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该如何用数据分析提升转化率?

在过去十几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往往是流量驱动的运营模式,通过投放、地推等方式获取用户进入产品内,进而希望一部分用户最终转化为付费用户。近几年,随着市场成本的提高,这种粗放式的流量模式不可持久。尤其是在大企业(资金充足)占领了主要的市场渠道后,对于中小型企业再花多少资金去获取流量都是不现实的。

因而我们逐渐提出以产品设计、产品运营为王的理念。在美国硅谷非常流行的Growth Hacker概念的核心就是海盗法则——AARRR模型,该模型就是以产品设计和运营为核心,获取用户,迅速转化,提高留存,然后变现和传播。这些都是以产品设计和运营为核心的。

当然,无论是之前的流量为王,还是现在的产品设计和运营为王,其核心都在转化上。

以公司为例,经常以营业额或者变现作为一种核心转化。市场部门,关注不同渠道流量的转化和注册。工程部门,优化创新产品也是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从而帮助用户完成核心的转化。至于销售就更加直接了,在这里客服也充当了以服务为核心的转化,因为用户的留存本身就是服务于营业额的。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帮助企业和团队去优化和排优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常见的思维转化误区

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对转化与日常业务决策之间的联系肯定有更深的理解。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思维的误区值得注意,这也是我们GrowingIO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误区一:高流量=高转化?

我们经常听见这样的论证:某某渠道的流量非常大,所以需要更多的预算资源投入。在这种逻辑下,流量似乎成了衡量效果的唯一标准;而实际上根据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了解各个渠道对于核心转化的贡献,才可能做出对应的决策。

  上图是某网站注册流程的转化漏斗,分为两步。

左侧是直接访问来源,转化率是5.47%;右侧是百度访问来源,转化率是19.2%。可以看出,百度访问来源的转化率是前者近4倍。而从流量大小来看,直接访问近9000人,百度来源访问不到3000人,最终的转化却是百度高于直接访问。

上面的案例告诉我们,流量大小和转化效果之间的关系微乎其微,高流量≠高转化。我们在关注流量大小的同学,更要关注其转化效果,这样评价渠道的效果才比较合理。

误区二:只关心总体转化率?

我们经常只关心一个渠道的总体转化率,例如下图的转化漏斗(左侧是谷歌渠道,转化率为10.1%;右侧是微信渠道,转化率为9.57%)中两种渠道的转化率类似。如果只看总体的转化率,在资源分配上就没有太大差异。

实际上我们将每个步骤的转化率算出来,可以发现很多细节问题。假如我们的注册流程有4个步骤,中间存在3个转化率。如上图,我们发现谷歌渠道的第一步转化率(10.1%)明显低于微信的第一步转化率(42.9%),但是谷歌渠道的最后一步转化率(93%)明显高于微信渠道的最后一步转化率(53.7%)。看似差不多的总体转化率,如果具体分析每一步,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原因。

对于产品或者运营来说,谷歌渠道我就要针对性优化注册的第一步转化,而对于微信我们就需要针对性优化最后一步转化。这么细节的东西,也往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在注册转化,或者订单转化中,我们需要深究用户转化路径中的每一个步骤,分析其中有无可以改进的点。

误区三:转化率的提升=用户体验的改善?

转化率与用户体验之间是有一些微弱的联系的。一般来说,用户体验改善了,用户就会经常使用我们的产品;这个时候我们通过提供完善的信息和较大的注册、购买按钮,用户就很容易去点击,对应的转化率势必跟着提升。

但是两者不是完全关联的。

举一个GrowingIO的例子,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注册转化率大幅度提升,我们非常高兴,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做特别的改进。于是我们就想分析为什么这些人的转化率突然提升。我们使用GrowingIO的“用户细查”功能,仔细观察这些人的行为轨迹。

上图是某用户的操作轨迹:他先进入我们的网站点击了右上角的[登录],然后在登陆页面反复几次输入密码都失败了。最后用户放弃登陆,直接重新[免费注册]了一个账户。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注册转化率,但是并不意味着用户体验的改善,反而是恶化。这样给我们的团队提了个醒,在了解转化的同时,还要了解用户的行为轨迹,帮助我们更佳精准地定位客户体验中的问题。

提升转化的四部曲

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产品的移动端和网页端、不同的场景下,我们都有对应的不同分析框架去思考这个问题;下面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非常概括的思维方式。

我们首先了解的是提升转化的四部曲:首先关注正确的用户群体,然后关注用户体验,接下来了解最佳的转化路径,最后可以做一些复购或者增购的内容。这个分析框架的主要目的是将看似复杂的转化问题拆解成不同的模块,然后一一击破。

(一) 定位正确的用户

什么是正确的用户,不同的部门对此有不同的理解。

市场同学在各个渠道投放,通过产品、服务、内容去吸引用户,但是不同渠道来源用户有一定的差别。针对不同渠道的用户,市场需要制定不同的推送和不同的落地页,以提高针对性。产品同学也要关心用户的分类,通过用户在产品上的使用行为对不同用户群体制定不同的运营策略,或则会优化不同的产品特性。对于销售的同学来说,根据与用户沟通的结果来找到正确的受众和决策者,这也是一个寻找正确用户的过程。

以GrowingIO的注册转化为例,最近我们通过很多渠道推送了很多干货文章,吸引力很多用户。我们发现很多用户是通过移动端来关注我们的,于是我们借助【用户分群】功能,分别筛选来自iOS和安卓来源用户,有区分地研究这些人群的特点,以便做针对性的产品改进和内容优化。

(二) 提升产品的体验与流畅性

定义好用户人群后,我们需要认真关注转化流程的用户体验。改善用户体验的方法很多,如调配按钮位置、界面的颜色,或者进行整体的改版、产品交互等等,这里面细节决定成败。

互联网企业需要迅速迭代、改进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工具来搜集和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GrowingIO本身就提供这个功能。我们经常会提到,GrowingIO是无埋点数据采集,那么无埋点数据采集和分析的优势在哪里呢?以前运动员在操场上比赛,需要设立很多机位定点一张一张拍摄运动员的状况。那么我们就是一个全量的数据采集,将整个运动场摄影下来,每个运动员的每一步、他的呼吸都记录下来。这个全量采集的数据就可以帮助我们去优化一个产品或者改进运营流程,这对互联网企业是很重要的过程。

(三)优化转化路径

我们常说的转化路径或者漏斗分析其实是同样一个东西,但是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转化路径。电商、OTA、O2O行业最终的下单量是视为转化的。而对SaaS,社交类,我们往往将注册人数作为一个转化点。我们需要了解一个用户经历了哪些步骤,最终完成了这些转化。转化的过程中给予了用户足够的决策信息,过长的转化路径,会导致用户的流失,但也不是越短越好。

我们以GrowingIO的技术博客为例,我们想了解一个用户在经历了哪些步骤后完成转化。下图展示了一个博客浏览者的转化过程:看到我们的博客文章,感兴趣点击了注册;注册手机号,验证号码;补充基本信息;注册成功。我们借助漏斗转化分析的思路,分析了用户每一步的转化率,以帮助更好的优化注册流程,提升转化率。

了解了转化流程后,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拆分这些步骤,了解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所谓的转化点、分析点,这些分析点都会帮助我们很好地提升转化。以上面的注册转化为例,我们通过【用户分群】功能分析不同类型浏览器用户的转化差异。我们发现总体的转化率是11%,但是其中safari仅为1.59%。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做产品的同学一看就知道转化点在哪里,我们需要从哪里着手。我们借助我们GrowingIO自己的产品也来分析反复应用和分析,根据不同的分析结果去优化转化路径。

(四) 关注复购与增购

对于电商类平台,用户的回访、复购和增购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像淘宝、京东这样,用户可能几天就复购一次;而像OTA(在线旅游)这样平台上的用户的复购周期就会比较长,可能几个月半年才一次。复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其本质就是留存,我们需要关注并优化它,有利于提升整体的转化率。但是复购这东西并不是对对所有平台都那么重要,比如SaaS产品,注册一次就够了,我们线下去和客户沟通就好。

另外,复购和留存问题,我们知道它是可以直接影响转化本身的。新用户的获取成本比较高,而老用户的留存和复购成本远远低于新用户,所以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也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事情。

总结分析

首先,对于业务本身和用户的了解,是我们进行转化的核心。只有针对性的了解用户,针对不同的业务,我们才可能制定出不同的优化方案。

第二,在转化分析的过程中要发现问题。在我们转化的流程、路径中,找到那些可以证明这个流程有问题的数据,接下来才能制定出不同的优化方案。

第三,提出假设,迭代试验,检验假设。在这个过程中,产品、运营和市场同学需要更加灵活的思维,借助一定的工具去迅速尝试不同的内容。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4-09-22 13:22:49

产品经理该如何用数据分析提升转化率?的相关文章

数据分析流程这么长,产品经理如何一人搞定?

我2002年入行,那个时候还没有"产品经理"这个词,我的主要工作是为业务部门跑数据并且制作报表,就是传说中"跑数据"."做报表"的那个苦逼数据仓库工程师. 2007年之前我一直在为制造型企业建数据仓库,直到去了美国的之后,才开始进入到互联网,服务过两家公司,Linkedin 4年和 eBay 3年多.天天和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在一起,帮助他们准备需要的数据.分析产品和用户,最后把分析的结果做到产品里面去.走上了数据采集 - 处理 - 清洗 - 展

我对产品经理的一些认识

近一段时间看了不少产互联网产品方向的书,参加了几场产品经理的面试,对这一职位有了一些认识,在本文中做一个综合的阐述.如脑图中所示,本文将从基本定义.工作内容.能力模型.团队职责四个方面对产品经理这一职位进行分析. 基本定义 对于"产品经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行业不同,公司组织结构不同,产品经理的定位与职责也有所不同.一个事物的诞生总是源于需求,企业需要一个人来对产品负责,需要他来定义.维护产品,保证团队开发出的产品是满足用户需求且符合企业目标的.所以"产品经理是产品

攻城师们期望的产品经理

[前言]: 从交互设计师转做产品经理不知不觉两年了,虽然角色并未完全转变过来,但是心态和做事方法已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最大的心态转变就是:owner心态(主人翁).目标驱动.没有借口.产品经理一定是个主动的角色,他不是任何人的资源,他没有任何的权力,但是又要统筹各种资源,让各种角色因为目标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务,达到目标.期间,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不少,其中的困难之一就在于对技术的把握. 我负责的是数据产品,可能一个项目,我会同时与java开发.数据仓库开发.前端开发以及app客户端开发打交道,

产品经理必会的10种数据分析方法

随着人口和流量红利的下降,互联网行业必然会朝着精益化运营的方向发展.数据分析在很多互联网人的工作中越发显得重要,而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更是如此.本文将为产品经理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思路,并基于此,衍生出 2 个常见方法和 7 个应用手段,希望在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中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数据分析的基本思路 数据分析应该以业务场景为起始思考点,以业务决策作为终点.基本思路为 5 步,首先要挖掘业务含义.制定分析计划.从分析计划中拆分出需要的数据.再根据数据分析的手段提炼业务洞察,最终产出商业决策. 接

产品经理怎么做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

产品经理对用户的需求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用户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产品吗?你想知道用户将会如何看待你的产品吗?你想知道你设计的产品在用户中的看来是好还是差吗? 毫无疑问的是,每一个产品经理都希望在产品开始立项设计之前,可以得到用户最真实的需求,可以为自己的产品设计提供良好的支撑;每一个产品经理都希望自己的设计的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和喜欢;每一个产品经理都希望用户能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对于产品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不断地提出建议--那么,怎么样我们才能得到用户的前期意见和后期反馈呢? 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

《产品经理的20堂必修课》学习笔记

      豆瓣<产品经理的20堂必修课>   第1章 从用户需求出发 产品是否能够获得市场上用户的认可,根本上是由产品的功能所满足的用户需求所决定的,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产品的功能决定的. 产品的核心功能 :一个主体的功能或功能组处于所有产品功能的关键位置. 核心功能所满足的用户需求基本上就决定了这款产品所能获得的最大市场效果. 产品效果 = 使用人数 x 使用频率 x 使用时长:核心功能满足的用户需求决定了产品的潜在用户数.用户使用频率.用户每次的使用时长. 用户的基本需求 -- 是人们生活中

如何用数据分析给直播行业再添一把火?

文章讲的是如何用数据分析给直播行业再添一把火,数据显示,直播平台数量早已突破200余家,用户规模高达2亿,同时在线人数超过400余万,同时在线房间数达3000余个,直播行业已经一片红海.繁荣的市场背后是众多直播平台之间有形或无形的竞争.有预言称,2016年底将迎来一次直播应用的大洗牌,那么直播产品如何火力全开,找到差异化竞争优势,杀出重围?这要看数据分析给直播行业添的这把火.近日,诸葛io创始人孔淼做客起点学院公开课,分享"如何用数据驱动直播产品快速增长". 诸葛io作为国内最早的精细

产品经理怎么能对数据不敏感呢

产品经理一定要对数据敏感,从数据中要读出产品的趋势.变化的原因以及应对方法.网站访问量变化分析是网站分析的基础,我就简单说一下我对访问量变化的认识. 明确指标定义 在分析前我们必须首先弄清各个重要指标的详细定义.比如访问可能是以Session为单位,独立访客可能是24小时相同IP只计算一次.有时不同的统计插件对这些指标的定义不太相同,所以弄清定义可以让我们对指标所代表的内容有更明确的了解.这里说的访问量可以简单理解为PV,即来自浏览器的一次html请求. 对比而非想当然 图1 博客访问量变化 图

『产品经理』的使命是什么

文章开始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产品经理』的使命是什么? ---帮助企业或者团队打造出有价值的产品. 言归正传. 那么产品有哪些阶段呢?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这里我换个方式展开来讲(0-10分). 从0到1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孕育产品的起点,也是最难的阶段之一,V1.0的版本会来到用户的身边,产品从立项到进入第一个迭代,期中需要『产品经理』介入的程度相当之深,也是最考究『产品经理』功力的阶段.可以这么说,3年及以上的产品经理一般才可以很好的将这个过程处理的很完善,为什么?因为需要挖掘出产品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