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小米的是否一定是低价的?小米">价格屠夫战略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小米低价策略是否一致可持续?
2011年小米手机以¥1999的价格横空出世,那时的坑爹顶配智能手机,什么火腿肠、三木桑售价高达三四千。2013年小米发布价格低至69元的万毫安时移动电源,此前这个市场利润200%不是梦。
昨天小米发布了「79元」的智能手环,是的,你没看错,智能可穿戴只要79元,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之前市场上的智能手环都卖多少钱?国外品牌七八百,国内品牌三四百,利润率百分之三四百不是梦,那货体积小,BOM成本就低,大量的功能都通过传感器记录,然后与手机的联动完成,技术含量谈不上,差别集中在算法、优化、外观上。
此前有人称小米是手机行业里的价格屠夫,干掉别人成就自己。这话未必错,但难免浅薄了点。小米选择新开产品时有以下标准:1、价格高、利润高,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小米获得消费者关注;2、成长空间大(实用、从众、好奇),并且由于价格原因大部分消费者并未入手;3、与小米的年轻消费者需求匹配,简而言之「便宜而有逼格」。
小米的用户有屌丝,但决不都是真屌丝,月入数万用小米的并不少,寻求的是一种融入感和存在感。
低价是否意味着低质?
这个问题,是我们去预判,小米屠夫模式是否可以持续复制的重要因素。
经过整理,小米在过去的数款产品中采用了如下的策略:
第一:做少不做多
在产品的设计上,功能的设计上,主要还是以行业内的计步、睡眠监测为主。保证用户基础提前的前提下,能用公模用公模,能用成熟方案就用成熟方案,降低BOM成本,不出错是第一准则。
节省成本、快速推出、极简稳定。
第二:米生态互动
所有的小米新出产品,都强调了与小米生态(手机、路由器、电视、应用商店…)的互动,例如小米手环可以方便地完成小米手机解锁。
这里面最重要的价值是,借助小米产品本身的用户基础,来扩大新产品的覆盖用户数。例如雷老板说今年出货六千万台小米手机,在用户购买小米手机的时候搭售,按照百分之一的转化,一年下来就是六十万的手环出货。移动电源、随身Wi-Fi、电池…同理。
79块,全球最畅销的智能手环,可能并不是一句空话。
第三:互联网服务我比你做得好!
雷老板说了,小米不是一家手机公司,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
硬件大家都一样,我卖79,你同样可以卖69,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用户日常接触的互联网服务,如手机端App、云服务一侧,「华强北们」通常不占优势,他们没有小米一致的用户体验规范,也没有小米成熟的工程师储备。
归根结底,比的不只是谁更便宜,而是谁发育更均衡,更具购买性价比。你能做的我能做,我不比你做得差,没准儿还比你好一点。但我比你卖的便宜,App体验还比你好。
屠夫之名,并不为过!
更大的价值是,做米粉想要的?
小米手环,就算有50%的利润(¥39.5),一年出货100万台利润也就四千万,还不如小米手机的零头。同样的逻辑可以用到路由器、电视、移动电源、盒子等小米推出的众多周边产品。
最终的解答,还是集中在雷老板的一句话:做米粉想要的。小米利用围绕米粉布局产品,从而把用户紧紧捆绑在小米生态之中,他的所有联系人、照片都在小米云服务里,他购买的所有应用都在小米应用商店里,他家里的所有电器都是小米出的,或是支持与小米手机联动的…
这是一个放大版的苹果逻辑,我不跟你们玩,我跟用户玩。深入满足用户的需求,公司就会获得合理的市场回报,你满足的越充分,获得的回报就越高。
大白话就是,跟用户做朋友,赚用户的钱,让用户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