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在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的大背景下,许多供应商为了生存和发展,在招投标过程中,往往采取一些出其不备、超低价压价方式进行投标。当然,其中还真有一些企业因此获得了中标机会,拿到项目开发。另外,也有一些企业受到处理,影响了项目的整体推进进程。在这里我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回顾,一个是在2015年3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委托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为国税系统省局机关采购正版办公软件,总数为1.3万套(包含40套介质光盘),当时参与投标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金山软件)、无锡永中软件有限公司、上海中标软件有限公司(中标软件)三家国产办公软件,结果招标了两次,但两次招标都以流标结果告终。第一次因其中一家企业“迟到”而导致流标,第二次却是因为中标软件给出了出人意料的“一元”报价。当然,这个项目最终没有企业中标成功。另外一个案例就是2015年12月8日在北京通用技术大厦由中机国际招标有限公司组织开标评审的“公安网即时通信系统项目”,该项目经过专家组资格初审,综合打分。最后是由中兴软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低于1块钱金额取得中标的机会。
当然,企业这么做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出于战略布局考虑,便于提高市场占有率,有些纯粹是不熟悉招投标过程等等。今天,我以多年来作为国家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的角度,来帮助竞标企业进行分析。姑且,先假定这些企业的行为是为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的思路来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在这个假定背景下,看看像这种投标,即使中标的话是否值。
投标前:任何一个产品,都至少会涉及到如下成本的支出(人工费、管理费用、财务费,交纳各种税),而在准备投标前还要买标书,交保证金等。其中,任何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地往外掏钱,应该来讲每一项都不会低于1元。所以,从这方面来讲,1元项目中标是亏的。
中标后:有利的方面是一可以增加企业的品牌推广效益,二是可以增加企业未来中标其它项目机会,三是可以拿到项目未来运维权,进而转换成投资回报;四是其它方面的机会。
不利的方面有:一是中标后,帮助客户进行项目实施、培训和保质期中的运维是需要由企业继续投入资金进行下去;二是中标不一定能给企业未来投标增加中标概率,因为,大数多项目在评标过程中虽然需要看企业方有没有同类经验,但是更重要的是看企业对项目合同金额定价是否合理;三是超低价投标的企业一定是不了解招投标过程或者说经验尚浅。事实上,整个招投标过程是由多因素构成的,价格只是其中一块,如何在投标前研究出最优报价是个值得共同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投标企业必须进修的功课,即要维护招标单位的权益,又要做到企业赢利,而不是直觉地认为,我只要报出竞争对手想不到的价格就成功了。因为这个会有几个风险:一是直接被pass掉,二是白白地损失了合理区间的部分,三是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了法律风险。
另外,就是运维方面,国家有规定必需要进行定期审计,并且选择运维供应商也是要走评审流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有可能会出现选别的新公司对该项目进行后期运维服务。
所以,综上分析,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