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写的“谁是谷歌的竞争对手”,观点非常有趣,他建议谷歌别死磕百度,转而死磕阿里巴巴。我认为,洪波说对了一半。
如果谷歌的员工和一个完全不懂互联网的人见面,你猜他会怎么做">自我介绍?我猜测大概是:“我来自谷歌,做搜索引擎的。”,或者会说“做互联网的”,反正不会说是“做信息引擎的”,更不可能说是“做企业推广的”。既然是做搜索引擎的,那第一个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只能是百度,这是怎么绕都绕不过去的。
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将百度视为竞争对手”和“死磕百度”并非一个概念。
从谷歌全球来看,2008 Q1,谷歌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2%,丝毫没有看到次级贷危机的影子。显然,宏观经济环境的萎靡必然造成广告支出的压缩,谷歌要完成对盈利增长的预期,就必然有一部分人会丢掉饭碗,显然,其中不仅仅是雅虎在为谷歌做贡献吧?相反,雅虎的Q1财报并不难看。如果谷歌将雅虎当作“死磕”对象,恐怕结果是丢了西瓜拣芝麻。
巨头的竞争状态,一定跨产业行业、跨平台、互相咬合的。尤其是在狭小的中国互联网市场,碰面的机会很多。谷歌要想避开谁,都不可能,但要“死磕”谁,也不可能。做搜索的百度,和做IM的腾讯,做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谁敢说谁不是谁的竞争对手?所以马化腾说“全业务竞争”。
未来中国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关系,也一定是混沌状态。没有最好的朋友,也没有最需要“死磕”的敌人。当各自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其他人的领域时,结局如何,关键还得看自己是否有主心骨——比如百度坚持搜索的媒体本质(百度称为“新媒体”),阿里巴巴的连环布局,腾讯基于IM的SNS系统。
最近新浪也升级了空间,并将推出IM产品,其中也可以看到以其内容优势为核心的外围辐射思路。很明显,谷歌在中国没有主心骨,或者这种主心骨的效应还没显示出来。谷歌是一家有大格局的公司,很多人将它的竞争对手定为微软,而在国内,包括在韩国、日本,他却沦陷为非得要和百度、naver、雅虎“死磕”的尴尬位置。在我看来,或许这正是谷歌在东亚遭遇滑铁卢的原因之一。
我的建议是,谷歌别死磕百度,也别死磕阿里巴巴,而是死磕自己。(陈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