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和我好友们去唱KTV,其中一个是三线歌手,男,人长得帅,装扮也很时尚。唱到了后半夜,他和我讨论起来了发展的问题。
歌手:“志远兄啊。你说我该怎么办呢?出道三年多了,老是不温不火的,圈内人一提都知道我,但是就是没有能记住我唱过什么歌。我绯闻也炒过,各种常规和非常规的炒作也都做了。宣传费每年也二三十万花进去了。电台通告没少上,电视台娱乐栏目也经常参加,网站试听也铺天盖地,但是就是感觉不出来明显的增长……”
张志远:“很多歌手都是这样情况。你现在要做得是赶紧找一首歌。你现在就缺一首一下子能火起来的歌。”
歌手:“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关键是好歌难寻,是可遇不可求的啊”!
张志远:“的确是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对一首好歌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否则,以你的投入,你早就火了。你们一般专辑的制作费用是10到15万,包括词曲和编曲、录音等费用。宣传费用是20到30万。但是,这个比例是严重失调的。现在如果你制作费用里的15万里没有一首好歌。其他的钱都是白花!”
歌手:“那你的意思是15万的制作费用是太少了?这比起那些一两千制作成本的网络歌曲来说是强多啦。”
张志远:“不是,15万一张专辑已经不少了。但是问题是你把这个15万所花费的太平均了,平均每首1万5,这样比例是不合理的。你应该把专辑一半的钱花在主打歌上,这也不为过!现在是一支单曲走天下的时代,能让别人记住你的也就一首主打歌,你拿去打榜的也就这一首主打歌。这样你应该把这首歌的预算提高再提高!其他9首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其实以前老一辈晚会歌手也都是单曲走天下,只是到了后来才模仿港台歌手一定要出专辑。
要舍得花大价钱买主打歌的词曲,你现在主打歌和其他歌统一都是几千块钱买的。好歌难求,是因为没有人出那么高的价钱,所以现在内地词曲作者有了好歌,当然是自己来唱了。但是如果能卖五万、十万,那么就会卖出去的。在国外成熟唱片市场,基本上会把歌曲配置给能带来价值最大化的歌手来唱。你想想看,假如是某个一线歌手或者当红超女买回来一首知名的网络歌曲,这个效应会比网络歌手本人演唱要多出多少倍?“
歌手:“恩,其他">唱片公司也没有听谁一首歌买10万8万的,看来都说内容为王,是句空话啊!但是我的宣传上也没敢省钱啊!”
张志远:“问题就在这!如果这个歌不具备火的潜质,你花多少钱都是白扔!
现在大公司都不一定能用钱砸出来一首本来不太好听的歌。小公司这点宣传费早就被淹没在大公司的宣传海洋里了,所以只有买一首真正的好歌才能杀出重围。小公司的资金宣传没来就没有大公司有优势,如果再不突出你的内容优势,那你的优势在哪里?你们公司结构里有企宣,有经纪、有活动策划,就是没有一个团队来研究音乐内容的。最起码要有一个创作班底,让运营和企宣人员也参与进来,从内容源头就开始抓商业化,量身定做。可以寻找国外的类似风格,从模仿起步,提高自己的运营水平和对音乐内容的敏感性。否则再多的宣传推广也没有用。
只要你能找一首好的大众的歌并流行开来,就能跨过这个三线歌手的鸿沟,那么你以后就算几年不宣传,在内地是照样有人记得你,意味着你还有商业价值,例如那英、刘欢等等;但是如果你还是三线位置,那么半年不宣传,人们就会忘了你。只有鲤鱼跃上龙门,才是一个质的变化。如果没有一首好歌,永远是在白费宣传,永远只是小众。
歌手:“那你还是赶紧告诉我怎么才能成为大众?”
张志远:“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问一个问题,你用过PDA吧?当年商务通有多火,你说现在为什么没有人用了?”
歌手:“因为有一个门槛限制,操作复杂,所以没能像手机一样人手一个而流行开。”
张志远:“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其实歌手和新技术产品一样, 都适用于这个模型。
模型图表链接:
1970年代的 Rogers“创新传播”理论,把人类接受创新讯息的先后程度分成五大类,并具体描述了这些分类下的人格特征:1、创新者:具冒险精神;2. 早期采用者:受人尊敬;3. 早跟进者:深思熟虑; 4. 晚跟进者:疑神疑鬼 ;5. 落后者:保守传统。
一般而言,创新者与早期采用者是最愿意尝鲜的,但须注意图中有个标示为 GAP的部分,此即科技鸿沟,唯有跨越阻挡在早期采用者与一般大众之间的鸿沟,科技公司才可摆脱小众市场而进入主流大众市场。 如果无法跨越,科技产品只能是小众产品,许多科技大厂却无法走过这个阶段而退出舞台。
歌手:“那最早使用的人有哪些特征呢?”
张志远:“通常创新者本身都有些非用不可的理由,例如第一批使用手机的人业务人员,公司老板等,为了随时都能接到电话;另外有一批人是科技的狂热分子,兴趣占很大比例。这些人会形成小团体彼此交流心得,在网络上讨论,有新的商品出来了会争相走告,而且通常会有自己捍卫的品牌,忠诚度十分高。 ”
歌手:“恩,我知道了,那PDA市场就是这样,没跨越过去鸿沟。 其他像WAP、平板电脑、智能手机,IPTV、 3C等也是这个命运。那你的意思是歌手和歌曲也适用这个模型吗?”
张志远:“对,数位之墙墙主黄芳宇先生数度运用大师所描述的科技营销曲线来预言科技市场的变化走向,屡试不爽,百发百中,印证了真理是如此经得起时间考验。一个歌手如果没有一首能传唱的歌曲,那么他始终会处在前面的位置。只有少数圈内人士知道他,并且一般是作为研究竞争对手的情况而关注的,并不是真正的消费者。”
一起唱歌的做CP的老总也来插话,“那么我们彩铃歌曲是不是也是这个图啊?”
张志远:“是的。
比如说你一年的宣传费是20万元,但没有一首歌能跨越这个鸿沟,那么你三年花了60万也还是火不了,还不如拿出10万元,做一首好歌,突破这个16%(创新者2.5%+早期采用者13.5%=16%),跨越这个鸿沟。
现在内地流行音乐中摇滚、RB、布鲁斯、爵士等许多风格恰恰是处于最前端的16%之中,因此,这种风格无论如何宣传,都跨越不过这个鸿沟,只要一停止宣传,艺人的寿命也就等于淡出了。
歌手:“恩。我也觉得我的定位没定好!需要一首大众的歌。我看过你之前的文章《如何打造上千万下载量的彩铃》,知道在中国最畅销的是农民歌,但是我又不愿意去唱那样的农民大俗歌。
张志远:“我也没说非要你去唱那些口水歌去!”
歌手:“那走R&B吗?你知道内地就没有能模仿像的。”
张志远:“你目前是走乐队风格,可以走日式的摇滚啊。花儿乐队、飞儿乐团、五月天等都是这个风格。国内基本空白,只有一个是爱乐团,已经定位很不错了。你取名字时别叫”乐队“也别叫什么”组合“,你是时尚新人,要叫”乐团“。你看台湾的飞儿乐团,呵呵其实他们是典型的模仿日式的乐队摇滚风格。在日本,都是一个女孩是主唱,两个男孩玩乐器伴奏。很流行,比如说大无限乐团(已解散)。日韩乐坛比我们内地领先先进三、四年,所以模仿他们3年前的歌是最恰当的。”
歌手:“不错!我回去要好好研究研究日韩的。那你说,王菲为什么能坚持自己的个性,就可以火呢?她的曲风也都是哪16%的小众之中。我挺羡慕她的,可以唱自己的风格!”
张志远:“这是因为一是王菲是天后,有”光环效应“,她头上的明星效应让歌迷会爱屋及乌;第二个原因是”捆绑销售“,因为她是天后了,所以她有能力将热门的歌曲和个性的歌曲来捆绑输送给市场,照样让大家接受。只有你火了才能有资格玩个性,这里面的因果关系不要颠倒,是先火了以后而个性,而不是先个性而后火。其实王菲也是模仿爱尔兰的小红莓乐队,这是在声线上的模仿。另一种办法是音乐风格上的模仿,大部分国内摇滚乐队就是模仿国外的金属或英伦风格。其实这个模仿不太合适,真该去模仿的是旋律层次的。”
旁人插了一句:“那不是抄袭了吗?”
张志远:“错!模仿不等于抄袭。其实我们需要抄袭的是国外先进的唱片运营经验,而不是曲子。”
歌手:“恩,有道理!我回去好好研究研究。下次唱歌我请客,咱们继续聊一些我的风格定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