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这是一篇写在2016年初的旧文,岁末再次与你共享,愿你的系统安然无恙。本文转载自高效运维社区。
作者简介:
一乐,aka 梁宇鹏
现任环信首席架构师兼IM技术总监,负责即时通讯云平台的整体研发和管理。曾任新浪微博通讯技术专家,负责微博通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2016年1月18日,新年刚过,距离噩梦的圣诞节已经过去三周。已经好多天没有线上报警,群里一片安静,大家都在享受这份宁静与安逸。唯一不一样的是,有集群的迁移工作要做,相关人员干劲十足,已经连续三天通宵。按照惯例,为了保险起见,线上操作都在夜里进行。
如果说这几天最怀念的时光,也许就是这一天了,因为在第二天,我们的一个线上数据库出了问题。
19日上午10点,陆续有用户抱怨,一个接口的数据丢失,而之前删除的数据又出现了。这时候我们的运维同事贴出一个截图,发现有一个数据同步的进程,从凌晨五点开始运行,把线上数据库覆盖,数据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好在运气好,在这个覆盖发生之前,有一个备份。
修复工作马上展开,先把主从切断,主库利用备份数据重启,从库用来进行比对,恢复增量数据……(部分内容由于当地政策,未予显示)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这时候内部出现了一个声音高喊,我们一定要惩罚!惩罚这个人,让他知道服务稳定性的重要!
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类似的情况其实经常发生。而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好像是日常中的一个插曲,却对团队和公司的发展产生着微妙又长远的影响。
是的,我说的是惩罚。
让我们看看惩罚是做什么的
以儆效尤?如果当事人玩忽职守,故意破坏,也许有一些作用。我这里用了也许,因为真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可能不是惩罚就够了的。但如果价值观没有问题,这点却未必有效。因为事故已经可以对当事人造成足够压力,增加罚款并没有什么必要。
解气么?公司变大必然出现分工,而各个团队之间的沟通也会变弱。每出现一个问题,其实都是整个公司的问题,用户需要安抚,市场需要维护。这时候就很容易发出一种声音,你看你总给我们添麻烦。这种指责和随后的处罚除了让发声的人心里痛快,该做的事情并没有减少。
它们并没有创造什么价值,却带来了很多你不想要的东西。
更差的工作表现。因为惩罚带来的畏首畏尾,以及随之而来的挫败感,都会让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错误的工作态度。谁都知道疲劳作战效率不高容易出错,既然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为什么要去加班加点赶什么进度呢?多一事肯定不如少一事。
隔阂的团队。出了问题就开始指责,那出问题之前的加班加点为了谁呢?一个彼此间互相信任的团队与一个互相防备的团队,差距也是显而易见。
最重要的是,它让技术团队偏离了对技术的追求,而把目光收回到内部关系上,这自然会放慢前进的步伐,这对创业公司将是致命的。
速度是小公司取胜竞争对手直至打败大公司的关键。
不要惩罚不意味着拒绝进步
我们这么做,是因为我们也相信,促使个人和团队成长的,应该是团队的荣誉感和为之努力的心,而不是对惩罚的恐惧。
但我们也不能停在这个地方。如果连自己的教训都无法总结并长成经验,也注定是悲剧的。所以还是回归本初,看看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想要的,不过是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先看一则旧闻。
2015年10月20日,德意志银行外汇部门的一名初级交易员将一订单中的「净值」错误处理为「总额」,令德意志银行向一家美国的对冲基金客户白白送出了60亿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4923
这种输入上的低级错误,金融业里叫胖手指,而避免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两人法则,我也更喜欢它第二个名字,四眼原则(four eyes princip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at-finger_error
它提醒了我们,在关键业务上需要有人结对。鉴于现在工作的远程状态,我们使用了Tmux的会话共享模式,两个人可以通过相同的会话来共享控制台以及键盘输入。
技术可以做到更多
四眼原则用来做紧急措施是可以的,但毕竟有交互成本。而人在精确性上天生不如机器,因此要确保问题不再发生,还要用一些技术手段才行。
由于命令执行的是一个历史命令,而出错的运维人员进入了一个前人遗留的Tmux会话,或者是按了向上或者是进入时的回车直接执行了CTRL-R留下的命令。于是我们
修改了数据恢复的命令,强制进行二次确认;
对危险命令进行了别名处理;
禁止了Tmux的默认session,使用Tmux的人员强制使用别名。
所以你看,人的问题也可以用技术手段来解决。
技术驱动和技术导向
互联网发展仍是日新月异,挑战无处不在。要想变挑战为机遇,只有创新和技术才有可能。只有重视技术的公司,才能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能动性,也将更容易在技术的竞争中胜出。
我们经常开玩笑,很多公司,做不到技术驱动,因为他的每一步都是领导提出领导拍板,它只能叫领导驱动。而如果一个公司在遇到事情之后就总是想到惩罚,不注意保护和发挥技术人员的能动性,技术导向也只能是一个口号。
说到底不过一句话。一个团队或公司,要变成什么样子,跟她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关系。
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文章转自数据和云公众号,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