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曾经想过很久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还在使用几千年前发明的雨伞? 雨伞这种东西,只要这辈子见过雨的应该都用过。人们用它,是为了在雨中不被雨淋,但遗憾的是,没有一把伞能让人完完全全不淋着,多多少少都会被淋着一些。即使没淋着多少,也不能保证鞋子不湿。这么不可靠的东西,为什么会存在了几千年,甚至今天依然被广泛使用呢? 有人曾经对雨伞做过改良,例如在雨伞一圈做一个直垂到地的透明帘子来遮住全身;将雨伞做成自动旋转来甩走伞上的雨,等等。但是这些“有点用”的“发明”最后都被淘汰了。这也更令我不解,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雨伞却始终无法被改进?直到后来有一天才让我恍然大悟。 那天也下着雨,但是不大。我走在路上拿着伞,犹豫着要不要打开。我看见路上的人,有人打着,有人没打,但都闲庭信步。我终于想到,伞这个东西,满足给人们最大的需求其实并不只是遮雨,最大的需求实际是人们的“安全感”。
的确,伞不能完全不让人挨淋,但是在伞下,人确实可以得到一份安全感,甚至即使湿了脚和裤子,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不至于担心被淋成落汤鸡而慌乱。这就像士兵们用的头盔,即使有可能被子弹打穿,但是戴上它就可以获得一份安全感,提高士气。 所以,如果把雨伞的思想融入到具体工作中,那就是要做简单可依赖的产品。 一个产品,特别是新产品,如果做得太多花样,反而让用户不知道这是什么。从一个idea变成一个产品,首先应该做减法,不论这个idea多么宏大,都应该先考虑第一步做什么,第一步的第一步做什么,第一步的第一步的第一步又要做什么。砍掉那些花样,最后出来的应该是最精简的东西。
一个第一次发布的新产品只要做一件事,就是向用户传递一个信号:你为什么要用我。如果体现到具体产品中,就是给用户一个能为用户带来价值并且不可替代的功能。千千静听就是为用户在听歌时可以看到歌词,Skype就是让用户可以打网络电话。试想如果千千静听只是一个音乐播放器,用户能否放弃Winamp?Skype如果只是个文字IM,用户能否放弃QQ?相反那些做得半死不活的产品,腾讯的拍拍、百度的IM,他们出现时有没有一个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我认为在考虑一个产品时,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给用户一个使用这个产品的理由,如何画一张漂亮的饼,放在第二步。如果用户为什么要用都没有想好就开始画饼,那最后可能就真画饼了。
就写这么多了,最近研究一个新产品,有感而发想到了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但真正能让人们传承的反而是满足最根本需求的。谨以此文留记号。 (QQ:1865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