GP)管理即将成立的60亿元人民币基金. 同一天,包括普凯投资.德丰杰以及中启动的股权投资管理公司,都在浦东相继获得注册成立. 与此同时,里昂证券与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共同在浦东设
电商行业犯了三个大的错误
摘要: 本文节选自电子工业出版社新书<我看电商>,作者为天猫创始总经理黄若.从淘宝异军突起,到流量丰富但不懂商务的腾讯.百度错过时机,再到团购.导购.移动电商崛起,传统企 本文节选自电子工业出版社新书<我看电商>,作者为天猫创始总经理黄若.从淘宝异军突起,到流量丰富但不懂商务的腾讯.百度错过时机,再到团购.导购.移动电商崛起,传统企业反扑,京东霸气外露,凡客高开低走,亚马逊内力深厚等等,黄若都进行了深刻解读. 中国电商大概走过了十年时间,回过头来看,电商十年自有它的成就:销售数据年
我在学习编程中常犯的两个最大错误
一年前,我刚从大学毕业并且决定踏入社会.我有很多初始的想法并想将它们实现,但我不懂编程. 听从Yipit 联合创始人Vin Vacant 的建议之后,我开始自学编程. 现在我终于学了足够多的知识来自己实现产品原型,一路走来,非常坎坷.如果你在跟我同样的路上,我希望你能避免犯跟我同样的错误. 错误1:我花了太多时间学习那些我不是特别需要的东西上 有如此多的技术,又有那么多的相互矛盾的观点以至于你很难判断什么是重要的,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开始.在Hacker News. Quora. Stack Ov
(译)开发人员经常犯的8个设计错误
设计师在抱怨开发人员不尊重Web标准,后台开发人员在抱怨为什么不可以增加一个空格.PM在抱怨为什么项目总是因为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而延期--如何才能提高后台开发人员与设计师以及前端开发工程师的合作效率?相信很多网站或软件开发公司都越到类似的问题. 从UED的角度而言,我们的天职是追求用户体验.我们应该尽力坚持自己应该坚持的东西.白鸦曾经说过,用户体验不只是UED的事情,而是整个开发团队乃至整个公司需要参与的事情. 我们不能只是抱怨,我们去理解开发人员.同样,我们做出努力,让开发人员去理解我们.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