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陆绮雯)日前,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在上海社科院举行,专家们围绕“后危机阶段的双重压力:预防滞胀”这一主题展开观点交锋,并对“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提出见解。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最大的不确定来自美国的政策。比如,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给中国和其他国家带来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国内CPI的高企有内在必然,而解决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转型”:需求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和要素投入结构转型。他尖锐地指出,明年上海的经济发展也会遇到困难和阻力,横向来看,土地指标受限;纵向来看,产业能级难提高,配置效率也难提高。 在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石良平教授看来,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仍在于经济发展延续着原来的发展模式,遇到问题往往通过发行货币等“增量”手段来解决,“模式转不过来,而外部压力则在催促调整”。他对国内经济走势的判断是,高速增长伴随较高通胀的情况很可能延续较长时间。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研究员称,经济危机后,流动性突然放大、突然收缩的现象比以往更加明显,从国内经济情况来看,也可以说是一直游走在通胀和通缩的边缘,政策也处于两难境地,而且越来越感到可用政策手段趋少,政策的有效性也在递减。他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认清短期政策解决不了中长期问题,如果调控“转来转去”,“累计结果”很可能就是滞胀。 面对发展转型的迫切要求,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给出建议:公共服务的提供应从地方归到中央,这是实现均等化的途径,对收入的提高、消费的提升也会起到积极作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潘英丽则提出,“十二五”转型可以从服务业入手。
时间: 2024-10-06 08: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