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公民权与政府之间的真实关系

摘要: 随着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将美国的棱镜计划公之于众,全球舆论鼎沸,斯诺登是不是叛国者,美国政府是否违宪,诸如此类的讨论热火朝天。棱镜门为人们反思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

随着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将美国的“棱镜”计划公之于众,全球舆论鼎沸,斯诺登是不是叛国者,美国政府是否违宪,诸如此类的讨论热火朝天。“棱镜门”为人们反思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与公共安全提供了一个范本,斯诺登潜逃、引渡以及政治庇护这样的情节增加了戏剧性,却无碍于反思这个问题的内核。

经过一段时间的辩论,斯诺登已经严重地“脸谱化”,一方认为他是公众隐私权的捍卫者,是自由的守护者;一方认为他是叛国者,是双面间谍,应该被引渡回国接受审判。当更多的事实披露出来,谁是英雄,谁是罪犯,就会慢慢浮出水面。

斯诺登认为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在搜集公众的电子邮件和社交网络的信息,是一种犯罪行为。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四条规定:“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除依据可能成立的理由,以宣誓或代誓宣言保证,并详细说明搜查地点和扣押的人或物,不得发出搜查和扣押状。”电子邮件、通话记录算不算公民的“文件”呢?没有经过法院的授权,便截取、搜集公民的信息,隐私权到底有没有被侵犯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或许需要最高法院来裁决。

美国官方辩称并没有搜集公民的通话内容,而只是有通话记录,什么时间与什么人进行通话等,这些信息并不属于公民隐私。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隐私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所谓的隐私就是公民个人的秘密,包括自己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等。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过去看似无用的信息成为核心信息资源。举例而言,如果能够实时跟踪一个人的手机,就可以知道他的乘车习惯、消费习惯等,这算不算是隐私呢?跟踪通话记录也可以呈现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而社交网络平台更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全景式展现,通过对这些海量信息的分析,公民隐私就被“透明”了。在大数据时代,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四条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解读与阐释,而这是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新使命。

除了美国国家安全局,还有微软、谷歌、雅虎、苹果等公司巨头,这些公司是电信设备商、电信运营商或者互联网公司,它们对于公民的信息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可以从大数据分析中获取利益。由此出现了政府与信息巨头形成的一个“情报复合体”,就像1950年代艾森豪威尔提醒美国人需要关注的“军工复合体”一样,对公民自由形成威胁。

“棱镜”计划始于2007年,主要用于监控恐怖主义活动,“9·11”带来的恐慌情绪使美国安全部门获得了巨大的权力,“棱镜”只是诸多监控项目中的一个,此前这些项目也有披露,只是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而已。将政府侵害公民自由的秘密公之于众算是叛国吗?个人自由与爱国主义之间是否存在难以解决的悖论?1971年,五角大楼的分析师埃尔斯伯格将秘密文件透露给媒体,刊发这些文件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被告上法庭,最高法院宣布政府败诉,理由是要捍卫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中规定的言论自由。

宪法捍卫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滥权;而爱国主义则是超越个体自由的一种群体情感的表达,往往引诱公民凌驾于自由与权利之上。德国学者米勒提倡“宪政爱国主义”的理念,将政治忠诚纳入一套自由民主宪法的规范、价值与程序之中。美国以宪法立国,宪法框定了政府的行为,如果政府已然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同时又阻碍了斯诺登的言论自由,那么政府和公司巨头就需要重新规范自己的行为了,而不能以“爱国主义”的旗号扮演“老大哥”的角色。技术日新月异,企业与政府的行为规范也需要随时“升级”,美国宪法制定于200多年前,制宪者们根本不会想象到政府可以通过如此手段进行监控。

斯诺登的泄密让人们看到了在大数据时代公民权与政府之间的真实关系,17世纪洛克等哲学家着力解释如何建基于公民自由而建立国家,现在看来,是时候制定一部新的公民与政府基本法了,斩断政府通过信息技术伸向公民隐私的巨手。

时间: 2024-07-30 14:20:44

在大数据时代公民权与政府之间的真实关系的相关文章

“棱镜门”折射:大数据时代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随着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将美国的"棱镜"计划公之于众,全球舆论鼎沸,斯诺登是不是叛国者,美国政府是否违宪,诸如此类的讨论热火朝天."棱镜门"为人们反思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与公共安全提供了一个范本,斯诺登潜逃.引渡以及政治庇护这样的情节增加了戏剧性,却无碍于反思这个问题的内核. 经过一段时间的辩论,斯诺登已经严重地"脸谱化",一方认为他是公众隐私权的捍卫者,是自由的守护者;一方认为他是叛国者,是双面间谍,应该被引渡回国接受审判.当更多的事实披露出

大数据时代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研究

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工作 在大数据的冲击下,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致力于打造透明型政府.李克强总理2013年9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提出依法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是人民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转变政风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保证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要采取配套措施,加强相关制度和平台建设,让政府政策透明,让权力运行透明,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信得过: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把人民群众的

大数据时代下打造政府职能转型“升级版”

历史上的中国曾多次与机遇失之交臂,18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失去了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化浪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当代中国迎来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壮丽征程,机遇最可宝贵,目前对大数据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但它已然在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并不是要教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要把数学计算运用到海量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结合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数据为收集社情民意汇聚民智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国务院印发信息公

“棱镜门”为人们反思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与公共安全提供一个范本

摘要: 随着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将美国的棱镜计划公之于众,全球舆论鼎沸,斯诺登是不是叛国者,美国政府是否违宪,诸如此类的讨论热火朝天.棱镜门为人们反思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 随着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将美国的"棱镜"计划公之于众,全球舆论鼎沸,斯诺登是不是叛国者,美国政府是否违宪,诸如此类的讨论热火朝天."棱镜门"为人们反思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与公共安全提供了一个范本,斯诺登潜逃.引渡以及政治庇护这样的情节增加了戏剧性,却无碍于反思这个问题的内核. 经过一段时间的辩论

大数据时代政府应整合公共数据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做客深圳罗湖区委,为该区领导干部上了一堂科普讲座.在邬贺铨看来,大数据时代既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也需要政府对公共数据进行整合和开放. 应用大数据可让政府决策更明智 "大数据"究竟有多大?邬贺铨介绍,2011年,全球数据规模为1.8ZB,可以填满575亿个32GB的iPad,这些iPad可以在中国修建两座长城.到2020年,全球数据将达到40ZB,如果把它们全部存入蓝光光盘,这些光盘和424艘尼米兹号航母重量相当.最近两个月在

从信息公开到政府数据开放:大数据时代新要求

--从"政府信息公开"到"政府数据开放",有利于打造阳光政府. 继"政府信息公开"之后,当前人们又提出了"政府数据开放"的要求.有的人对这两个概念认识不深,认为二者没有多大区别.实际上,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数据开放是两个不同时代的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对应的是互联网早期的通信环境,当时互联网用户端通信速率很低,需要政府向公众提供加工后的信息.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不仅表现为数据量的爆炸式

涂子沛:中国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最近,我回国参加了一些大学的研讨会.政府部门的座谈会以及企业的培训活动,主题都是大数据,时下,国内各大报刊杂志也都在探讨这个热门话题,但我发现,中国社会对"大数据"的概念还存在一些不准确的认识甚至观念上的误区,特别是对大数据在国家层面上的战略意义估计不足,亟须深化. 从小数据到大数据 "大数据"是一股新的技术浪潮,也是逐步形成的历史现象,其具体是指随着信息存贮量的增多,人类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通过数据的开放.整合和分析,能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从而为社会带来&

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与监管

2013年以来,国务院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第一阶段是"简政放权",削减政府部门"管的太多.管的太细"的审批权.第二阶段是"放管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机制设计与落实,让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来,更加注重依法监管.科学监管,促进市场公平.释放市场活力.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全力推进&quo

大数据时代:休眠沉睡的政府数据看不着、查不到

长期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的各项数据"各吃各饭""各管一摊",休眠沉睡.一边是看不着.查不到,一边是握在手.落满土--大数据时代,诸多政府数据面临着如此尴尬.如何唤醒政府数据?这一大数据时代之问,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关切. 政府数据像是穿着"隐身衣" "很繁琐."面对半月谈记者的采访,长春一名硕士研究生王贺说,因研究需要,他要查阅省内县市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数据,包括GDP增速.人均收入增速等. "这些数据县里都有,提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