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Google的I/O开发者大会并没有为大家来带让人惊叹的硬件产品,但是这丝毫不妨碍此次I/O开发者大会的精彩。 因为Google对于旗下包括搜索、地图、Google Talk、Chrome浏览器等等多款核心产品进行了优化和升级,并将之前多款相似产品进行统一化的整合,这才是这次I/O开发者大会的精髓。搜索业务作为Google的最核心的产品,自然是重中之重。
相比国内的同行百度而言,Google毫无疑问对于互联网行业的认识更为深刻也更有前瞻性,无论是Android还是Chrome OS都承载着Google对于互联网未来的梦想。随着科技的发展,那个被我们提及多年的电脑、电视、手机三屏合一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因此对于Google来说目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将这三种不同类型产品的用户体验统一起来,因此Chrome浏览器成为整合用户体验中最关键的一步棋。
其实我们仔细回想一下Google的众多产品,搜索、地图、邮件、即时通信、翻译和视频等都是互联网服务类的产品,只有Chrome浏览器是一款能够跨越Windows、Mac、Linux、iOS、Android等多款电脑和手机主流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因此这次Windows、Mac和Linux版本的Chrome浏览器的升级就加入了语音搜索的功能。将Chrome浏览器升级至最新版本之后打开Google搜索的主页就会发现Google的搜索框的最右边多了一个“话筒”图标,点击之后Chrome浏览器会请求使用计算机的麦克风并开始语音搜索。
另外目前很多国内媒体和用户也注意并提到Google的“语义搜索”,这其实是Google在去年推出的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功能,而这一功能也是为了向用户提供更精准更个人化的搜索结果。目前的用户搜索习惯是输入要搜索内容的关键词,但是同一个关键词在不同场合可能会有多个不同的意思,如果多个不同意思的搜索结果掺杂在一起会严重的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用户也可能是以关键词来寻找更深层的信息。所以Google 的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能够帮助用户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同时英文版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还会对一些常识问题自动提供语音信息的回复。
另外根据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搜索习惯等信息,谷歌也会针对搜索的结果进行更多的优化,所以我们如果进行对比可能会发现不同的两个用户搜索同样的内容显示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用户搜索“休斯顿”一词,有可能是想要了解这座名叫“休斯顿”的美国城市的地图、历史、天气、时间、活动、比赛以及景点等等各种信息,也有可能是想要查看歌手“惠特尼·休斯顿”的资料,因此Google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将有效的信息在搜索结果的右侧空白处显示出来,使得搜索对于用户来说更有效并简便。如果一个用户经常搜索休斯顿火箭队(NBA球队)的比赛和信息,火箭队的赛程以及队员信息也肯能会被加入到其个人化的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之中。
去年Google正式面向美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推出了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的测试版本,语言也仅仅支持英语。但这一功能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因为搜索变得更为生动和人性化,而不仅仅是之前那种计算机对于相关信息进行冷冰冰的索引。而此次I/O开发者大会,Google正式宣布这一功能支持加入了对简体中文以及繁体中文的支持,相信国内不少Google用户也发现了这一变化。目前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已经面向全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推出,除了英语以及中文之外,还支持日语、韩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以及土耳其语。
除了搜索引擎之外,Google Now也是移动端的重量级产品之一。有很多苹果iPhone用户甚至有些媒体朋友对于Google Now并不是很了解,常常拿它将iPhone上的Siri语音助手进行比较,但其实这是两款不同的产品。苹果iPhone上的Siri语音助手是一个很出色的产品,用户可以用它查询很多信息,并且实现通过语音对手机进行操控。比如用户可以在iPhone上设置自己的住址,并通过向Siri询问回家的路线来进入导航。但是Siri语音助手的局限在于它仅仅是对用户指令的反馈。
Google Now当然也能够做到这些,不过它还能做到更多,那就是它对信息的分析以及预告能让用户觉得它是一个具备一定自主思考能力的产品。笔者是一个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Google Now就能够通过手机的GPS芯片记录每天晚上10点至早上7点的位置并自动设置该地址为家,记录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10点至下午5点的位置并设置为公司地址,同时记录笔者上班路线并提供该路线相关的交通路况及公共运输信息。我无需任何设置,手机每天早上8点上班之前和下午5点下班之前就会自动提示笔者经常乘坐的公交车时刻以免笔者错过公交,并基于当时的路况信息给出预估到家的时间。这一切都不需要用户对Google Now进行提问,而是Google Now通过对用户习惯的分析自动提供的信息和提示。
笔者有一次在Google 日程中添加了和朋友聚餐的时间和地址,但是 没有设置提醒。让人惊讶的是在聚餐开始前47分钟的时候,笔者的手机闹钟响起,并提示根据目前的路况信息到达聚餐地点需要37分钟,笔者需要在10分钟内出发以防迟到。
而当笔者出差到国外的时候,只要一下飞机并打开手机,Google Now就会根据用户地理位置信息,主动提示当地天气以及汇率等重要信息。相比之下,苹果iPhone的Siri语音助手则是需要用户主动向其提问才会有相关信息的反馈。Google Now的主动的信息提供和苹果Siri的被动的信息反馈才是这两款产品的最大差别。
我们可以看到Google正在通过Android以及Chrome浏览器向家用电器、汽车、建筑、医疗等等更多的行业渗入,未来可能会产生一个智能化数码生态系统,而所有的设备都会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自行调节。比如用户喜欢回到家之后先洗一个热水澡,用户的手机会根据路况计算出用户到家的时间,并提前自动打开热水器,抑或是在用户在客厅打开蓝光播放机准备看电影的时候自动将客厅的灯光调暗。这所有的一切经常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情景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