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果杭州真的想打造中国的硅谷,一定要从细节的地方入手,在政府的服务上做精做细,从小处着手,杭州就应该像西湖一样,既是精致的,又是开放的,如果要像北京的颐和园那样,
如果杭州真的想打造“中国的硅谷”,一定要从细节的地方入手,在政府的服务上做精做细,从小处着手,杭州就应该像西湖一样,既是精致的,又是开放的,如果要像北京的颐和园那样,参观的话还得收个门票,那就不是我们杭州了。
作为杭州创客聚集地之一的杭州湾信息港,由萧山区人民政府全资投入,从2014年1月15日正式开园以来,已经吸引了包括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家居平台数联中国、注册资本达1.5亿的口袋购物、互联网医疗就诊平台挂号网等228家创业企业入驻。
为什么这些创业企业都选择杭州?他们为何入驻杭州湾信息港?园区和政府为其提供了哪些政策背书?杭州创客到底与深圳、与硅谷有哪些异同?杭州创业创新要素中还缺乏哪些?
就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杭州湾信息港发展中心主任韩梦龙,希望通过这个园区的样本能为 其他 地区的创业创新服务提供借鉴。韩梦龙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为重点的创业企业的集聚,将带动杭州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杭州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以“园”引人
《21世纪》:杭州湾信息港的定位是什么?毕竟全国这样的园区貌似很多。
韩梦龙:我们都知道,萧山是传统工业经济非常强大的一个地方,萧山的传统工业产值占了浙江的1/10还要多,占了整个杭州工业产值的1/3,原来的发展模式靠牺牲大量的资源作为代价的。
在这个背景下,萧山提出打造杭州湾信息港,重点是为了打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引擎,以及“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的示范区,主要产业是软件和信息服务相关,这些新兴技术,多数是能在传统产业中应用和发展的。
《21世纪》:杭州湾信息港目前发展规划如何?
韩梦龙:现在信息港这块土地是政府划拨土地,一期工程,11万平方米,投资3.6亿元;二期工程,17万平方米,投资6.5亿元,我们还有三期,22万平方米。我们计划通过3-5年的建设,2018年初总共三期的体量达到50万平方米;通过5-6年的努力,我们打算达到100万平方米,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科技地标。
萧山传统产业6000亿,如果能够在我们杭州湾信息港的产业转系下,这个力量爆发是无穷无尽的。
《21世纪》:将创业企业引入信息港,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韩梦龙:我们有100多家企业,其中代表性的像挂号网,我们称之为中国目前移动医疗健康领域最大的就诊平台,最近刚刚增值了1.3亿美金;口袋购物,投资4亿美金,注册资金1.5亿美金,真正的移动购物;网盛科技,打算打造中国最大的大众商品交易平台;数联中国,中国目前最大的云计算家居设计平台,也在我们这里。
这些龙头型企业,将带动大批创业公司,吸引大量的创业人才,加快创客进入杭州的步伐。
《21世纪》:信息港对入驻企业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韩梦龙:首先产业定位必须要符合我们的定位,截至2014年12月底我们引进的228家企业中,有122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软件信息服务为主的企业,其中41家是电子商务类企业,其中65家是智慧医疗器械和生物科技类的,就这三大门类。
当然,对于企业的发展潜力、注册资本、成立年限也有一定的要求,但如果一个项目足够好,我们是可以考虑免除租金的。把优秀的创业企业吸引到这里来,是我们的初衷。
《21世纪》:入驻的企业会得到哪些服务和支持?
韩梦龙:举例来说,一家企业租200万平方米以上,可能要求它需要有50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如果它是一家大学生创业企业,比如浙商大会的创新项目,这些项目非常有成长性,但是它刚刚开始注册资金不可能有这么多,那它就可以向我们提出申请,我们可以有所选择,比如是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前五强,比如IBM创新大赛浙江赛区的前五强,这些企业,我们都可以免租。
《21世纪》:您接触这么多创业型的企业和项目,您觉得杭州整体的创业氛围有什么变化吗?
韩梦龙:在集聚,从刚刚建立之初,很多企业抱着怀疑的态度,不少企业对交通、招工等都存有疑虑,到现在慢慢的成熟,在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之后,很多上下游企业自然而然就过来了。
一个地方要发展一个产业,并不是省里的领导的意思或者出台一些政策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21世纪》:这里的人才结构如何?
韩梦龙:去年我们引进了两个国家千人计划,和一个省级千人计划。很多都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很多都是软件信息产业的人才。
以细节养人
《21世纪》:这样的创业人才形成的杭州的创业氛围和其它地区有什么区别?
韩梦龙:草根性、市场化色彩浓重。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就在乌镇,浙江和杭州今后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
另外,杭州的服务型政府还是做得挺好的,但创新意识还是有所欠缺。比如杭州的公交,虽然萧山已经被纳入杭州主城区了,但是区与区之间开通一条公交专线还是很难。我们设想的是园区如何解决交通的问题,引入公交专线或者公共自行车等等,但是单单靠园区无法擎起整个创新型的城市,还是需要政府在服务意识上有所创新。
《21世纪》:对创业企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关注,政府的态度是不是经历了纵向的变化?
韩梦龙:是。杭州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江苏政府是强权型政府,而浙江政府是服务型政府,企业不会受到政府太大的干扰。
《21世纪》:杭州这么多创业项目,失败率还是非常高的,这些创业无论成功与否,能坚持走下去靠的是什么?
韩梦龙:关键还是要看企业自身练功。我们去年引进了228家企业,如果其中有28家企业非常成功,其中有8个企业像我刚刚提到的榜样企业那样,就已经很不错了。
能成功的关键是找到民众的需求点,找到民众的痛点,比如快的打车、滴滴打车,就是打车难的问题,还比如挂号网,就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政府管理医院管理医生也很难的问题。数联中国,也是找到了家居装修难的一个痛点。
第二要集中精力去发展,第三要有可行性,第四要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如果是这样的一个企业,没有理由不成功,时间迟早而已。
如果这个企业还不成功,那就是企业本身的问题了,如果在这里不成功,那么换一个地方也会成功,就像阿里巴巴,在上海不成功,在北京不成功,它回到杭州就成功了。这说明杭州当地的创业环境还是可以的。
《21世纪》:杭州有没有可能成为“创客之城”,它和硅谷等创客之城的差距还在哪里?
韩梦龙:第一,硅谷毕竟有这么多名校,杭州这边只有浙江大学比较出名,其实杭州离上海这么近,完全可以把上海的高校人才也纳入麾下,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等的高校资源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第二,从环境的角度来讲,其实杭州的环境和硅谷相比并不差多少。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逐渐改善,其实很多原来移居国外的人才也逐渐回国了,这些海外留学人才肯定要去找一个创业的地方,那个地方政府的服务环境肯定需要比较好的。
如果杭州真的想打造“中国的硅谷”,一定要从细节的地方入手,在政府的服务上做精做细,从小处着手,杭州就应该像西湖一样,既是精致的,又是开放的,如果要像北京的颐和园那样,参观的话还得收个门票,那就不是我们杭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