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妈妈因轻信网络耽误治疗去世”的消息在网上疯传,由于很多人都有过利用网络自诊或问诊的经历,因此,此消息一出,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担忧。
毋庸置疑,网络是个好东西,有啥不懂的,都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各种答案“任君挑选”,好像这世上还没有它不知道的事。不过,对于“生病后第一反应不是上医院找医生,而是上网寻医问药”的现象,专家提醒道,如果是网上查查资料求个放心,也就罢了;若是看完后,还从网上搜索药方,自行医治,则万万不可。此外,还要留心被一些别有用心的骗子抓住心理弱点,落入“网络医骗”的陷阱。
“假医生”开药害人命
近日,有杭州网友发微博称,自己的表姐不久前患上了红斑狼疮,因误信了“假医生”的话,导致延误了治疗,年仅32岁就离开了人世,留下一个刚刚上小学的儿子。
据其微博介绍,在网上查询到的这位“假医生”的资料显示,他是北京某中医研究院院长,曾在多所大学深造并获得硕士学位,擅长治疗癌症、癌痛、通风、带状疱疹、乳腺增生等疑难杂病,这些介绍令人对其水平深信不疑。
根据“杭州妈妈因轻信网络耽误治疗去世”一文中的描述,这位杭州妈妈在生前原本坚持去正规医院吃符合国家标准的药品进行治疗,但该医生却说“西药不治本,中药才能根治”,并且推荐了其医院出品的一种药。然而,她在服用此药后,本已好转的病情却加速恶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传来了噩耗。
这一消息爆出后,在网上顿时炸开了锅。网名为“岁月有痕1575”的网友表示,“这个真不稀奇!身边因迷信网络知识延误病情的患者真的很多,开始还费心解释,后来发现,医生说什么都没有百度一下有用,等病情无可挽回才明白,哭天抢地有何用?”
而陈女士就是其中之一,且差点酿出大祸,她至今后悔没有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治疗。陈女士的女儿今年6岁,半年前被查出患了血管瘤。陈女士平时有上网问诊的习惯,于是她就想利用网络资源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但陈女士连续问了数个网站的医生后发现,每个医生说法都不一。面对着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陈女士很纠结:到底该信谁的呢?
在网络问诊的期间,陈女士也在网站上购买了一些宣称治疗血管瘤效果不错的药物给女儿使用。出乎陈女士意料的是,女儿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这下,陈女士才慌了,把孩子带到医院就诊,医生表示孩子的病原本只需采取简单的方法治疗,但由于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现在需进行比较长期复杂的治疗。
像陈女士这样,偏信网络问诊而延误病情的患者不在少数。每天,“百度知道”上都有大量的网友,询问自己的症状是何疾病,同时,还有大量的网友逐一回复。看准了这一市场需求,各大网站也纷纷开辟健康板块,按照呼吸科、消化科、骨科等类别对疾病进行分类,提供多种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检查方法等,浏览量也不低。
网络“自诊”误诊率99%
在网络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变成了很多人寻医问药的第一场所。有调查显示,83.2%的网民有网络问诊经验。很多人还和前述的陈女士一样,喜欢“自诊”,自己当回“大夫”。
对此,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陈祖辉表示,网络的确给人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但是如果不正确对待网上那些医疗知识,则会贻误治疗。“每一种疾病会表现出多种症状,每一种症状又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不能单纯看网上搜索到的结果就对号入座,有的可能会因判断不准贻误病情,有的则扩大病情造成焦虑紧张情绪。”
“对于没有医学基础的大多数人来说,不能盲目相信网络上的医疗知识。”中大肿瘤医院顾仰葵教授表示,医学知识具有相关性和多样性,医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不能片面只看树木不见森林。“如果普通人看看介绍就能看病,那我们这些医生白接受这么多年的医学教育了,想想就应该知道不靠谱。”
据专家介绍,在接诊的年轻患者中,有近一半的患者都是先行上网查询再来看病的。当医生根据其病情告知准备采取的诊疗手段时,不少患者就提出质疑甚至不高兴为什么跟网上说的不一样。“这时候,我就只能耐心地向患者解释诊疗依据,并建议患者应该登录权威网站尤其是权威医院和权威机构的网站了解医疗常识,到正规的医院就诊。”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西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高瞻说。
目前,还没有权威调查数据显示,网上看病究竟误诊率能达到多少。但是,有专家表示:“自行诊断的误诊率应该说是99%,剩下那些成功的1%也是碰上的;而且,越是严重的、复杂的疾病,误诊的可能性则越高。”
陈祖辉建议,如果是网上查查资料求个放心,也就罢了;若是看完后,还从网上搜索药方,自行医治,则万万不可。“现在医院里,医生看个病往往都需要再三检查,询问病史,患者自己网上一搜索就能看出端倪来,实在难以令人信服。而且,如果在网上看病,出现了差错,不仅后果难以弥补,就是连投诉索赔都是毫无门路。”
网上寻医留个心眼
在采访中,医生们普遍提醒道,在上网寻医问药的过程中看,还要留心被一些别有用心的骗子抓住心理弱点,落入“网络医骗”的陷阱。
据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侯金林教授介绍,由于线上医生未实行实名制,有关监管也基本空白,绝大多数所谓的医疗健康咨询网站缺乏专业性与可信度。不但缺乏专业团队,所谓的专家多为“虚拟”,而且对网民留言的解答也往往错误百出。有的甚至受利益驱使,以咨询为幌子卖假药、做医托,成为“健康陷阱”。
南方日报记者以“不孕不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搜索页面的首页,一共出现了18个搜索结果,排在前九位的全部是标题很吸引人的广告链接,有的直接“自卖自夸”:2013年广州不孕不育排名第一,广州最好不孕不育医院、怀孕率最高;有的则以解答问题的形式引人点击:不孕不育症状?不孕不育病因?不孕不育原因有哪些?记者逐一进行了点击,发现无一例外都是民营医院的广告。
针对这种现象,陈祖辉提醒,在相关法规尚未健全的当下,利用网络寻医问药,在获得便利的同时更应提高警惕,避开可能存在的陷阱。首先,要查明医生资质和网站是否经过认证。上网做健康咨询时,首先要核对相关人员是否具备医师资格、有无执业证。这些信息都可上卫生部网站“执业医师注册查询”栏目,输入相关人名查询以辨真伪。另外,要留心相关网站是否经过该医生实名认证和授权、由其本人发表观点。
其次,如果遇到热心荐药荐医者,应该多留个心眼。正规医院的医生接受网络咨询时,一般只提供治疗原则、做些健康知识普及,不会随便推荐具体的药物,更不会动不动就答应给“优惠”或一定需到哪个场所做治疗。
再次,警惕夸大疗效的宣传。虽然现在的医学越来越发达,但有很多疑难病仍无法解决,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患者及亲友在网上咨询时,千万不要迷信声称能治愈各种疑难杂症、攻克世界难题的夸大宣传。
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