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菜谱分享网站豆果网CEO王宇翔被人问及,继续做针对美食菜谱分享平台是否已经到达瓶颈。王宇翔表示他们开始做菜谱的外延价值,食材、调料、生鲜、厨具小家电都属于美食相关领域。
豆果美食 CEO 王宇翔在WISE大会上发表了演讲,演讲中提及:“很多人跟我说,如果你们现在还继续做一个针对美食或者菜谱分享的平台,是不是还有意义?或者说这个平台还能做多大的规模?我现在想说的一点是,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做菜谱的外延和内涵。”今天王宇翔又和我们聊了聊他为什么认为从菜谱切入美食这个大领域是正确的选择,下面是他的一些思考:
其实哲学里面说,我认识的世界和你认识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菜谱不会这么快到达瓶颈。
首先吃是一个刚性需求。虽然服装,出行、工作、住房,这些也是我们的刚性需求,但它们满足的都是我们一个时间段的需求,旅游也是一样,你不会天天想着去哪里玩,不会天天去上旅游网站。但吃是全生命周期的刚性需求,你在每一个阶段都很注意它。
小时候我们的吃是由爸妈把控,这个阶段你是做不了主的。但长大之后我们对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不注意吃的时间很少,大概也就上大学到刚刚工作这段七八年的时间会比较随便,之后随着结婚、生子,你关注孩子的饮食会上升的,所以这种需求量会很大。有一份报告显示,吃的消费占中国人年均消费的 38%,餐饮、食材、调料、生鲜、物流、锅具厨具小家电都属于美食相关领域。
所以当你提一个领域是不是会很快遇到瓶颈,首先看这个市场的空间是否足够大。在市场足够大的情况下,就看你切入这个大市场的时候,切入点是不是对的?
为什么我认为菜谱是对的切入点?日本有一个菜谱网站 cookpad,在日本上市了,市值 4、5 亿美金。它的盈利模式有三点,第一是向用户收费,50 万道菜谱中 15 万是付费菜谱(但向用户收费在中国基本行不通)。第二是 cookpad 有很多厨具的广告,有一部分电商的东西,第三就是农场(类似下厨房的厨房有点田)。
其实岛国的市场饱有量是很小的,但 cookpad 可以在岛国做上市。就是因为在日本,女的不会做饭,基本上就和女的长得像芙蓉姐姐一样是一个道理。你去了解世界的饮食史的话,就知道世界上会做饭的人种就那么几类——欧洲是南欧,美洲是南美人。在亚洲,是中国、日本、朝鲜人,因为这边陆地特别多,资源广阔。
但在美国,美国人会煮方便面就觉得自己会 cooking 了,还有南非人基本不做饭,可能就地取材就吃。所以中国人喜欢美食是有传统的,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能那么火呢?是因为我们发现有很多传统的东西我们都没有吃过。
我经常会去菜市场或者超市问旁边买菜的大妈每天是怎么做饭的,发现中国人有一个特点,我们是无目的式的购物习惯,是“逛”超市,而不是像美国人列一个 shopping list 去超市把一个个东西拿到然后结账。中国大妈是“诶,今天胡萝卜特价,买一堆回家”,最后某种食材能不能用得上不知道,这时她就会在家查这个食材可以用来做什么菜。
所以菜谱是决策入口的价值。
从未来来看,我们要在新的版本里做的事情是针对用户的智能化菜谱推荐。其实说智能化或者说大数据,好像现在有一点滥大街的意思,很多人都在提,但是美食菜谱对于个人的智能化推荐的重要意义在于溯源性——相比新闻或者说阅读方面的东西,美食对于地域的要求、每个人对于饮食的偏好、包括每个人对于身体的情况都会不同,会导致我们实际在吃东西的时候,每个人吃饭的口味和风格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建立了用户、菜、口味、地域、气候季节的模型,针对不同的人做完全不同的菜谱推荐。
因此新的方向和趋势,不仅仅局限于在家做饭或者说美食分享这个领域,而是逐步延展到它更深远的地方,可能会结合大家的健康,自动形成用户的健康报告、自动形成饮食体系的推荐,可以更好地服务你自身的健康情况。
但是做美食还是很难的,因为用户差异化太大了,比如我们喜欢车,你喜欢宝马大奔、我也喜欢宝马大奔,只不过是买得起、买不起的区别。但在美食上,有人喜欢吃酸的,有人喜欢吃辣的,还有人不喜欢吃香菜,它是食材、派系、口味多重元素排列组合的结果,这些都会影响推荐的准确性。
小编注:某网友 D.Kane 评价说,中国大妈那个“便宜萝卜买一堆”的形象是作者想象中的大妈,中国的大妈买菜的时候脑袋里就已经把这几个食材回家要做哪几道菜规划的清清楚楚。太小看中国大妈了,还查食谱,哪家的妈妈回家是这么干的?确实,大妈级的人物一般都不看菜谱,都在脑袋里装着,做菜的方法都是自己千百遍摸索出来的。可能菜谱分享网站更适合新生代、年青一代,他们很熟悉互联网,从互联网获取烹饪技艺是自然而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